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由南昌广播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江豚归来》即将登陆各大平台。该片聚焦长江江豚的生存、繁衍、迁地三个部分,通过凝练的“思想价值”、丰厚的“学术价值”和独到的“影像价值”,以多条叙事脉络及维度,生动展现人类与大自然的相处之道、和谐之美、美美共生。
凝练的“思想价值”
继白鱀豚功能性灭绝后,长江江豚成为长江流域仅剩的鲸类动物,2006年、2012年、2017年我国曾在长江流域进行了三次长江江豚科考,在2017年的全流域普查中江豚种群数仅为1012头。2022年9月19日,长江流域第四次长江江豚科考在长江湖北武汉段和宜昌段、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等多地同时开展。本次考察的专家之一中科院水生生物所王丁教授参与过前三次长江江豚科考且与世界上人工饲养的最后一头白鱀豚“淇淇”相伴了20年。
全片以王丁教授的视角以及他保护、拯救长江江豚的心路历程为线索进行故事的展开,讲述了30年前受人类活动影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作为长江“旗舰物种”的长江江豚面临危机,人豚矛盾愈演愈烈,物种数量急剧下降。10年来,人类面对长江江豚灭绝的危机以及长江水生态环境的恶化,走上保护长江、守护长江江豚的生存之路。
丰厚的“学术价值”
长江江豚是我国长江流域特有的鲸类物种,孕育、生长、老去、新生,长江江豚都将面临不同的生死考验。为了破解物种繁衍的难题,从90年代开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等国内多个权威机构开始对长江江豚开展科学研究。1996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开展对长江江豚的“人工繁殖”计划,到目前为止,三只江豚幼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平安出生、长大。
本片中“繁衍”的故事内容,是围绕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繁殖出生的长江江豚,摄制组通过采访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多位研究人员,展现长江江豚声学、行为学、繁殖生理学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江豚“被动声学监测”技术以及世界首个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的建立。
值得一提的是,纪录片通过采访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郝玉江以及寻找到的部分影像资料,挖掘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人豚情感故事。
第三部分“迁地”中,摄制组通过跟拍记录鄱阳湖百年一遇的干旱,讲述了30年前中国开始探索的长江江豚“迁地保护”中国方案、中国经验。
独到的“影像价值”
你们见过长江江豚恋爱、生子么?都说长江江豚是世界上最难拍摄的鲸类动物,但是《江豚归来》摄制组通过数月时间的蹲守记录了长江江豚出生、交配、怀孕、哺育、死亡的全生命周期全球独家影像,关于长江江豚的“恋爱”“出生”“啼哭”“情感”“争食”等近十个“历史首次”在片中得以呈现。
片中首次披露30年前白鱀豚的珍贵影像资料;揭秘了野生长江江豚妊娠及分娩全过程、野生长江江豚繁殖生理行为以及江豚幼崽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展现了中国迁地保护30年来的重要历史资料画面,并首次呈现30年后我国最大规模长江江豚迁移全过程,书写出世界唯一鲸类迁地保护从探索中走向成功的传奇故事。
纪录片的最后,“十年禁渔首倡者”中科院院士曹文宣用一句“我希望恢复到长江的自然生态”,表达了所有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作出贡献人们的心声,用长江流域各地江豚腾跃而出的影像以及2022年长江流域长江江豚科考种群数量增长的不争事实证明十年禁渔后“江豚归来”,完成了对整个纪录片主题最为生动直观的佐证和诠释。
如果你想了解不一样的“水中大熊猫”,请锁定纪录片《江豚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