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西辽河作为辽河最大的支流,自海流图流经通辽地区,形成中下游核心区域。
在这一流域,众多古代城市历史遗址、遗存广有分布,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证明西辽河流域不仅孕育了灿烂的史前文化,还一度有着辉煌的都市圈文明,中下游广袤的科尔沁地区在历史上承载着城邑建设的文明和辉煌。
通辽市博物馆馆长孟祥昆、副馆长闫洪森在《科尔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略论通辽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一文中写道:该区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碰撞的特殊地带,是辽河流域史前文化承上启下的重要区域,留下来许多文化交流、交融的印记。
《北疆文旅》专刊组与通辽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文物科长刘伟臣等一行人沿西辽河核心流域,深入通辽市科尔沁区、奈曼旗、扎鲁特旗等地,走进古城遗址,探访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透过大小不一、分布广泛的古城遗址,可以窥见该区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共创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见证西辽河早期文明
在西辽河这一大自然舞台上,通过古城遗址,一幅幅人类生存、发展、传播、演变的历史画面徐徐展开。
随着通辽地区的古城遗址被陆续揭露和发现,在已经发掘发现的60余座规模不等的古城遗址中,不同时期的文物精品不断面世。
通辽市西南部的奈曼旗,北靠西辽河,位于该旗境内沙日浩来镇的土城子城址和青龙山镇的善宝营子古城址,是战国时期燕国到秦汉时期西辽河流域的重要城邑,两地相距40余公里。近距离的联结,形成了早期的城邑圈。据考古调查证实,两座城邑从战国一直沿用到秦汉,根据发掘所揭示出的地层堆积和出土文物分析,古城未见东汉时代任何遗物,因此可以初步断定,两座城邑在东汉时废弃。
土城子古城是西辽河流域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整的一处城址。奈曼旗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周伟东说,古城轮廓清晰,城内有内城,夯土板筑的外城西部偏北与内城相近的一处高台建筑址上,散布着大量的战国和秦汉时期的陶片、货币、兵器、建筑构件等遗物,证实了古城的存续时代和历史沿革。文物遗存为研究西辽河古城邑政治、军事、生产、生活、习俗等提供了有力的实证。
土城子城址是西辽河流域汉、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等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奈曼旗周边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奈曼王府、燕长城等共同书写了悠远的历史文化,是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品牌。2013年5月,土城子城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2年至1973年发掘的善宝营子城址,出土了2000余件燕、秦、汉历史遗物。更重要的是,在城内主要建筑遗址中,出土了刻有秦始皇廿六年统一度量衡诏书文字的陶量等珍贵文物。
善宝营子古城近方形,墙系夯土板筑,细密坚实。东北垣有二望楼址,北望楼址已发掘,是木结构的两层建筑,底层为粮仓,上层为瞭望设施。周伟东介绍,城内布局有序,北部居中有一高台建筑遗址,刻有秦始皇廿六年诏书文字的陶量即在此处出土。从遗址所处位置和规模形制,以及发现的珍贵陶量分析,此高台遗址当为该城的重要建筑遗址,可能是官署所在。
另外,在该遗址的西南部位,经钻探和发掘证明是手工业作坊区,东、南两面是一般的住宅区。建筑用的瓦类,有板瓦和筒瓦,纹饰多为绳纹。铁器多为生产工具。这时的铜锹多为铁铤,均为三叶或三棱体,同时出现了铁镞,此外还有一件铜矛。遗址还出土了秦并六国颁发的标准量器,货币有秦半两、吕后半两、文帝半两等。
周伟东说,据考证,燕北长城从敖汉旗的中部和奈曼旗、库伦旗的南部经过,这三个旗的部分地方应属辽西郡管辖。战国时代,燕国设置右北平、辽西等郡对地方实行有效管辖。燕所设右北平郡等是历史上内蒙古东部地区最早的行政建置,善宝营子城址,是内蒙古东部最早形成的城镇,在内蒙古地区史上有重要意义。从这一城址的发现中可以看到,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通过辽西、辽东二郡传入二郡以北的广大地区,城邑起到了中原先进文化向北传播的枢纽作用。古城发现的每一件农具、陶器、武器、货币和大量的蚌壳、动物碎骨,无不生动地讲述着中国古代中原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的水乳交融史实。2006年,善宝营子城址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专刊组在途经沙日浩来镇平顶山村附近侏罗纪时期的蜉蝣生物化石遗址时看到,在“桃山”下的河槽和山坡上,到处可见大量石灰岩中夹杂着多种多样的海底蜉蝣生物化石,来自距今四、五千万年的生命遗迹,为西辽河流域增添了些许神秘色彩。
续写西辽河繁荣过往
位于通辽市扎鲁特旗巴雅尔图胡硕镇别日木吐嘎查北1.4公里处的豫州城遗址,是中国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辽代州城址之一,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扎鲁特旗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王成说,该遗址的发现,是辽代考古史上的一次重要发现。其建筑规模,建筑布局等多方面都是辽代州城遗址的代表,它对研究辽代社会地理区划提供了又一地理坐标,为进一步理清辽代社会的行政区划及辽代投下军州制度提供了重要材料。
据孟祥昆介绍,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扎鲁特旗道老杜苏木荷叶花嘎查西约1公里发现的荷叶花西北一号遗址文物证实,早在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时代,扎鲁特旗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留下了通辽地区已知发现的最早人类生活足迹。
2012年5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在通辽市科尔沁区莫力庙苏木福巨嘎查北约2.5公里处的一处沙质台地上,发现了一座沉睡千年的辽代古城遗址,被命名为“福巨城市遗址”。这座古城遗址,南距西辽河约19公里。内蒙古民族大学西辽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鹏教授通过地表勘察、文物标本采集研究、周边古河道研究、周边古城遗址比对,首次提出辽政权的诞生之地龙化州是“福巨城市遗址”的结论。
中国民族史学会辽金暨契丹女真史分会韩世明会长称,李鹏教授的研究成果在辽金史研究领域是一次重大突破,填补该领域的学术空白。将龙化州定为福巨古城,定论为通辽市是契丹早期活动中心,依据目前发现的史料来看,非常符合文献记载。2016年8月,内蒙古考古队在开鲁县东风镇七家子村发掘两座被盗的辽代古墓,从发现的墨字题书 “葬□龙化州西□二里”等文字内容分析,也印证了“福巨遗址是辽代龙化州”的科学观点。
科尔沁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会会长李丽介绍,根据《辽史·太祖纪》记载:“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審吉国,其可知者蓋自奇首云”。据考证,在历史的长河中,活跃在中国北方的契丹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政治制度上,其把中原三省六部制引入封建集权体制中,实行“南北面官制度,一国两制政策”。从2018年开始,通辽市科尔沁区政府等部门通过政府招标程序,开始对福巨城址进行考古勘探作业,依托科尔沁文化暨龙化州研究基地,为开辟新的旅游资源奠定基础,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这些古代遗址,在中华民族长期生存发展的实践中,经历了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共同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全程,西辽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李鹏说。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林喜 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