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进城,返乡?中国人的家园情结为什么这么浓
首页> 专题频道> 文化专题> 道中华> 要闻 > 正文

进城,返乡?中国人的家园情结为什么这么浓

来源:道中华2023-02-03 16:59

  “家”是人的栖息地,是生存的归属,是心理的依托,是亲属的继嗣,是亲情的存续,是遗产的继承,是社会的基层,是治理的单元。“家”是人类最后的根据地。

  ▲2023年铁路春运第一天。春运,被认为是“全球罕见的人口流动”,生动地诠释了中国人对于故土家园的永恒情感。(图片来源:中新网)

  近二十年我国发生了两件重大事件。这两个事件潜在着对“家”的不同追求方向:进城∕返乡。

  第一个事件:我们国家进行了一个重大战略行动:城镇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有1亿左右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安家落户。

  “城镇化”促使人们进城。许多农民离开了故乡,搬进城里建立新家。即使暂时不在城里安家的,也有不少农民兄弟放下手中的锄头,往城里跑,到城里找工作,因此有了一个新名称叫农民工——到城里打工的农民。

  第二件事情: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在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规定:乡村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镇和村庄等。这其实是传统家园新的“法律表述”。

  乡村振兴促使人们返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又出现城里人往乡下跑的情况。而且,从国际趋向看,现在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出现了城市疏散趋向。日本政府近来鼓励居民搬离首都大城市到乡下生活,政府还提供专项搬迁费(2022年12月30日早上中央新闻二套播报)。那么,将来我国会不会出现城里人往乡下跑的现象呢?会的,或许就在不久的将来。到时人们也会给那些城市民众一个新名称叫市民农——返回乡土的市民。

  这两个事件出现在同一时代着实有点让人迷茫。但无论是进城还是返乡,都涉及到“家—家园”,涉及到中国的“乡土之根”。对于中国人来说,“家”不仅是“国”的根本和基本,而且永远是终极的价值追求。对于“故乡”“原乡”而言,“搬家”“离家”往往是不得已的事情。我们在孩提的时候总是听说“中国有95%的人口是农民”。这个大数据是否准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体是农民。我们自古就把自己的国家称作“社稷”。

  所以,如果广大农民失去了土地,离开家园,就有了“离开故土”、“失去家园”的不安全感、危机感。费孝通先生在《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中有这样的观点,他认为我国传统农村向城镇转变,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是不自在的,不自愿的,是“被迫”的“逼上梁山”。

  可以想见,如果家里有地,既可以在家门前耕种,又可以孝顺父母,四世同堂,乐天知命;即使是到城里做官的人,到老了还可以“告老还乡”。这样的“家”,既是传统的生活,又比离家更稳妥,更有保障。而我国传统形容最不堪的遭遇、境遇的成语大抵就是“背井离乡”“妻离子散”“无家可归”。

  既然撂下土地往城里跑的后果如此严重,人们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显然,对于如此重大问题需要有解答,需要有解释。问题的关键在于:城里究竟有什么好?让人们都纷纷离开家乡往城里跑?

  那我们得先看一看城市究竟是什么?从我国的历史来看,“城”其实就是早先的“国”,《考工记》中有这样的句子:“唯王建国。”就是说,如果你要称王,首先要去建国,而“国”的首要标志是“城”。所以,同一篇里也提到“唯匠建国”。这里的“国”,其实就是城,要当国王,先要建城。

  我国早先的“城”是干什么用的呢?除了称王必建城外,还与治水有关。《吴越春秋》是这样解说的:“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也就是说,我国的城郭包括两个部分,也就后来演变成的内城和外城。内城是国王住的,叫“城”,它起到了保卫国王的作用;外城是老百姓住的,叫郭,它起到守护百姓的作用。

  最重要的,也是我要特别提示的地方:中国古代的“国”是从“城”来的,“国”的形制是“囗”。“国”其实就是“囗”;而“囗”来自于“田”。用今天的白话说:城市来自于农村,城郭建在乡土上。众所周知,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胜利中,“农村包围城市”表现出了根据国情制定制胜决策的伟大智慧。

  中国的城郭本身就是乡土的投影。为什么城郭会是这样的形制呢?从大的角度说,这是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天圆地方”的城市设计——以地方来配合天圆。从小的方面说,“国—囗”是按照田地阡陌形制设计出来的,表明中国是以农为本的社稷国家。所以“国—囗—田”皆为“方”,来自“土”。而且城里的街道设计、街坊邻里都是按照田地阡陌形制仿造的。

  对“城”的简单梳理是要说明,我国的城乡与西方的城乡(country—countryside)完全不一样。西方人类学家把城市称为“大传统”(great tradition),把乡村称为“小传统”(little tradition)。直白地表述为:西方的城乡关系:城市是权力,乡村为附属;中国的城乡关系:乡土是根本,城市是延伸。

  今天,城市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人为以“运动”“工程”“指标”方式推动的城镇化)存在着一些隐患:人在城市的空间越来越小,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除了违背自然节律,给人们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挤压之外,还给疫病带来了传播的机会。

  同时,历史上战争的危险也充满在城市的周围。“城”兼有一个功能,镇守。我国把“城镇”置于同畴,意思其实很清楚。“镇”的本义就是镇守、镇压。原因正是战争。既然城与国同构,灭国也就以攻城为目标。战争的线路往往也就成了疾病的传播线路。这是人类学家斯科特在《作茧自缚:人类早期国家的深层历史》中提到的。

  ▲2022年,受疫情影响,部分城市物资配送运力不足,身处城乡连续体中的外卖员为城市生活运作提供重要支撑。(图片来源:中新网)

  那么怎么办呢?斯科特提出这样的观点:“分散开来是生存之道。”那么哪里是最可分散的地方呢?是乡村,是旷野,是故土。我国的乡村的基本形制是“自然村”,那既是从宗族—家族分支的“家”的延伸,同时也形成了相对分散的格局。当然也成了自然的防疫地带——契合斯科特的所谓“分散的生存之道。”但我更想说的是:中国城市的“故土”是乡土。那是本,是根,是脉,是源。那才是我们完整意义上的“家”。也是(或可能是)我们(或将)退守的根据地。

  毫无疑义,“家”是人类生物的生存需求,情感相依的精神港湾,也是文化认同的终极归属。当我们离开家的时候,特别是暂时外出的时候,有“家”就有“念想”,那里有愉快的记忆、亲密的关系,与父母、兄弟姐妹和自己的爱人共同相同处所带来的温情、亲情和安全感。在这个意义上,“家”与“稳定”“持久”“确定性”和“永恒”基本上是同义词。

  人类学家利普斯早在1949年出版的《事物的起源》开篇,就以大量民族志资料对“家”和“家的历史”进行了概括:

  “我们回家吧”,在任何语言中这都是一句神圣的话。在外部世界,人们为生存而斗争,为保卫亲人免于雨水、寒冷、炎热的侵袭和发生不测之祸而奋斗;而在家里,则可感到亲人的庇护以及火塘周围的亲切轻松气氛。

  “家—家园”同样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在西文中有不同的词汇来表达。首先,从地理的层面上看,人们的栖居、生存和生活必须有一个“家”(home)。家可以指称具有地理、地方性的空间。但是,地理和地方性的确定空间又无法概括“家”(family)的全部意思。任何一个家庭成员对家的认同决不仅限于单一性的地理空间。一个家庭成员可能、可以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祖籍(地)”,他们可能长时间没有回去,甚至一辈子也不会回去。但他们对“家”则具有永恒的认同感。所以,在通常情况下,home是一个地理性的空间,而family则更侧重于强调家庭、家族的传承和等级关系,这些关系结构出了特定的伦理规范。House又有所差异,它既不侧重于地理居处,也不刻意强调家庭内部关系,而是凸显家的财产,即房产(estates),它是某一个家庭成员从祖上继承下来的“有形遗产”(tangible—heritage)。

  我们可以从这几个常用词汇的使用,厘清“家”的几层意义:家(home)——侧重强调地理性的居处和居所;家(family)——侧重强调共同体的关系和伦理;家(house)——侧重强调一种存续性有形遗产。它有不同范畴、空间、概念、指喻、背景、意义等,这些因素又构造出一个更大的,具有利益相关的人群共同体“家园”。“家—家园”的归属性所包含的东西和关系非常复杂:诸如时间、空间、方位、归属、居所、家庭构造、财产、环境、地方感……

  中国的“家—家园”是乡土性的。这也是为什么费孝通用“乡土”来定义中国的原因。“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背景,以及传统的农耕文明的历史事实,为中式“家—家庭—家族—家园”建构出了独特的家的模式,也是一种永远无法割弃的遗产——家园遗产,她是无形的,是一种情感的永久依托。她也是有形的,是乡土社会的“公共财产”。

  美国人类学家莫里斯·弗里德曼在《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一书中,通过村落亲属制度的原则确定了三种类型的“公共田产”:村田、族田和房支田。在这里,“公共田产”(“家族财产”)几个基本要素是确定的:1.传统的中国社会属于农业伦理社会,人与土地的关系是根本的关系,即“土地捆绑”关系。2.土地的所属关系逻辑性地成为人群共同体的标志性“家园财产”。3.在中国的汉人社会里,以村落—姓氏相结合的宗族制度无疑是一种代表性社会关系,土地也就自然成为“农家财产”。4.中国的宗法制度是以男性为传承纽带,即所谓的“男性世系”(male line)作为家庭和家户的发展原则。5.“公共财产”不仅被特定的人群共同体视为祖先的遗产,具有明确的经济利益关系;而且也被他们作为集体认同的纽带和体现忠诚的对象。6.家园遗产的乡土单位为“村”。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人们全球化叫“地球村”?就是表明仍然没有忘记“村落—家园—共同体”的概念。为什么人们在时下对“家—家园”以及家园遗产的命运给予特别的关注呢?一方面是由于高速发展的社会价值对传统“家—家园”的稳定性、固定性、可感性等的消解与破坏;另一方面,人们越来越对以往人们可以从“家—家园”中获得安定、安全和稳定等的价值诉求的怀念和追忆,并渴望回归的深深情结。

  对中国人而言,无论社会如何发展,都不要发生“无家可归”的悲惨境遇。回归家乡就是、正是、才是“凯旋故里”。而当我们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也在凸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终极价值。

  作者简介:

  彭兆荣,厦门大学一级岗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人类学系主任,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重点项目“中国特色艺术学体系探索研究”首席专家。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刘佳 胡俊 康坤全

  采写 | 陈海龙

  编辑 | 郭晖

  制作 | 胡琪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重庆低空旅游受青睐

  • 浙江建德头茬西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奔跑吧·少年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棒垒球邀请赛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开赛。
2024-04-20 17:03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4-03 15:11
为切实织密森林“防火网”各地组织人员巡查防火。
2024-04-03 15:11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2024-04-02 15:40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2024-03-26 21:07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03-18 16:39
2024年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2024-02-29 18:59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02-23 10:59
美丽的三亚湾
2024-01-20 17:42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4-01-13 19:43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12-26 15:39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12-13 16:08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12-13 15:59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2023-11-29 15:42
2023年11月28日,江西吉安长塘镇中心小学,老师指导学生剪纸。
2023-11-29 15:42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11-29 11:13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11-24 15:15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11-23 16:02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11-21 16:55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2023-11-21 16: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