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国青年网怒江9月15日电(记者 牟昊琨张玘云)一侧是滔滔南流的怒江水,一侧是山石嶙峋的险峻峭壁,这是“多彩民族有多彩”网络主题活动记者团走进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后,看到的独特景致。
车四恒(右)和徒弟。中国青年网记者 牟昊琨 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自然风光滋养着这里特有的文化艺术。县城有一位家喻户晓的“阿车老师”,他就是原福贡县民族文化工作队队长、国家一级演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车四恒。从小酷爱本民族歌舞的他,30多年来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一路走来,车四恒不畏艰难困苦,他始终认为要守住民族文化的根,只有把民族文化传播出去、继承下来,它才能经久不衰。
车四恒出生在福贡县鹿马登乡鹿马登村一个傈僳族农民家庭,从小就受到了民族文化的熏陶。年轻时,由于热衷于民族歌舞的学习,他常常游走于怒江江畔,在民俗节日或饮酒聚会上,用心倾听、学习着这些传统调子和舞步,久而久之,民族山歌调子,他张口就来,民间舞步,他说跳就跳,成为了村子里民族文化的传播者。
车四恒(右二)和徒弟们一起唱歌跳舞。中国青年网记者 牟昊琨摄
车四恒说:“那个时候,我也非常喜欢文艺,我的爱好就是听音乐,只要一听到村里有老人家的弹唱声,我就马上跑过去找老人家学习。后来我就组织村里的年轻人把学到的东西勤加练习。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我参加了县里面组织的农村文艺汇演的比赛,并被县文化局招入了县文工队。当时我的心情很激动,因为我的初心就是做一名文艺工作者,能把自己的爱好做成事业,我觉得我是幸运的。”
进入工作队以后,车四恒发现,自己学习和领悟到的只是一小部分,要想把本民族文化传播得更远,仅仅靠自己现在学到的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跟随着文工队的老师们认真学习,虚心向老师们请教乐器弹奏、作曲、编导等专业知识,一边当演员一边积累经验,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不仅如此,面对行将失传的民族传统艺术,车四恒心急如焚,工作之余,他不断深入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了创作,他行走于怒江的大山村寨,走进各个村寨采风,听村里的老人讲过去的故事,搜集远去的民族音符,寻找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声音记忆”,并在民间传统文化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创新。
“原生态就是民族的东西,舞步也好、调子也好、乐器也好,我采风的时候,老一辈都已经年纪大了,有些已经不在世了,我觉得太遗憾了,因为我在采风时候,收集到的东西还是远远不够,传统技艺失传了很多。所以我们有必要把这些调子和舞步都记录下来,民族文化的丢失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车四恒现在能做的就是要尽他所能,把保留下来的这些传统调子、舞步、乐器,进行再一次的创作,把它们继续传承下去。
现在,车四恒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舞台上,我是一名演员,必须演好戏;舞台下,我是一名老师,必须教好学生,这是一个民族传承人的责任和使命。”30多年间,车四恒呕心沥血,先后收集、整理了民族民间传统歌曲百余首。他醉心于创作,先后创作了小品、快板、歌曲、舞剧、电视剧等100多个节目剧,获得了80多个奖项。当被记者问及是否满足时,车四恒坚定地回答,“我不满足,传承文化的心让我永不满足,自己的成就是个人的,而民族的文化是大家的,我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热爱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能够把本土的民族民间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有一部分年轻人不喜欢我们传统的东西了,但祖先把那么宝贵的东西留下来,我们不去研究,不去学,又太遗憾。所以,周末有时间的时候,我就到村子里,把不读书的年轻人带到县里的文化工作队学习,现在有30多个了,毕业了一批我又再找一批,把我所知道的民族的东西都教给他们,如果不这样传承的话,我们祖先的东西就会失传了。我觉得,祖先留下来的东西,一根针都不能丢,无论条件怎么艰苦,我传承艺术的心永远都不会退,就算退休了,我都会把民族的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这个就是我最大的使命。”车四恒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的带动下,现在福贡县从乡镇到村都有了自己的文艺队。
李红恰(左一)正在表演。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玘云 摄
“非常感谢车老师,他对我有知遇之恩,是车老师当初的悉心辅导和极力推荐,才有了我的今天。”谈起车四恒,徒弟李红恰就深怀感激。
“车老师将自身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不仅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还感染和引领了更多人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弘扬中。”在李红恰心里,“阿车老师”一直是她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