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主角:大花楼织机
所在地:中国科学技术馆
眼前这座大花楼织机目前被存放于中国科学技术馆。织造时,需要上下两人相互配合才能进行。经纬的穿梭间彰显着古人的信仰与智慧。
经纬一词最早出现在2000年前的汉代 。
人们为了织出繁复的纹饰,发明了叫做挑花结本的技术。所谓挑花,是指在图案纸样上画出若干方格,纵线对应经,横线对应纬。
计算好每个区的经纬线数,紧接着将创作的纹饰制成细致的白描稿,并填充颜色。在这之后真正的编织才开始进行。
用竹片钩挑起代表经线的丝线叫脚子线,引入代表纬线的丝线叫耳子线;分数量编结成线团结,这便是结本。
要想将设计好的图案,通过织机织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它需要纬线在进行不同排列组合的同时,上万根经线也有规律的上下穿梭,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完成一幅精美之作。
织机运用的其实是一种“二进制”的思维。如果我们把织机经纬线的上下交叠翻译为两种代码。经线在纬线上,用1代表;纬线在经线上,用0代表;那么,整幅织物的图案就会变成这样一幅只由0和1组成的图像。
如今透过这架织机,似乎我们可以看见几千年前坐在三尺高的大花楼织机上的挽花工,口唱花本程序,手提拉花束综,坐在下面的织工在一来一往的穿梭间织造的场景。
这种提花工艺经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后,直到1801 年,法国人贾卡才在中国提花机的基础上,发明出新一代提花机,将花本简化成穿孔提花纹板,编织的速度提升25倍,而他的名字Jacquard也被赋予了“提花”的意思。
我们现在视为尖端科技的计算机,竟与几千年前的织布机血脉相连。历史上摆弄织机的织工们,便是制造这方寸乾坤的程序员。而当你使用计算机时,本质上也是在从事编织工作。
正如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精湛的中国技艺也通过织机和无数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在时空间编织着属于我们的经纬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