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清化寺位于东城区清华街7号,清华街东起磁器口大街,西到鲁班胡同,因清化寺而得名。清化寺始建于明宣德七年(1432年),落成于正统九年(1444年)。正德七年(1512年)毁于大火,翌年重建,正德十年(1515年)讫工,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被称作明代前期建筑的“活化石”。如今,这里成了一处“工匠营”,培养古建工艺技术人才、传承工匠精神。
古建工匠营
前世:明代前期建筑“活化石”
从磁器口地铁站西南角出来,朝西走,远远地就能望见古建的一角,这就是清化寺。清化寺始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是京城现存屈指可数的明代前期建筑,堪称明代前期建筑的“活化石”。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是拉链厂;2013年,清化寺被公布为东城区未核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2017年前后,东城区对其进行了腾退和修缮。清化寺现存大雄宝殿、天王殿,以及明代的宋拯碑和清康熙朝起居注官李仙根题记过的“大雄宝殿”匾额一方。
大雄宝殿是北京外城祭坛之外十分罕见的庑殿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合九小间,单檐庑殿顶,施单翘单昂五踩斗拱,从梁架结构到斗拱细部做法都保存着明代前期建筑的显著特征,内檐梁架上被覆盖在表层油漆之下的明代早期彩绘还依稀可辨。大雄宝殿的4条垂脊弧度平缓,曲线优美,屋顶推山适当,这些都表现了明初四面坡庑殿顶的特征,可与天坛的祈年门、先农坛庆成宫大殿、太庙享殿等媲美。现存天王殿是硬山顶,面阔三间,南立面用金龙和玺彩绘,北立面用旋子彩绘,为清晚期改动过的痕迹。
清化寺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旁曾立明代宋拯撰并书《敕赐清化寺鼎建寺宇碑》,上面的碑文仍保留着,成为清化寺的“身份证”。根据碑文“崇高墉于其外”,可知清化寺原有高大的院墙,占地面积应包括今清华街5号院、9号院。按碑文“钟鼓昕晡”,清化寺营建之初应有钟鼓楼。此外,寺内还保留着康熙朝起居注官李仙根题记过的“大雄宝殿”匾额一方,与故宫太和殿琉璃瓦同款款识印记的黄琉璃勾头瓦等,都保留在寺庙里,向世人诉说着寺庙的前世故事。
明代宋拯碑拓片
大雄宝殿匾额
今生:工匠营里老师傅传帮带
走进大雄宝殿,只见被保护起来的墙面四周展板上,摆放着一排排传统木工、瓦工工具,殿中地面上,还有制作精美的小式五檩柁木结构模型,让观众清晰地了解古建的内外结构。
在东城区对清化寺进行了腾退和修缮后,将其作为工匠营,更好地培养古建工艺技术人才,深耕这一领域的实践与技术传承,努力在修缮中留住老房子的味道。
工匠营成为古建实操基地,木作工具展示区、柁木檩件展示实操区、古建知识教学区等错落有致。木作工具展示区的墙面和展柜中摆放的都是传统工具,不但锯、斧、刨、锤、尺、锛、铲、凿等一应俱全,还分门别类地标注了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柁木檩件展示实操区中,一组按1比2比例缩小的小式五檩柁木构件非常精致,可以组装搭建,也能非常直观地了解建筑构造、构件间尺寸关系;古建知识教学区中,有可供交流学习的古建模型和图纸。
2020年起,工匠营开设实操培训课程,包括瓦作、木作、油漆、彩画、水、电等几大类课程。越来越多的老工匠们入住,手把手地教新人。自成立以来,工匠营已邀请50余位专家学者及一线技术工人公开授课,参与人数达2000余人。
古建工匠营
传承:面向学生开门讲古建
工匠营不仅培养专业的新人,还开设京诚工坊,让中小学生也能跟随经验丰富的工匠们,用双手感受古建之美,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古建工匠营迎来学生
在“屋架模型的制作与安装”学习中,从圆构件的砍圆抛光、方构件的砍刨平直,到画线、开榫、做卯,在木工专业匠师的指导下,斧、刨、尺、墨斗等传统木工工具轮番上手,一个个规定尺寸的构件及其榫卯被制作出来,学生们协同合作完成了1:6比例的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三套模型的制作。
彩画是中国传统建筑上的装饰画,体现了建筑的等级、功能,同时起到了保护木构件、填补木构件缺陷的重要作用。彩画室的课程围绕清化寺内各殿的彩画展开。在工匠营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学生们认识了绘制彩画所使用的专业颜料、工具,了解了天花彩画绘制的十二道工序,并现场体验了“画金龙”这一工序,通过用笔尖描摹,亲手体验传统工艺的魅力,感受薄薄纸张中所凝聚的匠心工艺。
彩画制作教具
传统建筑营造手艺是最需要保护和坚持的技术遗产。清化寺古建工匠营的培训结果将体现在未来的实际项目中,为老城保护、古建保护作出贡献。
内容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