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二绿”概况
北京市的绿化隔离地区包含两道绿化隔离带,习惯上自内而外分别简称“一绿”、“二绿”,规划建设的初衷是以绿化带分隔中心城区和边缘集团各组团,以此作为控制城市空间扩张的生态屏障,并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空间。
1993年获批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首次提出建设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二绿”正式启动建设始于2003年获批的《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在市域范围内构建“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市域绿色空间结构,“三环”即为: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环,明确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的功能定位为郊野公园环,并对“二绿”建设发展提出以下要求:“2035年实现‘二绿’建好、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大幅提高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绿色空间占比,大力推进郊野公园建设,形成以郊野公园和生态农业用地为主体的环状绿化带,到2020年绿色开敞空间占比由现状59%提高到 63%左右,到2035年提高到70%左右”。
“二绿”总面积约910平方公里,包括九片楔形绿带和五片组团间的限建区,大致位于五环路与六环路之间,内侧与“一绿”及十大边缘集团边界衔接,外侧向六环路外扩展1000m,涉及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顺义、昌平、门头沟、通州、房山、大兴、经开区,涉及大量常住人口及高密度人口区域,如回龙观、东小口、北苑等街道。
二、资源现状
(1)生态格局
“二绿”范围内林地、农田、水域等自然资源和多种类型的绿色空间共同构成了良好的本底和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网络。截至2017年底,通过平原造林等工程,“二绿”累计实现绿化面积33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36%,建成了永定河“四湖一线”绿色发展带、丰台北宫森林公园、大兴南海子公园、东郊森林公园、台湖湿地公园、温榆河绿色走廊等多处郊野公园及大尺度森林绿色空间;广泛分布的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形成了具有风貌特色的农田景观;地势地貌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到东南由浅山区向平原区过渡特征突出,山水空间结构清晰,大小河流、水库湖泊纵横分布,山形水系共同奠定了良好的山水格局基础。
(2)游憩条件
“二绿”地区分布着郊野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多处大型游憩绿地和少量规模较小的公园绿地,是满足广大居民郊野休闲游憩意愿的重要区域和实施载体;多类、多条市级绿道构成绿色慢行网络骨架,串联起大大小小的公园、林地、景区,形成自然景观良好的线性绿色开敞空间,也为区域居民休闲健身和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农业观光园、采摘园、垂钓园、农庄等绿色产业体现出不同区域的绿色游憩和绿色消费特征。
截至2017年底,“二绿”共建成各类公园近40处,规模多数在30公顷以上,包括东郊森林公园、南海子公园、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大型郊野公园、森林公园等。
(3)文化景观风貌
“二绿”范围内文化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分布于西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及东部大运河文化带,国家级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40余处,依托山水资源形成了古都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京味文化等多条文化探访线路,文化资源品类丰富,特色鲜明,使之成为展示城市文化风貌、塑造城市魅力的重要依托。
三、目标定位
为落实深化新总规对“郊野公园环”的功能定位,保障“二绿”地区绿色空间比重,形成以郊野公园和生态农业为主的环状绿化带,确定“二绿”郊野公园环的目标定位为:
稳定高效的环城生态缓冲带
多元共享的都市休闲游憩环
城乡协调的京郊融合发展圈
近期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发展和新一轮百万亩造林行动的契机,使“二绿”以郊野公园和生态农业用地为主体的环状绿化带初步形成,生态和游憩两大服务功能增强,加大重点区域郊野公园建设力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远期进一步完善“二绿”绿色空间格局及游憩绿地体系,大幅提高“二绿”绿色空间占比及综合效益,大幅提高北京市人均郊野游憩绿地面积,促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四、规划策略
总规引领,多规统筹,专项深化
资源整合,要素融合,差异发展
基于需求,级配均好,体系完善
城乡统筹,多重兼顾,绿色服务
五、空间结构与功能引导
规划形成“一环两带,九楔九核,多廊多园”的空间结构,以生态、游憩为主导功能,统筹生态保育、游憩体验、风貌塑造、文化传承、产业优化等功能,构建郊野公园环体系,引领“二绿”地区多元化城乡融合发展。
“二绿”郊野公园环空间结构示意图
一环——沿六环路形成森林防护环。
两带——沿温榆河及永定河两岸形成的绿色生态走廊。
九楔——联系中心城区与城市外围绿色空间的九大楔形生态廊道。
九核——九楔内锚固生态格局及风貌格局的九处大型结构性郊野公园或郊野公园群。
多廊——沿交通干道、河道形成的多条网状生态绿廊和郊野慢行廊道。
多园——均好布局的多层级、多类型公园及游憩绿地。
六、体系构建
对“二绿”郊野公园环全域绿色空间及游憩绿地统筹布局、综合考虑,构建“游憩休闲体系”及“生态保障体系”,分类施策,按照布局选址、规划管控、纳入体系三种不同情况对各构成要素分别制定不同深度的规划对策及要求。规划重点是新建郊野公园的布局选址、体系构建及功能类型的确定;规划“城郊游园”作为大型郊野公园的补充,在概念上对应公园绿地中的游园(G14),在用地类型上属于非建设用地,毗邻城乡居住用地,规模相对较小,具有必要的活动场地、配套设施和功能分区,主要满足游园周边城乡居民的日常休闲游憩和健身需求;对连通性绿廊绿道、生态保育及防护绿地、农田水域、绿色产业园等提出规划控制要求。
规划以大型郊野公园为主体,以小型城郊游园为补充,以连通性绿廊绿道为串联,形成城乡间隔、大小结合、点网均布的“二绿”郊野公园子系统,与现有城市公园、风景游憩绿地中的其他自然公园、风景名胜区、绿色产业园共同构成“二绿”游憩休闲体系。
郊野公园包括现状保留、改造提升、规划新增三种情况,规划新增郊野公园综合考虑区域差异、类型差异及规模差异。
七、布局选址
综合分析大型结构性郊野公园、郊野公园、城郊游园、绿廊绿道的选址基础条件,从布局的均衡性、体系的完整性、用地的适宜性、实施的可行性综合筛选影响公园选址的基本要素,作为重点布局区域划定和公园选址的依据。
“二绿”郊野公园布局选址考虑因素。
通过对郊野公园布局选址因素的综合分析,重点在“九楔”结构中划定选址区域,规划新增郊野公园共计53处,使研究范围内郊野公园的总量达到100处,总面积约340平方公里,继“一绿”百园建设目标完成之后,形成“二绿”百园图景。同时,对绿道、生态林地、河道、可利用耕地、绿色产业园地等提出控制引导要求,使百姓期待的第二条“绿色项链”逐渐闭合。
八、结 语
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是落实首都战略定位、构筑生态安全格局、破解 “城市病”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区域。在新时期首都城市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开展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规划研究,对于落实新总规的实施过程,统筹协调城市功能定位和空间结构,强化首都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容来源:风景园林杂志
作者:葛书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