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循迹西口 行进式报道⑤】黄河两岸幸福长
首页> 专题频道 > 正文

【循迹西口 行进式报道⑤】黄河两岸幸福长

  历史上有“旱西口”与“水西口”的说法。“旱西口”是以杀虎口为代表的长城众多关口,而“水西口”则是河曲等地黄河上的码头和渡口。地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黄河岸边河曲县的西口古渡,是留存至今的黄河渡口遗址,见证了走西口的历史。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康建国介绍:“河曲、保德、府谷等地农民主要通过‘水西口’,到达鄂尔多斯、包头、巴彦淖尔等地。他们在谋生、创业的过程中,不仅开发、建设了内蒙古西部地区,促进了这里的农业开发和商业发展,加强了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更开启了一条自强不息的奋进之路。”

  “循迹西口”采访组一行走进准格尔旗、河曲县和府谷县,寻访“水西口”的历史印记,倾听黄河造福两岸三省区人民的动人故事。

  河曲县:延续文脉 赋能振兴

  河曲县西口古渡是晋陕人走西口必经之地。

  “西口古渡的命名与走西口渊源颇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赵俊明介绍,康熙年间,允许晋陕农民到“口外”开荒耕种,大规模走西口由此拉开大幕,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发展。当时,晋陕蒙的贸易都依赖黄河这一水上运输大通道,这里也因此成为晋西北最大的水旱码头,走西口人为其取名“西口古渡”。

  如今,因走西口而驰名的西口古渡已成为旅游胜地。漫步其中,耳边不时传来婉转的歌声。

  “晋陕走西口的农民给内蒙古带去了农耕文明,促进了民族团结。”站在古渡广场上,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曲河灯会传承人刘喜才,眼望两岸绿色深情道来:“每年七月十五,两岸三省区的百姓自发组织河灯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对走西口逝去先祖的哀悼。”

  如今,一批走出去又走回来的山西人,弘扬农耕文明,助推乡村振兴。“山西最美旅游村”土沟乡榆岭窊村,原村委会主任张福田便是其中之一。

  依山而建的日光暖棚里,暖气、滴灌等现代化设施齐全,不打农药的西瓜、西红柿等蔬果长势正旺。

  10多年前,这个被大山包围的村落,没有井吃不上水,没有路出不了山,村民们住在破旧不堪的土窑洞里。

  变化始于2008年。张福田16岁时离村打拼,他所创办的德隆煤焦化公司形成产业链,业务发展到内蒙古。31岁时,他毅然回到村里,依靠政策和自己企业的资金,为村民挖井、通路、建别墅。改善村容村貌后,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发展有机种植。土沟乡副乡长史波兰说:“榆岭窊村民2021年人均收入达到9.6万元,较2008年增长了30倍。”

  站在村对面的山梁上,负责蔬菜调度的丰禾农场生产技术部负责人杨业红,指着层层叠叠的梯田、齐齐整整的大棚说:“我们将把瓜果蔬菜订单业务,拓展至内蒙古等地。”

  府谷县:魅力古城 焕发新生

  “黄河入陕第一县”“全国百强县”府谷,与河曲县隔黄河相望。

  “自古黄河向东流,唯独在这里向西流。府谷渡便位于此。”府州古城的讲解员张慧介绍。当年,府州古城内市井繁荣,车水马龙。

  这里不只有千年古城,还有千年古镇。

  距离府州古城40公里的黄甫镇,坐落在明长城以北,陕西与内蒙古交界群山环抱之下的黄甫川河谷旁。明末清初时期,它是重要商贸大镇、走西口出关要镇。

  “那时,老包头穿心街上,曾聚集了许多黄甫、府谷商人。当时,‘口里’的产品集中运到穿心街,再销往内蒙古各地,对于推动包头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府谷县民俗文化学者傅凯顺说:“黄甫镇李家是商家之一。”

  位于黄甫镇黄甫村的李家大院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建筑群高低错落,灰瓦覆顶,雕饰精湛。-下转第4版-上接第2版“我妹妹一家都在包头市发展,外甥时常来看我。”92岁高龄的李家儿媳妇仍然住在这个大院里,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

  府谷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也埋下了能源财富。

  从国家“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重要枢纽,到“中国镁谷”,再到沿黄旅游目的地,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让这片热土在转型发展之路上越走越好。

  准格尔:兴业富民 共享福祉

  顺着沿黄公路向北行驶,便进入内蒙古准格尔旗龙口镇大口村。

  古时这里是市口和渡口,也是“口里人”走“口外”的路口,故得名“大口”,又因商贾云集,被称为西口古驿口。

  村里一块立于清康熙四十八年的石碑上,记录了康熙在大口设立市口和渡口的举措。

  “早上从大口出发,到河曲或府谷,晚上就能回来。”1975年,20岁的张三恩在大口渡当船工,一天挣一毛钱。“我的祖上是山西洪洞人,当年沿着水路走西口来到这里。”说起往事,张三恩感叹起现在的幸福生活:“我在村里当会计,自己还种了几亩西瓜,一年下来收入四五万元。”

  透过村委会玻璃,就能看到长势喜人的示范西瓜。大口村党支部书记邬来师充满期待:“2021年,我们小范围试种大棚西瓜,再逐步带动农民种西瓜,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发展生态旅游业。2022年,村集体经济将突破80万元。”

  不只是村民迎来了好光景。“得益于准格尔旗兴业富民政策,我的工资不断增加,我清楚地记得,2011年转正后的第一笔工资是4860元,比我父母工资加起来都高。”籍贯是山西省大同市的龙口镇镇长苏林,节假日经常乐此不疲往返于蒙晋两地。

  从当地百姓津津乐道的交谈中,我们看到如今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的准格尔旗发展势头强劲迅猛,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的同时,布局新能源全产业链,打造“风光氢储车”产业集群,在全区创先争优的浪潮中不断扬帆奋进。

  好光景又吸引新时代“口里人”继续踏上西口路,参与到内蒙古的经济建设中。黄河两岸幸福长,便是他们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周秀芳 韩继旺 哈丹宝力格 及庆玲)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湖南长沙:检修农机备春耕

  • 春耕牛市供销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2月7日,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月明村一大片梅花竞相开放、灿若红霞,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打卡,尽享春日的快乐和惬意
2025-02-08 14:52
2025年2月5日,福建省福清市石竹山风景区,一场非遗英歌舞、建瓯挑幡等非遗表演正在进行,让游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和游览品质
2025-02-06 15:55
2025年1月20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城市中央公园内,游船与湖水、植被、高楼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冬日多彩美丽生态画卷
2025-01-20 15:30
2025年1月16日,受低温天气影响,山西省运城盐湖出现冬季独特的“硝花”景观,水面上的硝花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2025-01-16 15:56
一位“行者”行走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掩着绝世的面庞,一面“古镜”掩埋于厚重的沙下,刻满了时间的裂痕。
2025-01-13 17:25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2025-01-09 15:24
关爱卡寒假公益行 助力云南各族青少年儿童梦想起航
2025-01-08 14:42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自拍合影。
2025-01-06 16:01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2024年11月30日,初冬时节,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文化园内,树木换上"新装",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赏景。
2024-11-30 18:34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承载着居民的幸福感。
2024-11-27 18:59
政协协商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衔接,可实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的在基层体现。
2024-11-24 22:51
11月12日至13日,浏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链长唐安石带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张葵红,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谢波等同志参加,赴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家居建材产业链招商考察活动。
2024-11-15 17:20
2024年11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内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乐享秋日美景
2024-11-13 15:29
2024年11月12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烂阳村,山林色彩斑斓,红叶似火,黄叶如金,松柏常青,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2024-11-13 15:28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