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寿诞礼本身是生日礼的一种,表达了对生命的重视和对生命诞生的纪念。
除了每年的生日外,每十年一次大庆,称为“整寿”。正如孔子所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间隔十年的生日成为人生的重要节点,一般认为年届六十后所过的具有重要节点意义的生日即为“寿诞”。
那么,寿礼有着哪些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哪些相对固定的仪式?寿诞礼俗文化中包括了怎样的寿诞源流、寿神崇拜、庆寿传说、贺寿礼俗?近日,“道中华”就此话题专访了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高忠严。
记者:五福寿为先,我国古代对于寿辰都有哪些美称?高忠严:上古社会就已经萌生了“寿”的观念,比如早期甲骨文和青铜器中出现的“老”“考”“孝”“耆”等文字都与“寿’字意义相近。
《尚书》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其中,寿在五福中是排在第一位的,这样的观念延续至今,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
《诗经·豳风·七月》描绘了在农闲时节以酒祝寿的场面。民间雕塑、绘画艺术中也大量存在长寿、幸福的意象。现存的古代房屋建筑中,瓦当上的“永寿无疆”“与天长久”等,墙体的壁画或砖雕、木雕、石雕中的“福寿双全”“福禄寿三星”图等,都表达了房屋主人对长寿的追求。
▲福禄寿三星照壁。
古人用天干地支配合方法纪年,从甲子到癸亥,六十年为一个轮回,当把这种计时方法应用于人们的寿命时,六十岁大寿也就格外引人关注。
六十岁通常为人的第一次寿诞,因天干地支纪年,错综交叉,因此六十称为“花甲”,庆寿则称为“贺六十”。此后寿诞礼每十年一次。古人寿命较短,七十岁是人生一道坎,因此称为古稀。八十、九十高龄称为“耄耋”,活到一百岁称为“期颐”。
另外按照汉语文字的笔画和写法,也有把七十七岁称谓“喜寿”,八十八岁称谓“米寿”,九十九岁成为“白寿”,一百零八岁称为“茶寿”。
记者:寿诞礼中寿堂陈设、贺寿仪式都有哪些讲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诉求?高忠严:举办寿诞礼时,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其中举办祝寿仪式的寿堂的布置非常重要。
寿堂案桌上需摆满寿桃、寿糕、水果等寓意吉祥的各色贡品,中间放置一个大香炉,里面插寿香,两旁置一对大红蜡烛,蜡烛四周往往绘有各种吉祥图案和“寿”字。案桌正前方通常悬挂着专门的桌帷,上面绣着“寿”或是代表寿礼的图案。
在案桌后方,通常挂有一幅大大的寿星图卷轴或刺绣。寿星图有多种,为男性祝寿通常悬挂额头隆起、一手持拐杖、一手捧仙桃的南极仙翁图或福禄寿三星图;为女性祝寿通常是手拿花篮或仙桃的麻姑形象、王母形象。图画两旁有的还挂着寿联,写有表达祝寿的吉祥语,案桌两旁是两把太师椅。寿礼当天,寿星端坐在椅子上,接受小辈们的叩拜祝福。
除了寿堂布置外,还有其他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准备好招待亲朋好友的菜肴和酒水;其次是寿面、寿桃、寿糕等;还要把院子房屋打扫干净,各个房屋的门旁均张贴寿联等。
▲寿堂布置。
▲寿糕。
传统的贺寿仪式有着一整套完整的程序和规范:送帖请客、祭祖上香、跪拜祝寿、共享寿宴、分寿同贺。
从中国传统寿礼仪式来看,过寿之前都要向亲朋好友发放寿帖。寿帖大多用喜庆的红纸书写,告知亲友寿诞礼的时间、地点。亲友收到帖子后,会按照日期带着礼品前来贺寿,主人家则会做好登记,以便礼尚往来。
寿诞当日,首先要把家族的祖先神位放置在供桌上,两旁点燃蜡烛,在院内燃放鞭炮,寿星率全家人面向祖先牌位磕头祭拜。寿星还要亲自点燃大红寿烛和寿香,认为这样会给全家带来好运。
拜寿是祝寿仪式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主持贺寿仪式的司仪念完祝寿词,便宣布开始拜寿。晚辈们按照辈分大小向老人贺寿,先是儿子儿媳捧酒祝寿、磕头行礼;再是嫁出去的女儿偕同女婿一起给老人拜寿;接着是孙子辈、侄子外甥;最后是邀请的宾客。祝寿时晚辈磕的头称为“寿头”,有祝福寿者健康长寿的寓意。
祝寿完毕开始寿宴,前来贺寿的亲友举杯向寿者敬酒,寿星则把切好的寿糕等食物分发给众人。老人分发的食物一定要吃,表达替寿者“咬灾”的意思。
在寿宴中,长寿面是必不可少的食物,面条绵长,象征长寿。通常儿女们会把自己碗里的长面条向寿者碗里分一些,寓意为寿者“添寿”。
喜庆热闹的仪式结束后,过寿的人家要把自己做的或是别人送的诸如寿桃、长生果等食物送给邻居、亲朋好友,叫“分寿”,意思是把寿者长寿的好运分送给大家。这也是一种回礼,表示对前来祝寿人的感谢。中国的寿礼仪式虽然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但在整体上是有贯穿始终的元素:送寿帖、拜祖宗、拜寿、吃寿宴、看寿戏、分寿食等,体现了中国人看重的血亲观念和社会交往中的人情态度,热闹的寿礼也同样是民众情感的表达。
记者:中国都流传着哪些关于长寿的故事和传说?高忠严:现在通常称过寿诞礼的人为“寿星”,其实,寿星最初是天上的星宿,人们认为他的出现预示着天下太平、世事安宁而产生相应的祭拜。又由于人们对生命长久的渴望,后世的传说故事中就有了许多长寿的神仙或传奇人物。
神话传说中,王母娘娘、彭祖、麻姑等都是长寿的代表性人物,祝寿常用的对联有“福如瑶母三千岁,寿比彭祖八百春”。瑶母就是王母娘娘,是古代神话中掌管不死药的天神,传说她活到了三千多岁。彭祖则是道教神话人物,相传他有一套独特养生方法,帮助他活到八百余岁。麻姑是民间流传很广的女寿星,传说她活千年之久,看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历史人物中,相传孔子活到73岁,孟子活到84岁,两人德学深厚又长寿,被视为寿星的代表。
▲闻喜花馍——麻姑献寿。
围绕这些人物也产生了许多传奇有趣的祝寿故事。比如西王母也就是王母娘娘,是民间传说中玉皇大帝的夫人,相传她的生日是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她会邀请各路神仙欢聚一堂举行盛大的蟠桃盛会。她所种植的蟠桃,生长期达几千年之久,被人们称为“仙桃”,人吃过后与天同寿。因此,人们在庆贺寿诞时,常常会在墙上悬挂“蟠桃盛会”“瑶池集庆”的图画,表示对生命长久的渴望、尽享天伦之乐的心态。
记者: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祝寿仪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高忠严:孔子《论语·里仁》篇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儿女会为他们的健康长寿感到欣喜,另一方面,又会为他们的衰老感到担忧。因此,怀着这样的矛盾心理,子孙们应该牢记父母生日,按时为他们举行寿诞礼。
但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社会祝寿活动中的各种繁文缛节早已被简化,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地方特色或中西合璧的寿诞仪式,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观念也逐步被崇尚现代理念的现代人所摒弃。
举几个例子,比如原先儿女在祝寿仪式中必须向寿星行叩首大礼,后来则逐渐改为鞠躬的形式。寿宴也基本摒弃铺张浪费,改成一家人欢聚一堂,为老人摆上生日蛋糕,一起唱生日快乐歌,老人吹蜡烛、许愿,然后大家吃些家乡菜、喝点小酒、唠唠家常,既温馨又经济。
除此之外,当下还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祝寿方式,如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每年都会到老干部、退休员工、孤寡老人的家中为他们祝寿,在表示庆贺的同时也献上真诚的问候。还有许多医务人员也会在老人寿诞这一天为其义务就诊,检查身体。这些新型的祝寿形式,充分体现了新时代高尚的人伦道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
(本文图片均由高忠严提供。)
受访者简介:
高忠严,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全国非遗名词审定委员会民俗分委会委员,中国民协理论评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谜语卷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研究领域为区域民俗学、历史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著作有《陶寺文化》《礼俗之道》《寿诞礼》《帝尧神话传说》《舜帝神话传说》《伏羲女娲神话传说》等。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刘佳 康坤全
记者 | 刘娴
编辑 | 郭晖
制作 | 胡琪
RECOMMEND
往期推荐
觉得不错,就点在看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