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太庙”是指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皇家宗庙。北京的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此后,又经历了弘治、嘉靖皇帝的一系列改建扩建,最终形成今天的样式格局。中国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的皇家宗庙,时至今日大多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因此北京的“太庙”就成为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为宏大的皇家宗庙建筑群。
太庙享殿
图片来源: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1950年以后,太庙作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对外开放使用,是北京重要的进行公众教育与文化活动的场所。“古来数谁大,皇帝老祖宗。如今数谁大,劳动众弟兄。世道一变化,根本就不同。还是这座庙,换了主人翁!”这是著名作家赵树理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题写的诗句,生动诙谐地说明了太庙改名的缘由。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图片来源:北京东城
营造布局精心安排
因紫禁城布局采用“左祖右社”的设计理念,太庙位于紫禁城外东南方,午门至天安门间御道的东侧,隔御道和社稷坛遥遥相对。太庙有内外两重围墙,外重墙东西宽206.87米,南北长271.6米,略近于3:4的比例,与社稷坛尺寸相当,为明尺650尺×850尺。
北京明清太庙总平面图
图片来源:《明代北京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总体规划手法的特点》
太庙内重墙东西宽114.56米,南北长207.45米,其比例关系为9:5,与紫禁城三大殿相同,以九、五两个数字象征这里是天子之居(已故的皇帝)。太庙外重墙的东西宽206.87米和内重墙南北长207.45米实际上相等,因此外重墙宽和内重墙宽的比例也是9:5,这与紫禁城三大殿院落的手法相同。
在内重墙内,于中轴线上建有前殿、中殿和后殿三座殿,从内重墙四角画对角线,其交点正落在前殿的中心,证明前殿在内重墙围成院落的几何中心。以此交点为圆心,以交点至内重墙南墙(或北墙)之距为半径画圆,则前殿东西配殿的南山墙和后殿东西配殿的北山墙的四个角恰好落在圆弧上,这也是精心安排的设计。
太庙航拍
图片来源: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礼制建筑宏伟壮观
太庙主要建筑是前殿、中殿和后殿组成的三大殿。
前殿又称享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典礼的场所。该殿重檐庑殿顶,面阔十一间,进深六间,梁枋彩绘为旋子彩画,屋顶覆黄琉璃瓦。大殿檐角的蹲兽数量达到九只,包括龙、凤、狮子、海马、天马、狻猊、押鱼、獬豸和斗牛,连同蹲兽前面的仙人骑鸡,总数达到十个,只比最高等级的紫禁城太和殿蹲兽的数量,少了一个,即行什。足见太庙享殿建筑等级之高。享殿坐北朝南,高耸于三重台基之上,象征着帝王祖先的崇高地位。
太庙享殿
图片来源:《北京太庙——从帝王家庙到劳动人民文化宫》
太庙匾额
图片来源:北京东城
中殿又称寝殿,位于前殿之后,通过月台与享殿相连。中殿面阔九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屋顶覆黄琉璃瓦,檐角蹲兽的数量也是九只。等级很高,只是比享殿少了一层屋檐。该殿是是供奉历代帝后神龛牌位的地方。
太庙中殿
图片来源:皇史宬
后殿位于中殿之后,又名祧庙,有单独的院落,院落南面开设三座门,门内高台之上就是后殿。该殿单檐庑殿顶,覆黄琉璃瓦,檐角蹲兽亦为九只。该殿供奉清朝立国前被追封的帝后牌位,同时存放祭祀用品。
太庙总图
图片来源:皇史宬
享殿之前,是广场。广场南面,是太庙内重墙的南门——大戟门,该门建在须弥座上,单檐庑殿顶,蹲兽七只,门内曾树立120支金龙大戟,1900年被八国联军掠走。大戟门的南面,是外重墙的正门,三座琉璃随墙门。
太庙前琉璃门
图片来源: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祭祖规制严谨规范
明清时期,太庙祭祖有着严格的规制和礼法,内容繁杂而细致,主要包括祭祖祭享制度、功臣配享制度、加封名号制度、昭穆制度、祭祭品制度、后妃庙制等。
祭祖祭享制度,主要有祫祭和时享两种形式,祫祭是集合皇帝远近祖先的神主牌位于太庙合祭,明清时期一般于每年岁末举行,也有春秋两祭。时享即四时之享,分别于春季的清明、夏季的端午、秋季的中元、冬季的冬至举行。
祭祀的礼仪繁复隆重,以祫祭为例,正祭于午时开始,各宗庙帝后的神位将被迎接到太祖庙内,皇帝入殿就位,分献官及百官就位,礼乐官指挥敲钟奏乐,乐舞生高唱祭祀之曲并伴之以舞,仪仗整肃、钟鼓齐鸣、韶乐悠扬,皇帝率百官行三跪九拜大礼,代表天下百姓表达对先祖神灵的敬意,为国之未来、天下苍生祈福许愿。
岁暮祫祭乾隆帝亲诣太庙行礼事
图片来源:皇史宬
功臣配享制度,是宗庙祭祀的一种礼制,天子为劝勉臣下效忠,按照功臣生前职位高低、功绩大小分别设立神主。太庙配享主要在享殿的东西配殿,东配殿供奉满清有功亲王的牌位,包括代善、多尔衮、奕诉等十三人;西配殿供奉满蒙汉文武功臣牌位,包括张廷玉、僧格林沁等十三人。
加封名号制度,一般包括尊号、谥号、庙号等。
太庙广场
图片来源:《北京太庙——从帝王家庙到劳动人民文化宫》
气势宏伟的太庙不仅是我国古代建筑巅峰期的经典之作,更是首都北京的著名文化景观。走进太庙,我们仿佛看到祭祀祖先的庄严场面,听到悠扬神圣的皇家礼乐。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领略建筑艺术的炉火纯青,探寻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线索。
参考文献:
[1]傅熹年.明代北京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总体规划手法的特点[C]//中国紫禁城学会.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 上).紫禁城出版社,2007:26.
[2]水天.北京太庙:从帝王家庙到劳动人民文化宫[J].工会信息,2019(10):2-3.
[3]闫凯.北京太庙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04.
内容来源:北京市方志馆、北京东城发布、皇史宬、北京参事室文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