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北京也能感受到“老上海”风情?走进西城区的仁寿路,一座上海石库门风格的建筑屹立在街角,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建于1915年至1918年间的新市区泰安里。在沉寂多年之后,这栋海派风格的建筑经过修缮,变身“泰安里文化艺术中心”,对公众开放。
虎坊桥至天桥一带曾是民国初年香厂新市区的所在地。泰安里就是新市区建成的代表性建筑之一,这里曾是当年最时尚的地区,诞生了第一座综合商场、第一座女子戏院、第一座专门放映国外大片的电影院等,后来逐渐衰落而变成居民住宅。2009年,新市区泰安里启动腾退工作,2018年完成腾退,2019年修缮竣工。2020年,“西城区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对外发布,其中就包括新市区泰安里。
众所周知,文化产业前期投入成本高、回收周期长,资金是个大问题。在腾退修缮、保留“文化原味”的基础上,新市区泰安里通过运营主体负责日常运营、西城文旅局进行监督、多个优秀内容合作商合作运营的模式,将文化艺术中心作为一个平台,建设与城市发展功能匹配的新型公共服务空间。同时,项目和北京银行前门文创支行合作融资,让文物有信用。
如今,走进焕然一新的泰安里文化艺术中心,沧桑拙朴的木质楼梯、五彩斑驳的玻璃窗户给人独特的美感,仿佛置身于千里之外的上海。目前泰安里文化艺术中心已引入沉浸式城市特色书房、公益性的文化活动、石库门岁月咖啡馆、不同特色的展览和梅兰芳的文化主题餐厅共五种风格迥异的业态入驻,成为一个集社交、创意、阅读、美食、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文化艺术空间。
石库门岁月是其中一家独具特色的民国文化体验馆。老式留声机、复古黄包车,在天井的中央还竖立着一棵石榴树,一角一落的布置都用心别致,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与此同时,新市区泰安里的一层打造了北京建筑大学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共建的沉浸式体验空间,二层则是北京建筑大学泰安里建筑文化艺术中心,在这里举办教授沙龙、论坛、校外实践课等多种研学活动,助力北京的老城保护和城市更新。
百余年前,建设新市区泰安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尝试,如今,让这栋百年文物“活”起来,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西城区率先尝试向社会公开发布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以“揭榜挂帅”的招投标方式广聚社会英才。通过不断实践,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把关、市场化运作”的文物活化利用“西城模式”。工作思路实现从“闭门保文物”向“开门用文物”转变,文物保护依靠社会,文物利用服务社会,从而实现文物合理利用的可持续性。
内容来源:人民日报北京频道、北京新闻广播
图片来源:董兆瑞 人民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