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央广网西安3月28日消息(见习记者陈锵)在城市精细化发展的今天,水不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更是城市品质和魅力的重要源泉。近年来,西安高新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西安市生态环境局高新分局、高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高新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高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西安高新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等部门联合起来,构建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
眼下,西安高新区逐步形成“堤固、岸绿、水清、洪畅、景美”的水生态美景,再现了河道清水长流、两岸碧绿自然优美画卷,成为一座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公园之城”。
加大河道综合治理力度 奠定良好生态基底
近年来,西安高新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决贯彻中央新时期治水思路和西安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部署,积极推动全域治水和“三河一山”绿道建设,全面展示“全域治水”治理成果,不断加大对沣河、潏河入沣口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一期、二期以及沣河梁家滩运动公园三期、沣河梁家滩防洪工程等项目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持续开展河道综合治理提升工程。
目前,沣河高新段堤防、绿道已全线贯通,绿道长度32公里,滩区修复面积173公顷;新建西户路桥北液压坝一座,三河一山绿道终点仪祉桥已全面建设完成;潏河三星段新建溢流坝5座,增加生态水面200余亩。
同时,西安高新区根据水利部、陕西省水利厅安排部署,在市河湖长办精心组织下,已完成沣河、潏河、太平峪河、高冠峪河、泥河、紫沟河、黄柏河、田峪河、耿峪河、白马河等10条河以及太平灌区、田惠渠灌区、耿惠渠灌区等3个灌区的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与保护范围划定工作。区域内沣河、太平河等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水环境得到明显提升。
随着河流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河湖的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提升,河流水质、河道水质明显好转。河流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也为丝路科学城“一区十组团”生态文创组团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底。
情系民生实事 多措并举推进污水治理工作
为解决农村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20年以来,西安高新区统筹开展了一系列城市及农村污水治理工作。
通过国际社区东岸污水处理厂(一期)、草堂基地污水处理厂(二期)、高新区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项目、高新区农村黑臭水体“一点一策” 整治工程、沣河流域高新段农村生态保护污水治理工程等一批城市及农村污水治理项目,全区污水处理能力增加了10万立方米/天,污水总处理能力达到30万立方米/天左右。
2022年,西安高新区新增污水治理行政村6个,完成农村污水治理行政村49个,设计日处理量为11250吨,受益人口约11.9万人,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站4座,新增日污水处理规模2000立方米,铺设污水主管网42公里。
此外,为加快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探索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等工作,西安高新区持续进行实践和探索。截至目前,累计建设再生水管网36.5公里,再生水处理设施投运规模达到6.5万立方米/天,年供应再生水140万吨,主要用于区内道路清扫、绿化浇灌及区内公园水体补给及部分企业使用。
再生水的推广利用,优化了区域水资源配置,通过再生水循环利用改善河湖生态环境,修复城市水生态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了水生态的良性循环,为西安高新区水环境的改善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目前,西安高新区年处理污水约7100万吨,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规整地下“大动脉” 全力推进雨污水管网建设
2022年,西安高新区加快推进雨污水管网建设,着力建设丝路科学城、丝路软件城区域雨污水管网,完成污水管道11.47公里、雨水管道11.39公里建设。
同时,全区积极开展雨污分流排查整治工作,制定了《高新区既有住宅小区雨污分流普查摸底计划》,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共同推进普查工作,共完成排查物业小区231个,摸排小区总面积27.88平方公里,摸排雨水管道224.5公里,污水管道204.5公里。累计巡查排水管网41088千米,疏通雨、污水管道疏通389478米,雨水口清掏27129座,雨、污检查井水安装井网1977座,高效有序完成雨污水管网维护管理工作。
此外,西安高新区还积极推行管网智慧化管理,加强水污染源全过程监管。通过在雨水排水口加装水质监测设备、对排水管网水质进行24小时监测,及时发现排污并处置问题,为排水设施管理提供有效数据和信息,提高终端管理效率,确保排水设施安全运行,杜绝违法排污问题。目前,西安高新区共设置18座水质自动监测站,运用数据平台和在线APP实时监测水质,科学、有效、及时掌握水质监测结果,运用水质自动监测、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打造“机制+人力+科技”新模式,共守绿色高新水生态,为科技精准治水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