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刻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和经济发展规律,作出了振兴实体经济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提供了重要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指明了前进道路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刻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加快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必须有高质量的实体经济作基础。只有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才能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根基,赢得未来发展优势,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助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如期实现。
(一)实体经济是大国发展正确的战略选择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农业生产逐步走向正轨,实体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蜕变,实体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实现了量的稳步增长和质的显著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回顾历史,实体经济始终是我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我们要继续奋斗,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对我国发展实体经济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过程中牢牢抓住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助推现代化强国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二)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得越好,越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越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发展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项扎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和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振兴实体经济,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抓手,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增强了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夯实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为全面形成高质量发展模式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基础。
(三)实体经济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
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在推进现代化道路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通过壮大实体经济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提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不管我们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不能离开实体经济,不能忽视制造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制造业规模连续多年居全球首位,形成了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规模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特定环境中,坚持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做实做强做优制造业,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确保我国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四)实体经济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力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命脉,关系到老百姓的吃穿住用行学乐各方面。高度发达的实体经济,能够带来更高质量的就业,为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良好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融入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之中,积极发展实体经济,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必须持续提高和改善民生水平,通过打造有质量有效益的实体经济创造更多财富,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更好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新时代的十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十年。习近平总书记置身百年风云中擘画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站在世界版图前思考人类命运走向,在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和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壮大实体经济的战略部署。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踔厉奋发,持之以恒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我国工业经济实力、市场主体活力、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工业经济实力大幅跃升
工业经济被视为实体经济的“硬核”。新时代十年,我国制造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0.9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7.3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由16.98万亿元增长到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工业在稳定经济大盘中“压舱石”功能更为凸显,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1年的15.1%,装备制造业占比从28%提高到32.4%,在输变电、轨道交通设备、工程机械等多个领域的终端产品方面形成全球领先优势。
(二)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提高
新时代十年,我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我国市场主体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截至2022年8月底,登记在册市场主体达1.63亿户,相比2012年净增超1亿户,其中企业从1300多万户增加至5100多万户,接近美国和欧盟企业数量之和。企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2021年各类企业研发经费投入21504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76.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38.3%,比2012年提高24.6个百分点,开展研发项目82.5万项,增长1.9倍。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到29.8万家,国内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90.8万件。市场主体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应运而生,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奠定良好基础。2021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达33万家,独角兽企业301家。
(三)实体经济韧性持续增强
新时代十年,随着政策措施加力显效,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保持安全稳定,实体经济韧性进一步凸显。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和产品取得突破,各类要素有效支撑、产业链上下游相互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加速形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弹性明显提升。面对世纪疫情冲击,我国充分利用完备的产业体系、强大的配套能力优势,确保经济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乌克兰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不确定性加剧,但我国经济始终保持健康发展态势,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基础坚实,国内粮食生产、能源供应总体稳定,汽车、光伏等产业恢复向好,产业链供应链持续畅通,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正能量。
(四)国际竞争优势逐步彰显
新时代十年,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牢牢把握住了发展主动权。世界银行报告显示,2013年到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8.6%,这一数字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2021年货物出口额达21.7万亿元,其中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2.8万亿元、6.3万亿元。2021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营业收入达47.11万亿元,十年内翻了一番。建设制造强国的步伐加快,“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C919大飞机、“天鲲号”重型自航绞吸船等一大批“国之重器”纷纷亮相;高铁形成完整产业链条走出国门、北斗导航系统开始向全球提供服务、世界第一条起重机智能化生产线诞生,部分领域产品居全球领先地位。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产品等九大重点领域主要消费品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高达96.15%,中国品牌加速崛起,走向国际市场。
三、新征程上要坚定不移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严峻考验下,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部分领域同质化竞争严重,部分行业长期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部分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仍面临“卡脖子”问题,资本“脱实向虚”现象仍然存在。为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必须扭住实体经济不放松,坚定不移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党对实体经济工作的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新征程上,振兴实体经济需要统筹国内国外资源、中央与地方各方面,要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强化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督促落实,有效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国际和国内、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和安全等关系,促进各方加快形成强大合力。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入领会和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主动担责、积极作为,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集中、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倾斜。要完善党中央相关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加强推进实体经济工作评估督导、跟踪问效。
(二)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扭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新征程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需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更好推动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提高供给和需求的适配性。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用好国内需求潜力巨大优势,通过扩大需求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引领培育特色产业,拓展实体经济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实体经济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规划、财税、金融、土地、人才、技术等方面为实体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政策。要持续推进政府“放管服”改革,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三)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新征程上,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扎扎实实推动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紧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推进传统产业创新改造提升。要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韧性强劲的产业链供应链。要不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促进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国际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增长点。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壮大“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规模,着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四)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新征程上,要推进数字产业化,增强数字技术关键环节竞争力,加快补齐底层操作系统、高性能芯片、传感器、核心电子元器件、基础工业软件等重点领域短板,实施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产业链强链补链行动,布局量子信息等战略性领域新赛道,支持数字企业发展壮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要推进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加速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挥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五)切实处理好实体经济和金融的关系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金融的本分。新征程上,要把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紧密围绕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深化金融改革,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加强对创新驱动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发展等的金融支持,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要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完善金融风险应急处置机制,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六)不断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征程上,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对生产力布局和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撑,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模式。要加强交通、水利、能源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持续提升实体经济的联通效率。要积极推动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适度超前布局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确保实体经济在“高速路”上安全发展。
(本文发表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2022年第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