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唐晓峰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我们在了解北京及其周边这870年以来地理格局的变化趋势时,湖泊水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接下来我们不妨将关注目光从金中都城内扩散到周边更大的范围去,看一看金代在这个地方的建设是怎样从此改变了北京水系特征的。
1. 金朝使整个中都城的四周都发生了改变,大大改善了郊区的环境
北京地区出现王朝都城之后,有一个很大的变化。王朝都城对于物资的消耗量特别大,因为有文武百官、军队、工匠等大量的为朝廷服务的人,一般来讲,以都城的人口规模,本地的资源满足不了它的需求,所以朝廷一定要用行政手段大范围调动物资到京师来。这些物资里面包括了建筑用材和大量消耗的粮食等,必须源源不断地由全国各地向京师集中,这样就需要建立一个常设的运输系统。水运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形式,因此京城一旦出现,就会有一个漕运体系随之建设起来。这种围绕京师形成的漕运体系,从秦汉时代就开始了,后来每个大型王朝都要这样做,金朝也是如此。
距今870年前北京建都之后,漕运系统跟着建设起来,其中漕渠是最重要、最核心的一个部分,因此在北京地区开始出现了供应京师的漕运渠道,也是今天大家说的比较多的一个名字——通惠河。这个名字是元代出现的,元朝实际上是在金朝漕渠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改善,通惠河的建设是从金代开始的。从金中都向东,到大约今通州这一带,修凿了一条人工的运河,于是将金朝各地包括华北等很多地方的物资先集中到今通州这一带,然后沿着人工运河一直运到金中都城。这个运输系统在金朝的时候因为都城的建设就开始出现了。挖一个人工渠道不难,只要驱使大量的劳动力很快就挖好。麻烦的是这里面的水怎么办?漕运渠道的水有一个特点:它要保持一个稳定的、足够的水量,才可以保证漕船连日、连月航行运输,这是一大难题。
北京有潮白河、永定河等五大水系,潮白河的水量可以,但是潮白河和金中都之间隔着几十里地,而且它比中都城的海拔位置要低,所以潮白河的水不可能向中都这个方向流淌。永定河是在西边,地势高于中都城,所以金朝也考虑引永定河的水来支持漕运渠道,但是永定河的水性我们今天都看到了,在雨季它会暴涨起来,这也是整个华北地区的水文特点,一年绝大部分的降水都是在七、八月份,其他月份降水非常少。华北地区的河流,特别是从山区出来的河流,一到七、八月份往往就会把洪水引出来,沿着河道冲出山地在平原上泛滥。所以引永定河水的渠道会经常性地遭受洪水覆盖,一遇到这种情况,原来的渠道都被填平了。那么北京的水源怎么办呢?只好寻找其他稳定的水源去解决问题,这就是流泉。
北京的西郊有大量的流泉,为了支撑地表水水量而满足漕运需求,金中都开始把北京地区的泉水进行串联。这里回顾一下北京地区的城市水源问题,有些地方大家可能都知道,首先是莲花池,这个小湖今天依然保留在西客站的旁边,它是在金中都城这个位置成长起来的城市(也就是北京城历史的前2000年)最重要的水源。金中都的护城河,包括金中都城内的皇家花园太液池等,其用水都是从莲花池输送过来的。所以金中都这个城市最基本的水源就是莲花池。实际上在当时的东北郊外还有一个大的天然流泉(泉水流出来形成小河,所以叫它流泉),就是从紫竹院出来的高粱河,它在古代也是由泉水形成的河流,这个在《水经注》里面有很清楚的记载。
为了增加水源,金朝将高粱河水和金中都运河渠道连接起来,有两条连线,一条是通过今积水潭、北海、中海这条线(在古代它是高梁河的一段,只是因为低洼而形成了一个大的湖泊群),把这一部分水引到金中都东边的某个地方,和向东去的漕渠接起来。后来由于其他情况变化,金中都又开引了一条水接到金中都的北护城河,这一条连接高粱河和金中都城的水道就在今天的赵登禹路这一线。
如果熟悉北京城100多年以来历史的人,就知道赵登禹路原来是一条水道,20世纪初所画的北京城地图里还有这条水沟。这条水道一直向南,和金中都城的北护城河连接,而北护城河又和金中都开辟的漕渠连通,所以这也是引水的一条路线。(在很多地图上,这条水道没有北边的部分,那是因为它北边的部分后来被填埋掉了,其实它原来是连接积水潭的。)后来金朝人觉得水量还不够,他们将目光又投向了更北方的一处旺盛的流泉,即玉泉山的流泉系统。玉泉山的天然泉水出来之后,在它东边的一个低洼地结成一个湖泊,在当时叫瓮山泊,也就是今天的昆明湖。金朝就从当时的瓮山泊又开出一条长长的引水渠道,接到了紫竹院这个地方。从瓮山泊向高梁河引水的这条渠道,今天叫长河,到现在好像还有旅游的船可以从紫竹院向北一直走到颐和园。这条河道不是天然的,而是金代人工开凿的。这样就把玉泉山的泉水又引到了高粱河这个系统里面,使水量获得了巨大的改善。这整个大范围的水利系统是金朝人完成的,极大地改变了北京地区的水系特点,基本形成了为中都城服务的一套水文体系。
金中都与周边水系关系示意图
(图片来源:吴文涛《北京水利史》)
此外,金中都对周边郊区环境建设的另一个大的带动,就是皇家离宫和园林的建设。比如西山、玉泉山这一带,是风景优美的地方,金朝就开始了皇家景观的建设。上文提到,高粱河流出来后,在金都城的东北方形成了一大片天然湖泊(今积水潭、什刹海、北海),金朝在这片湖泊上修建了大宁宫(后改名万宁宫),也就是今天北海公园的前身。大宁宫是以琼华岛为核心修建的,而正是琼华岛离宫的存在,作为一个线索,让元代的忽必烈选择以它为核心来修建新的大都城,这也体现了一种接续的关系和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总之,金朝使整个中都城的四面都发生了一些改变,包括南面也有一些园林的建设,大大改变了北京地区的环境,这都是值得关注的。它对于北京地区大范围的影响,还体现在当时已经初步形成了燕京风景区的概念,燕京八景在金代的时候已经开始萌芽。
2. 金代离宫为元大都城的创造性规划设计提供了基础
金朝的皇帝首先在今天北海那一片天然的湖泊上建设了一个很大的离宫,使之成为兼具自然风景和人文气息的皇家离宫区。后来元朝的统治者忽必烈到北京后,金中都城虽然存在,但是经过了战争的摧残不便居住,他就看上了那片离宫,并且在这个地方开始了他的统治活动。因此,当他想要建设新的大都城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以这里为中心来建设元大都。这片很大的水面对于来自干旱的蒙古高原的人来讲,是他们很看重的。他们在草原、戈壁上选择驻地的时候,往往是要寻找水源,于是忽必烈就做出了以这个水面为中心规划新的大都城的决定。规划出来的大都城,果然有三座最重要的宫殿就分置在这个水面的两侧,东边有一座,西面有两座。宫殿区里有巨大的湖泊水面,这种规划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见的,这是一个新的特点。
另外,元大都的设计者刘秉忠在建设这座城市的时候,要按照中国传统华夏文化来修建这座古城。(这显然也是经过忽必烈的授意。)这个思路在实践中的例子可以参考金中都和开封,在思想上则源于《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原则。这个城市需要一个中心轴线,在这条线上要安置皇宫里面最重要的一排宫殿。另外,也许是蒙古统治者表达的意思,也许是刘秉忠对蒙古族文化的推测,这些宫殿要尽可能地靠近水面。于是,在逻辑上就演变成了中轴线要接近湖泊水面的做法。从湖泊的平面形态上来看,在湖泊最东岸有一个弧形的顶点,它可以用来确定轴线的基本位置,然后取正南北延伸。在这条延伸线的南部,陆地空间很大,可以用来规划元朝最重要的宫殿,而北面则可以规划居民区中一些重要的建筑,如钟鼓楼等。所以说,中轴线和湖泊相切的点位是确定了元大都南北中线的关键。后来,在这个切点出现了一座桥,老北京人叫后门桥,正式的名字是万宁桥。这座桥可看作是北京中轴线的一个标志点。这里,我们看到了北京城中轴线和什刹海的关系。
《周礼·考工记》的营城理念图
元大都城图(图中红点位置即为定位中轴线的切点处)
此外,这片水面的东西界限也把元大都东西城墙的位置确立了起来,首先是西城墙的位置就选在湖泊水面的最西头,然后按照对称的尺度,选择东城墙的位置。以上所谈,是一个逻辑上的推断,符合地理上的实际情况。
3. 要用新形式、新办法保护好传统地名与对北京前两千多年历史的记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个前提是要保护好遗留下来的旧城区,要有一个底线意识,现在所留下来的这些传统街区是非常珍贵的历史遗产,不能再拆。如果要继续往前发展,需要逐步想办法去解决当下大片的胡同居民区存在的具体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是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的地名保护工作,虽然一些实体的东西消失了,但是地名可以作为另一种方式让人们将传统历史文化保留在记忆中,这也是一个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保护的方面。很多地名背后其实有着厚重的文化背景,特别是和城市的历史过程、历史事件相关联的地名。只要地名在,它会成为我们记忆的线索,能找到这些地方,就能找到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城市的历史不光是建筑,还包括城市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我们也要记住历史事件和城市具体位置的关系。
具体办法,可以在相关位置树立标志物,在讲重大历史事件时不能空讲,一定要和具体的位置结合,这才是城市历史。以红色文化记忆为例,当年陈独秀向北京市民散发革命传单,他选择了什么位置呢?那是在香厂路这一带。要讲好城市故事,就要把城市位置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结合起来去说。
最后再强调一下,对于人们不太熟知的北京前两千多年的历史,以及在元朝时期两座城并存的历史,今后要用新办法和新形式去做好说明、讲好故事,让大家关注并了解这段北京历史,这是很有价值的。
本内容由北京印迹整理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仅代表专家本人观点,不代表“北京印迹”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