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科技馆触摸科技】神舟一号返回舱
首页> 专题频道 > 正文

【在科技馆触摸科技】神舟一号返回舱

来源:光明网2023-05-23 17:36

  本期主角:神舟一号返回舱

  所在地:中国科学技术馆

  电光火石间,我从无际苍穹迅速向下坠落。从这里遥望地球,她是如此美丽。六个小时之前,我和我的两个兄弟推进舱和轨道舱,在围绕地球运行14圈之后收到了返回的指令。我与我的两位兄弟作别,推进舱焚毁、轨道舱留在了太空中继续作业。

  而我——返回舱,像一匹被驯服的烈马脱离原先的轨道,按照航天专家的意愿向着我的归宿奔去……

  在一阵夺目的光辉之间,我感受到了无尽的炙热,大气与我的肌肤摩擦使我的底部温度达到2000摄氏度,不过我早有准备,涂在我身体外的烧蚀材料尽数融化,我的这层外衣分解、熔化、蒸发、升华,带走了大量的热,让我冷静了下来。

  啊,不好。我与周遭一切都断了联系,到达黑障区。高温使周围的空气电离,屏蔽了电磁波。制动离轨、自由下降、再入大气层……

  “打开电源开关”

  收到新指令!这代表着我已成功穿越黑障区,距离地面还有30公里。

  “减速伞分离”,“主伞全开”!我距离距地面越来越近,在约1.5米距离的一刹那,着陆缓冲发动机喷出的烈焰,划破夜空,染红了草原,我稳稳地落在了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的大地上。

  现在,我在中国科技馆,是这个样子的。我身长2.5米,直径2.5米,体重约有3吨,可以运载3名航天员。有人说我像一个不倒翁,也有人说我形如大钟。在从太空返回时大气层,气流千变万化,我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高速飞行,难以保持固定的姿态,也是我的身材帮助我减轻了气流的扰动。

  你看得到我表面的累累伤痕。这是我在和大气层剧烈摩擦的过程中烧毁了表面,裸露出了“皮下组织”,它是类似蜂窝的不平滑结构,这种结构有助于增加表面积,有效传导热量。

  我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座舱”,就是航天员的驾驶室。这两个圆形窗口,一个用于航天员观测外部环境,一个用于航天员操纵光学瞄准镜观测地面。这个开口的圆舱用于储存减速降落伞,当我接近地面时会撑开这顶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巨型降落主伞。旁边没有打开的圆舱,用于储存备用伞,当主伞出现故障时,备用伞可以保证我的安全。

  虽然我现在的身体痕迹斑斑,但是在我被运载火箭托举上空的时候,犹如一条巨型火龙。我们三兄弟身体两侧的巨幅五星红旗,在长征2号F火箭喷射出的红色烈焰下更加鲜艳、夺目。

  从1999年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返航,从发射升空到返回地面,遨游太空21个小时,获得圆满成功。到今天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中国载人航天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而未来,也必将砥砺前行。我伫立在中国科学技术馆讲述“神舟一号”的故事,传承科学精神。

[ 责编:钟蕾蕾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