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西口之路通古今(上)
首页> 专题频道 > 正文

西口之路通古今(上)

来源:内蒙古日报2023-02-09 11:07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人口迁徙事件之一。走西口,走出了一条发展之路、团结之路、繁荣之路。内蒙古日报社“循迹西口”采访组一行8人,循着当年晋陕冀先民们走西口的足迹,越长城过黄河,19天行程3000多公里,深入山西省忻州市、大同市、朔州市,陕西省榆林市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的17个旗县市区采访,通过寻访历史印记,倾听历史留声,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故事,展现各民族在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站:托克托县

  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采访组一行驱车从内蒙古日报社出发,沿呼大高速公路走进托克托县,感受千年古云中的发展脉动。

  托克托县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县城圐圙一址三城城套城,周边林林总总撒落着11座古城遗址。从秦汉时代的古云中,到隋朝的云内州,唐朝的东受降城,辽金元的东胜州,明朝的东胜卫,清朝的托克托厅,穿越千年的烟云往事在这里汇聚升腾。托克托县博物馆馆长石磊介绍,馆内一级馆藏文物汉代铜印“云中丞印”见证了2000多年前汉代云中古郡的历史变迁。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黄河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在此交汇融合。

  距离托克托县博物馆以西3公里左右,一座夯土修筑而成的古城赫然矗立在面前,这便是大名鼎鼎的东胜卫,它见证了云中大地的烽火欢歌。古城斑驳的断壁,耸立在蓝天黄土之间,历史的沧桑扑面而来。历经数百年风雨,卫城的主体结构奇迹般被保存下来。

  “卫”是明朝的军队建制,每个大卫的编制一般是5600人。明太祖朱元璋在北部密集设卫,建起了329座卫城,东胜卫便是其中之一。

  长城长,长城两边是故乡。绵延晋蒙边界的明长城、卫城、古堡,曾是古代边塞重要关隘,也是走西口的必经之路,它们就像一座桥梁和纽带,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联系在一起,见证了走西口这段波澜壮阔的人类迁徙史。

  托克托县河口村地处黄河“几”字形拐角的北缘,是黄河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清代,水流的交汇让河口村的古渡发展成了当时黄河中上游地区最为繁忙的渡口之一。这里也成为从山西走西口,前往内蒙古包头、巴彦淖尔等地重要的水旱码头。如今的河口村古渡虽然废弃,但黄河滔滔,千古如旧,在奔涌的巨流之中,这里的人们始终借力于山川大地,寻求着属于自己的过往和发展。

  河曲弯弯听涛声,古窑林立葡萄兴。双河镇郝家窑村有着悠久历史,300多年前,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走西口的郝家两兄弟来此挖窑定居开荒种地。如今,这里大力发展葡萄采摘、农家乐等休闲农业旅游观光产业,打造沿黄休闲观光经济带上最具影响力的民俗旅游村。2017年,郝家窑村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0年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行列。

  为了留住这段珍贵历史印记,郝家窑村建起村史博物馆,梳理村庄发展脉络,收藏展示村民以前使用过的老物件。产业带头人郝争平说:“在村民富起来的时候,村史文化不能忘,让年轻人和外地游客更多地了解郝家窑村的历史过往。”

  第二站:清水河县

  “九曲黄河十八湾,最美不过老牛湾。”清水河县老牛湾是长城与黄河相逢握手的地方,见证了历史长河中汇聚交融、包容互鉴的走西口故事。

  明清以来,老牛湾成为走西口的重要水旱码头,大批山西人和陕西人通过这里走到草原,或开荒种地或经营商号,各民族文化相互濡染,形成了独特的生活风味和文化情调。

  一泻千里奔腾向前的黄河绕着大峡谷迂回徘徊,形成“S”字弯,让这个靠天吃饭的小山村一跃转型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老牛湾人吃上了生态旅游饭、踏上了发家致富路。

  60多岁的老牛湾村村主任白润为也是走西口的后人,年轻时曾经当过两年多的扳船汉,个中艰辛滋味难以忘怀。他说:“以前这里特别穷,村民们住窑洞喝窖水,种地靠天吃饭,我在黄河水道拉纤扳船,既辛苦又危险。旅游业改变了老牛湾,现在水泥路通到村,自来水进了户,乡亲们办起农家乐,生活一年比一年强。”

  告别老牛湾,沿着明长城一路向东,来到长城脚下的北堡乡老牛坡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1937年10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老牛坡党支部,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晋绥交界地区成立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

  清水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石潮瑞介绍,过去几年,县委加大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力度,现已形成以老牛坡党支部旧址和展览馆、北堡抗战遗址、北堡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等10多处教学点,成为远近闻名的党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驱车沿209国道向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行进,来到了清水河县北堡乡口子上村,这里至今还遗存有一块赞美清康熙帝四公主功德的“四公主德政碑”。

  清水河县文史专家刘建国介绍,明清至民国时期,口子上村一带为关口要道。边贸开禁,关口大道往来驼商马队络绎不绝,一时极盛,吸引了边墙以里平鲁、偏关等地人口大量迁入。

  第三站:偏关县

  沿209国道一路南行,进入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域。

  “半壁孤城水一湾,万家烟火壮雄关。黄河曲曲涛南下,紫塞隆隆障北环。”明人崔镛的《偏头关》诗形象地描述了偏头关在当时边防上的重要地位。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登上偏头关城,西望黄河,滚滚而来,长城险地雄关、边防要冲的气魄一览无余。这里是历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错之处,曾经金戈铁马狼烟四起,也曾商贾云集繁华一时。

  长城,像一座桥梁和纽带,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联系在一起。据当地有关专家介绍,居住在山西宁武府或晋中其他地方的人,走西口不走杀虎口,而是直接走偏头关一线。

  偏关县素有“中国长城博物馆”之称。站在晋蒙交界处明长城红门口关隘眺望,坡梁沟峁绵延不绝,烽燧墩台星罗棋布。过红门口,向左前方行进约500米,到达红门利市旧址。这里曾是明代闻名晋陕蒙,继张家口后,第二个汉蒙通商的边境集贸市场。

  水泉乡文化站站长高振清站在高处指着沟里通道介绍说,这里一边是山西省偏关县水泉乡水泉村,另一边是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北堡乡川峁村,明朝“隆庆和议”之后,这里成为晋蒙商人互市贸易第一站、“口里”“口外”贸易交往的大集市,号称红门利市,当时水泉营堡里80%以上住户从事贸易工作。

  似水流年,繁华褪去,但水泉人经商的脚步没有停歇。当地粮油贸易商人刘生平的足迹遍布晋蒙两地,每年都要从周边及内蒙古的清水河县、凉城县等地收购小杂粮,再卖到全国各地,年流水额达到5000多万元。

  第四站:河曲县

  “二姑舅捎来一封信,他说西口外好收成。”这是二人台《走西口》中的一句唱词。采访组一行来到被誉为民歌故乡的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

  河曲民歌源远流长。700多年前,中国“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就诞生在这里。近两百年来,河曲民歌益发兴盛,《河曲县志》中记载:“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妇老尽歌讴”,时至今日,不论年长年幼,河曲人都能来上几句。

  一曲《走西口》,百年泪长流。正是走西口带来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交流结合,形成了诸如二人台这样文化融合的产物。

  在河曲民歌二人台艺术团,国家一级演员、二人台表演艺术家王掌良老师正在指导青年演员们排练节目。王掌良是土生土长的河曲县人,他在河曲县学习二人台艺术,后来进入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他的演唱深受内蒙古、山西及周边省市民歌、二人台爱好者的喜欢和认可。2003年10月参加中国首届南北民歌擂台赛获“歌王”称号。2013年,退休后被聘任为河曲民歌二人台艺术团团长,常年往返于晋蒙之间,成为两地文化艺术交流的使者。

  他说:“河曲县跨过黄河就是内蒙古,晋蒙文化相互交融,山西二人台婉转、细腻、柔美,内蒙古二人台高亢嘹亮、起伏跌宕,两家各有所长、各有特点。”

  历史上有“旱西口”与“水西口”的说法。“旱西口”就是以杀虎口为代表的长城众多关口,而“水西口”,则地处晋陕蒙交界、黄河岸边的河曲县,这里拥有留存至今的历史遗迹西口古渡。

  站在西口古渡奔流不息的黄河岸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曲河灯会传承人刘喜才介绍说,河曲西门外的黄河码头,是山西与“口外”交易的第一门户,当时的河曲县上至包头市,下到碛口镇,水运繁忙,商贾云集。

  漫漫西口路上,河曲人从西口古渡过黄河,徒步北上,肩上一根扁担,一头是简单的行李,一头是果腹的干粮,有的则是刚出生的娃娃,他们进入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然后北上达拉特旗,再跨黄河,到达包头市、巴彦淖尔市等地。

  大迁徙带动了大融合,河曲县蒸四碗等特色饮食也传入内蒙古西部,逐渐演变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的“六六八八”宴、包头市东河区的“八大碗”、巴彦淖尔市的“河套硬四盘”等特色佳肴。河曲人喜爱的酸粥、碗托等地方小吃,也在内蒙古西部落地生根,经过改良,添加各地风味小料、配菜,口味升华自成一派。

  沧海桑田,如今的河曲县不再是那个偏僻落后的穷地方。就连大山深处的榆岭窊村也在返乡能人张福田带领下,发展有机订单农业,2021年人均收入达9.6万元,较2008年增长了30倍,成为当地一个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第五站:府谷县

  采访组一行从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城出发,沿韩河公路驱车一路南行,再经保德县跨过黄河大桥,进入一河之隔的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城。只见城内高楼林立,一派欣欣向荣。

  府谷县,位于陕西省最北端,北接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东与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隔黄河相望。上世纪80年代,随着陕北能源的大开发,府谷县异军突起,迸发出强劲的发展能量,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

  站在府州古城上眺望,黄河在此转了一个大弯。自古黄河向东流,但在府谷,黄河却向西流。数百年前,这里是人口迁徙的重要门户。无数陕西、山西人从这里走西口,走向内蒙古。讲解员张慧说:“明末清初到民国,不仅府谷人,河对岸的许多山西百姓也通过府州古城走西口。”

  府谷县对走西口这段历史特别珍视,多次组织新闻媒体和专家学者重访走西口路线,挖掘研究走西口故事。当地民俗文化学者傅凯顺介绍,西口路是逃难求生之路,也是贸易经商之路、创业致富之路,不仅推动了当时“口里”“口外”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友谊。

  在从府谷县前往准格尔旗的路上,采访组一行意外“闯”入一处古色古香的古镇——黄甫镇。这里保存有许多清代民居,建筑工艺精湛,规模宏大,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这些民居都是府谷走西口的人们致富后返乡修建的。

  据史料记载,黄甫镇是走西口的出关要镇,受益于明清时期的汉蒙互市,在清中叶达到繁荣昌盛巅峰,城内住着约两三万人,时人形容黄甫镇是“车水马龙走,人流如潮涌”,号称“金黄甫”。

  第六站:准格尔旗

  从府谷县黄甫镇一路向北,进入“鸡鸣三省”的准格尔旗龙口镇,这里是走西口的重要驿站和目的地。从府谷县一路而来的“旱西口”与从河曲县过黄河而来的“水西口”在这里交汇,有的人歇歇脚继续前行,有的人选择留下来,掀开了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建设这片土地的历史篇章。

  龙口镇大口村南临黄河,与山西省河曲县隔河相望,西靠明边(延绥长城),同陕西省府谷县墙头乡为邻,为晋陕蒙三边交界地,古时这里曾是一个较大的市口和渡口,也是“口里”人走“口外”的路口,故得名“大口”。

  走西口后人张三恩对村里的历史变迁和风俗习惯颇有见地,他指着村史馆内保留下来的当年走西口者使用过的木帆船和坨子坨篮介绍说,过去的水上运输和过黄河都是依靠这样的工具,夏天用船,冬天冰上运输用坨子坨篮。现在黄河大桥以及发达、便捷的现代交通工具,为两岸人民打开了新的通途。

  大口村还是准格尔旗最早的革命老区之一。近年来,大口村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进文旅、农旅深度融合,让村庄焕发新活力,全村500名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

  走西口创造了一个民族融合的大舞台,留下了许多丰富而多元的文化习俗。在马栅村不仅有来源于山西菜系的“六六八八”宴席,还有晋陕地区典型小吃驴肉碗托。店里的女主人王娜是从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嫁过来的,属于新一代走西口人,与丈夫平均每天能卖300多碗碗托,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

  如今,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的准格尔旗发展势头强劲迅猛,在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的同时,布局新能源全产业链,打造“风光氢储车”产业集群,在全区创先争优的浪潮中不断扬帆奋进。

  第七站:达拉特旗

  采访组一行驱车走进达拉特旗,探访这里留存的西口印记。

  晋西北和陕北人走西口进入鄂尔多斯后,一条主要的路线是沙圪堵-纳林-马场壕-新民堡-王爱召-树林召-大树湾,然后北渡黄河至包头、巴彦淖尔等地。

  新民堡是当年走西口到这里定居的“贺解邬米白程乔”七大户为了抵御土匪强盗的劫掠侵害,共同出资夯筑的土城,并在城的四周修筑碉堡,故取名新民堡。当时的新民堡是山西、陕西人走西口去包头、巴彦淖尔的必经之路。现在,丈八高墙仅剩几截土垒,但村里依然可见当年规划齐整的三街六巷。站在绿油油的玉米田环绕的城墙遗迹旁,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贺氏后人贺全谈起当年的新民堡依然充满骄傲:“当时城里有居民 500多户、3000多人,干货铺、糖坊、碾坊、磨坊、油坊等应有尽有。人来人往,生意十分兴隆,过去这儿比包头还红火。”

  “上房瞭一瞭,瞭见个王爱召”。这首美妙动听的鄂尔多斯民歌唱出了昔日王爱召庙的宏伟壮观。如今,崭新的王爱召从历史走来,成为创业发展的热土。

  新时代走西口的代表、内蒙古雷大姐食品公司负责人雷碧霞,传承母亲独特的酱菜腌制经验,成功腌制出了口味香脆的雷大姐酱菜系列产品。她每年与村民签订蔬菜种植合同,然后统一由她负责收购加工销售,2022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600多万元。“南有老干妈北有雷大姐”,对于未来的发展,雷碧霞充满信心。

  树林召镇东海心村“赵大剪乡村记事剪纸艺术博物馆”内,村民赵美玲凭着一双巧手、一把银剪,剪出了100多米长的《农民纪事图》剪纸,精心创作了《百年党史》剪纸献礼作品,现在又开始挑战千米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巨幅剪纸。“我要把对党对国家对家乡的感情,浓缩到剪纸艺术里。”赵美玲说。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代表性传承人邬飞龙工作室,一件件泥塑作品栩栩如生。作为走西口的后人,邬飞龙传承祖辈技艺,潜心从事绘画、烫画、泥塑、壁画等艺术研究,利用鄂尔多斯本地高岭土胶泥,经过捶、打、揉等几道工序,再加上自己特有的手工艺法,创造出独具地方文化风情的泥塑作品。

  欢快的漫瀚调唱出了幸福生活,翻飞的刻刀记录着时代变迁,千姿百态的泥塑作品丰富生动,道情艺术传达着古老剧种的独特魅力……走西口所带来的晋西北、陕北文化与蒙古族文化交流融合,造就了达拉特旗文化百花园的满园芬芳,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内在力量。

  第八站:东河区

  夕阳西下,向北跨越黄河大桥,进入素有“草原钢城、稀土之都”美誉的包头市。繁华的街道两侧高楼林立,道路上车流如织,华灯初上霓虹闪烁,一股现代化都市气息扑面而来。

  第二天一大早,为了探寻包头城与走西口的渊源,我们暂时远离都市繁华,从“老包头”东河区北梁棚户区走起。

  东河区三官庙古民居,是北梁棚改时特地保留下来的一片传统特色的建筑群,这里成为包头历史演变的最好见证。穿行于古街巷老民居之间,如同在翻阅一段消逝的岁月。

  “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复盛公是包头最古老的商号之一。来自山西祁县的乔家在包头创办复盛公商号,盛极一时。乔家发达后回到故乡,修建了著名的乔家大院。

  “当年,祁县人乔贵发在包头的西脑包从卖豆芽、豆腐等起家,接着兴办起‘复字号’油坊、粮店、票号等,逐渐将复盛公做成包头市面上的头号大买卖。乔家‘复字号’的壮大推动包头由一个小村落逐步变身经济重镇。”对走西口这段历史颇有研究的东河区文联主席李艳华介绍说。

  走在东河区的乔家金街上,清代晋式建筑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形态各异的拉骆驼群雕把人们的思绪带到了“万里茶道”的传奇之中。整条街按照晋商晋韵风格打造,将当年“包头十大晋商”首富在包头主营的乔家十三铺建筑模式应用其中,汇聚餐饮娱乐、文化艺术和现代商贸等业态,市民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驼铃回荡的晋商文化。

  在乔家金街入口处的东河区民族文化馆剪纸院里,一座剪制而成的“剪华大帐”映入眼帘。这里的剪纸由地面而起,一直延伸到6米高的屋顶,并布满整个墙面。它不仅将汉、蒙、回等各民族元素巧妙融合,还首次结合了建筑元素,形成了大面积、立体式的剪纸艺术,属全国首创。

  转一条九曲花街,品老包头悠悠岁月。为延续北梁文脉,包头市建成九曲花街,街上除了花鸟宠物、古玩玉器、工艺礼品、特色餐饮、字画拍卖等店铺外,还有专门展示北梁老物件老古董的店铺,再现了包头的过往岁月。

  九曲花街负责人裴栋介绍:“包头的根在东河,魂在北梁。在这里可以探访走西口带来的文化碰撞,感受百年北梁留下的历史沉淀。”

  南海湿地是九曲黄河改道后形成的湿地。这里芦苇摇曳、鸟鸣啾啾、鱼翔浅底,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美景色。在历史上,南海子码头曾是远近闻名的黄河码头,也是一代又一代人走西口到包头移民的落脚地。过往的船筏达千余条,年运货量高达50万吨,运送的货物有皮毛、药材、粮食、糖茶、五金杂货、布匹等上百种之多。

  86岁高龄的包头西口文化研究会会长郑少如老人认为,西口文化是民族和谐、团结的文化,语言及衣食住行等文化相互渗透、影响、融合并延续至今,不断发展。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歇。迈入新时代,草原钢城全力以赴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

  第九站:土默特右旗

  “大青山连着那乌拉山,海海漫漫是咱的土默川,什么人留下个二人台,土腔土调土弯弯……”一首沧桑悠扬的爬山调唱出土默特右旗与二人台割舍不断的历史情缘。

  沿京藏高速向东行进,采访组一行走进“二人台文化艺术之乡”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近距离品味二人台艺术的乡韵乡音,领略二人台艺术的独特魅力。

  “源于斯流于斯风靡晋陕蒙冀,长乎小胜乎小不逊腔梆皮黄。”在敕勒川博物馆二人台艺术馆门前,一副对联道出了内蒙古二人台在艺术百花园当仁不让的气势。

  馆长赵俊峰介绍,二人台通过走西口这一特殊源起而形成,它兼容汉蒙艺术特色,同时吸取我国北方民歌、舞蹈、曲艺等多种艺术精髓,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结合的艺术见证、黄河文化与敕勒川文化孕育的艺术结晶。

  二人台被誉为“蒙汉合璧戏苑奇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时以坐腔流传于长城内外。光绪初年,萨拉齐蒙古族艺人云双羊,将汉族民歌与蒙古族歌舞融合,分丑旦二角化妆演唱,对二人台作出创造性贡献,被尊为鼻祖。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二人台尚无定名,艺人行当多称“打玩意儿”,观众大多称其为“看戏”。直到1951年,原绥远省政府副主席杨植霖作了一个《二人台翻身》的报告,次年,省文化局在呼和浩特举办第一次二人台文艺汇演,自此这门民间“打玩意儿”艺术堂堂正正有了名称,并走向艺术殿堂。

  著名作家老舍是二人台的“铁杆粉丝”,曾经在观看了呼和浩特市民间歌剧团精彩演出后,当场挥毫写下了盛赞二人台艺术的诗句:“亲切二人台,民间歌舞来。春风扬锦帕,飞蝶百花开。”

  2006年,文化部确立二人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二人台正式成为内蒙古的地方戏,荣居全国36个大型地方戏曲剧种之列。因对二人台形成、发展、繁荣的特殊贡献,土默特右旗先后被中国乡土艺术家协会和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二人台文化艺术之乡”。

  经过一百多年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土默特右旗不仅涌现出一大批在区内外都有极高知名度的二人台艺术家和年轻的二人台艺术从业者、传承人,更使二人台这一优秀的乡土艺术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成为敕勒川大地妇孺皆知、老少皆宜的精神食粮。

  “送哥哥送到大门外,我从手上摸下个戒指来……”刚刚来到萨拉齐镇敕勒川街道社区活动中心,婉转的二人台唱腔、悠扬的丝弦声传来,只见一群银发老人正聚在一起吹拉弹唱打坐腔。

  “大院有30多位老人,每天都会来听一段传统戏、唱两曲二人台,既锻炼了身体又娱乐了身心。”俏夕阳文化大院负责人常天喜乐呵呵地说。

  在土默特右旗乌兰牧骑二人台艺术团排练大厅,演员们正在精心准备节目。乌兰牧骑演出队长李欢说:“我们队员平均年龄30多岁,大家特别喜爱二人台这门艺术,一定会将其发扬光大。”

  进入新时代,二人台艺术已成为土默特右旗的一大文化产业,全旗现有二人台小戏班200多个,演员4000多人,他们的足迹遍布多个省市,年创收亿元以上。很多专业演员和文化大院的文艺爱好者活跃在网络自媒体上,成为宣传推广二人台艺术的一股重要力量。

  记者:周秀芳 韩继旺 哈丹宝力格

  制图:苏昊

  新媒体呈现:董柏杰

  编辑:宁佳欢

  校对:董柏杰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共同签署联合声明

  •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共见记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1月12日至13日,浏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链长唐安石带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张葵红,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谢波等同志参加,赴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家居建材产业链招商考察活动。
2024-11-15 17:20
2024年11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内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乐享秋日美景
2024-11-13 15:29
2024年11月12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烂阳村,山林色彩斑斓,红叶似火,黄叶如金,松柏常青,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2024-11-13 15:28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小杰介绍,他们企业的苹果按个卖,一个可以卖到10元。
2024-10-25 18:49
堆积起来的生菌木材冒着热气儿,菌种生产厂房里机器轰鸣,滑子菇大棚里农民忙着收“金疙瘩”。
2024-10-25 18:43
你以为的农村是雨天泥泞,还是道路整洁?爬高上低,还是风景无限?高家原则将山体沟道治理作为城市有机更新和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抓手,让山体沟道,环境大改善。
2024-10-24 18:1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数字经济专业负责人王珊珊介绍,从卖苹果到卖服务,这是数字技术非常好的一个创新,和产业结合的非常有深度。通过消费者与大自然以及果树的亲密视觉接触,可以提升他们的体验感,增加对苹果这种产品的客户粘性和客户忠诚度。
2024-10-24 18:08
当陕北说书遇到延安美食,碰撞出延安独特的人文魅力。
2024-10-24 18:06
激昂的旋律回荡在空气中,豪迈的歌声飞扬于天地间。壮丽的情怀澎湃在心田里,不朽的精神传承于岁月中……
2024-10-24 17:59
小孩哥小孩姐把安塞腰鼓课间操跳得超燃!
2024-10-24 17:59
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是吴起南沟村给记者们留下的第一印象。谁能想到,这个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小村庄,曾经风沙肆虐、植被稀疏。经过二十多年艰辛努力,光秃秃的黄土高坡绿意盎然。
2024-10-24 17:50
在宝塔区河庄坪镇政府的扶持下,延安菌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带动400余人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农民带来稳定收入,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点赞延安菌舰,为农民增收,为乡村添彩!
2024-10-24 17:48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延安新材料产业园,亲身体验石墨烯发热背心,感受科技的温暖拥抱。
2024-10-24 11:18
近期,延安市薛张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成功!这不仅是一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更为延安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10-24 11:16
10月22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位于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的苹果基地,在这里记者们亲身体验苹果采摘,倾听果农的心声。同时,记者团还开展了一场特别的直播带货活动,助力果农销售苹果。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果农的辛勤付出,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延安苹果的魅力,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
2024-10-24 11:07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逐梦之路”媒体采访团走进延安宜川县,追寻“悬崖造林队”的故事。
2024-10-24 10:27
陕北说书最近火爆出圈,董宇辉在直播中表示向往陕北文化,想成为一个陕北说书人。这一段陕北说书,带你行走在延安的绿水青山间。
2024-10-24 10:2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数据(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高延宏介绍,延安的地域特点适宜建立算力中心,要把平台搭建好,把更多的企业引到延安,建立归属在延安的算力中心,更好的服务延安、服务陕西。
2024-10-24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