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为持续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走深走实,日前,“创新·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浦东实践”——浦东新区精神文明建设主题研讨会在浦东图书馆举行。
浦东开发开放至今已走过了33年的历程,而浦东的精神文明建设从2005年首次代表上海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区”至今,也已经将近20年。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邓亮表示,在这样的节点对浦东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未来的精神文明建设方向进行深入研讨十分必要,将有助于推动浦东中国式现代化的率先实现。
研讨会上,浦东邀请了各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新区人大、政协相关负责同志,部分街镇的分管领导以及基层代表,共同参与探讨。与会专家、代表结合各自领域,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围绕信仰之城、幸福之城、善治之城、共享之城、首善之城、魅力之城的建设,通过理论研讨、意见交流、建议倡议等方式,为引领区精神文明建设献计献策。
专家建言
上海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主持工作)、教授 陈方刘
如何打造新时代的信仰之城?一是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文明创建和主题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抓好领导干部、先进模范、公众人物、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二是要坚持胸怀天下,立足“两个大局”谋求浦东的进一步发展,要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坚定信仰。三是要深化文明实践内涵建设,宣传好浦东开发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显著成就。通过打造标志性建筑、开展品牌活动等形式,将信仰之城的魅力全面、科学地展示出来。
浦东实践
过去一年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培育,浦东打造了“大篷车”配送新形式,在全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等阵地进行宣讲。以先进典型引领核心价值观培育,施净岚、武银屏荣登“中国好人榜”,浦东公交驾驶员勇救落水男子、圆通小哥托举阳台跌落老人等三件好人好事荣获2022年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及提名。推出“东岸滨江新时代文明实践带行走线路”、《马克思漫漫说》动漫互动思政课、“新时代文明实践”青年英才营等活动。
专家建言
社邻家创始人、上海市社会工作研究会副会长、浦东新区社会治理研究会副会长 闫加伟
立德润心,打造首善之城,需要立足不同维度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目前来看,浦东有很多全国领先的公益倡导品牌和公益机构。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公益品牌的扶持、支持力度,帮助他们成为一个个全国性的知名品牌。此外,一个开放的城市,在公益和志愿服务方面也应该有一定的政策创新。浦东应该在这方面发力,推出系统性、支撑性创新政策,打造社会化参与公益的生态体系。
浦东实践
浦东持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力提升志愿服务能级。在三级阵地全覆盖的基础上,打造东岸滨江新时代文明实践带,推出177个具有浦东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10条文明实践线路,25个示范阵地。完善“五单式”服务流程,全区发布供单8.8万、点单20万、评单13万。
目前,浦东新区实名志愿者注册人数超130万,注册志愿服务团队4000个,年度发布志愿服务项目8000多个,市区两级志愿服务基地71个。今年,浦东将继续围绕3月5日学雷锋和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等节点大力弘扬志愿文化和精神,倡导“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争做志愿者”的社会氛围。依托新区十佳志愿者推选、优秀项目征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评选等活动培育和选树一批优秀项目和团队;拓展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培育和支持助残帮困、智慧助老、环境保护、科学普及、医疗健康等方面的一批品牌志愿服务项目。
专家建言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成素梅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是促进新一轮人类文明转型的核心要领,是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打造幸福之城的重要途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既离不开物质基础设施的支撑,但更需要软实力的提升,包括营造有利于每个人成就自我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有利于人们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治理环境和文化氛围等。对于群众而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来生动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激发城市退休人群的精神活力,关爱学龄前儿童的快乐成长,全心全意为城市劳动者排解后顾之忧等多样化形式,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塑造真正符合人民群众心意的幸福之城。
浦东实践
当前,浦东正立足为民惠民,把创建工作与“精品城区、现代城镇、美丽乡村”三个圈层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两旧一村”改造和新一轮“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任务紧密结合。这些具体举措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布局和协调发展的新方式,正在营造一个文明有高度、生活有温度的城市文明新形象。
专家建言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葛天任
围绕打造新时代善治之城,我认为应当重视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要素规划、全流程行政、全周期服务,同时建议通过立法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助力基层管理者减负增效。目前来看,浦东新区张江镇已经做了数字化的全过程民主实践。数字化和全过程民主结合起来,在全国范围来看都是有标志意义的。此外,善治离不开规划,我们现在的规划还没有做到全要素,未来还需要提升公共服务的公平包容配置。
全流程行政方面,我们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体现在全流程行政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核心是服务人员的培育。我调查了浦东新区基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感觉“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推行的效果不错,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少系统性谋划。下一步,我们需要把全流程的命题梳理好,让老百姓办事方便,让基层的管理者真正能够减负增效。此外,社区服务供给方面也需要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考虑,我们提供的服务应该与不同年龄段的人相协调。
浦东实践
目前,浦东正立足全域创建,推动提质增效,持续开展文明创建“七大引领工程”“八大赋能行动”和“九大最美示范”,全力锻长板补短板。立足常态长效,完善包干机制、创建考核机制、干部激励机制、责任监督机制和服务保障等五大机制,通过信息化赋能、法治化思维和人文式创建等手段方式,推动创建经常化、大众化。
专家建言
上海社科院文学所青年学者、博士 曹晓华
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讲好浦东故事?我认为,浦东的历史,就是一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叙事史,能够串联起上海的城市精神和市民生活的变迁。浦东叙事里还藏着中国故事,展现的是中国智慧,彰显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浦东特色文明实践应该在打造文化引领高地的过程中,处理好文化的地域认同和超地域性之间的协同关系。特别是作为人才引进的高地,浦东的人员结构非常特殊,要依托社区基层穿针引线,用公共服务吸引不同家乡文化背景的人。此外,还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均衡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资源配置,将浦东打造成一个宜居宜业的“家乡”,重塑新乡愁。
浦东实践
结合中央、市委的重要会议以及改革开放45周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精准扶贫”思想提出10周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10周年等重要节点,浦东目前正在开展多形式、多载体的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今年,浦东还将继续强化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好红色资源,深入推进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将“浦东开发开放主题展”打造成为学习宣传新思想的典范阵地,将“主题展讲解员团队”培养成为具有浦东特色的新思想宣讲集体。
基层案例分享
曹路镇:
精神文明建设如何做到人人参与?曹路镇紧紧抓住社区当中的草根意见领袖,通过制度设计和品牌性活动,有效带动了社区里的文化团队和志愿服务团队。
近年来,曹路镇在推广“亮灯工程”的过程中,就引导居民将小广告进行了集中整治。当大家发现,楼道里明亮、美观后,小广告显得特别突兀,也就有了动起来的积极性。此次精神文明创建过程中,根据群众反映的空中乱线,镇里又整体进行了乱线整治工作。随后,居民也一起动手把其他微改造完成了。正是通过党建引领,居民在党员干部带头啃硬骨头的前提下,也愿意跟上为自己的家园美化作出一定贡献。
浦兴路街道长岛路居民区:
党建引领的弘岛、美丽家园的靓岛、垃圾分类的尚岛、平安和谐的和岛、退伍老兵的保岛,在浦东新区浦兴路街道长岛路居民区,街坊邻居们亲切地用“岛”来称呼社区的志愿者团队。
近年来,浦兴路街道还围绕“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不断深耕培植升级版长岛路“家门口”服务旗舰站,使各类服务资源更加集中、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服务项目更加丰富、辐射半径更加广阔,力争把“家门口”服务打造成撬动社区治理的支点、联结政府与居民的节点、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支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