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罗保平
原北京地方志协会副会长
北京的街巷地名主要来源于明清,已知的元代街巷地名寥寥无几,至于文献中辽金时期的北京街巷地名,由于历史久远,能够落实到现今北京街巷的更是少之又少。但也不是一点线索找不到,个别街巷通过零星史料分析,也能大致推测出应是现今的哪条街巷。
改革开放后,很多介绍北京的书籍都说北京最古老的街巷是檀州街,即原宣武区的三庙前街。这条街怎么来的?原来在房山云居寺石经《大般若波罗密多经》题记中有这样一条记载:“ 大唐幽州蓟县界蓟北坊檀州街西店弟子刘师弘何惟颇侯存纳贾师克等造大般若石经两条。”在房山云居寺石经及山西应县木塔发现的《妙法莲花经》题字中又有一条载:“ 燕京檀州街显忠坊门南颊住冯家印造太平五年岁次乙丑八月辛亥岁次辛亥朔十五日乙丑。”两条记载提到的檀州街是唐代的名称,也是北京已知最早的街巷名称,比辽南京还早。这条街对应的今天北京街巷是哪条呢?随之引起有关学者的高度兴趣。
根据对唐幽州城蓟北坊、显忠坊位置的研究以及“显忠坊门南”等文字记载的判断,形成了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就是原宣武区国华商场南边的三庙前街,一种认为是广安门内大街,两种推测都把檀州街定为东西走向。
由于三庙前街之说影响较大,所以就成了各书的仿抄对象。其实这两种推测都出现了对原文的误读,原文在“显忠坊门南”的后面还有一个“颊”字。颊就是面颊,门南颊就是门的南隔壁,北京话读作“南介丙儿”。既然是门的南隔壁,说明显忠坊的门向东开或向西开,檀州街的走向应该是南北向,如果是东西向大街,出现的只有门东颊或门西颊,不可能有门南颊。由此可见无论是三庙前街还是广安门内大街都不是唐代的檀州街,确切说应是与三庙前街垂直走向的长椿街。
在文献中除了檀州街外,还有檀州门这个名称。檀州始置于隋,唐初移治密云。天宝元年(742年),更名密云郡。后檀州时设时废,直至明初省入密云,檀州建置始绝。密云在幽州城东北,前往幽州以走北墙东门最近。唐幽州城就是辽南京,并没有变化,故幽州北墙东门就是辽南京的拱辰门。该门位置大体在今东太平街与闹市口大街十字交叉路口偏南一点。由于拱辰门为前往檀州的必经之门,所以檀州商人贩货至幽州时,拱辰门内外即成了檀州商人的主要活动地区,久而久之拱辰门便俗称为檀州门,犹如广渠门过去俗称沙窝门、左安门俗称礓礤门一样。拱辰门内的道路就是现今的长椿街,由檀州门也可证明长椿街就是唐代的檀州街。
今南北线阁是辽南京、金中都西部另一条重要的南北向主干道,它的名称始见于辽,是北京最早的街巷名称之一。辽代的皇城位于辽南京的西南部,南北线阁这条道路正好地处皇城的东墙外侧,类似今天的顺城街。其北端就是辽南京北墙的西侧城门通天门。辽代在皇城的四角各修建了一座角楼,名为燕角楼。位于皇城东墙外的这条道路,遂以广安门大街为界,分称为南燕角、北燕角。后燕角二字逐渐演变为烟阁、线阁,由是便出现了今天的南北线阁两个街巷名称。
在历史文献中,金中都所遗留下的街巷名称并不少,但能与今天的北京街巷对应上的没几个。由虎坊桥西侧路北的魏染胡同向北有两条胡同叫南柳巷与北柳巷。什么时候开始叫这个名字不知道,但《大金国志》卷二十二有这样一条记载:道宗大安时,蒙古军南侵,大军攻南顺门,两军战于南柳街,纵火烧毁两傍民屋。南顺门到底是哪座门,南柳街到底在什么地方都不可考,但魏染胡同之北恰有南柳巷、北柳巷,此地正位于金中都的施仁门内,如果《大金国志》所说的南柳街就是现今的南北柳巷的话,那么在现今的街巷体系中,南柳巷、北柳巷就成为我们所知为数不多的金代街巷名称。
在东琉璃厂的北边不远有条胡同叫延寿街,因延寿寺而得名。虽然是条很普通的胡同,但在历史上却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军南下攻入开封,北宋灭亡,徽、钦二帝被俘,这件事史称靖康之变。四月初一,金军押解着徽、钦二帝以及皇室宗戚、部分文武官员共三千余人前往东北。途中到达北京后徽、钦二帝都被关押在延寿寺。
但也有的说只有宋徽宗关押在延寿寺,宋钦宗则关押在悯忠寺即今天的法源寺。不管延寿寺关押了几个皇帝,金初北京就有延寿寺则是不争的事实,该寺兴建的时间应该是辽代,所以延寿街之得名,可能比金代还早。
据记载延寿寺原规模宏大,今东琉璃厂及其以东都曾是寺址,可惜昔日巨刹今早已荡然无存,仅留下了延寿街一名作为历史的记忆。宋徽宗名赵佶,是宋代第八个皇帝。在我国古代皇帝中是少有的艺术天才,他的绘画书法成就极高。离开北京后被押往黑龙江,金天会十三年(1135年),病死于五国城即今黑龙江省依兰县。
今天的延寿街
《金史·百官志二》有这样一段记载:“ 报德寺提控,都监,同监。世宗御容,光泰门街。”光泰门街其实就是今天的宣武门外大街。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金天德三年(1151年),海陵王正式下诏迁都燕京,以燕京为中都,号大兴府。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至燕京,随后对中都城开始进行大规模扩建,将辽南京的东、西、南三面各向外扩展了三里,使金中都的面积大为扩展,每侧城墙也由二门改为三门。
在这次扩建中,由于北墙没向北扩展,所以辽南京原有的两座城门仍在原位置没动,只是名称由辽代的通天、拱辰改为通玄、崇智。由于东西扩展后,北墙原有城门的东西两侧显得有点过远,造成出入城很不便,于是便在原有城门的东西又各增开了一门,西边的叫会城,东边的叫光泰。
金中都的北城墙大体在宣武门内翠花街至军事博物馆南的皇亭子一线,原臭水河胡同以及西侧的东西太平街都是金中都北护城河的遗迹,光泰门的具体位置就在臭水河胡同以南,宣武门以北,所以宣武门外大街就是金代的光泰门街。
城门高大雄伟,具有强烈的标志性,所以从古至今以城门为名的街巷很多。在金代除了光泰门之外还有彰义门街,《天府广记》卷三十八:“ 元报国寺,元中统中建于彰义街,今广安门内。”
彰义街就是彰义门街,彰义门是金中都西城墙城门,在广安门偏西一点,今广外甘石桥指的就是彰义门城外护城河桥,所以彰义街就是今天的广安门内大街。金中都扩建后,北墙最西边的城门是会城门,今白云观北边的会城门东路,会城门小区即得名于金中都的会城门。
在《金史·百官志》中还载有清夷门街一名,而永乐《顺天府志》还载有清夷桥。清夷门就是金中都崇智门后改的名字,清夷桥则是崇智门外的护城河桥。清夷门在今西便门稍北,这里原有一条小河,向东与东西太平街、臭水河胡同相连,也是金中都北护城河的遗迹。由于北京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这条小河已经填没没有痕迹。原河上有一座桥,叫青龙桥,附近原有青龙桥居民区,青龙桥就是清夷桥之音转。今尚有青龙桥小学仍在使用青龙桥一名,而青龙桥居民区改建为居住小区后则改为它名。
“一座城市,只有当你深入地了解了它的过去,才能更好地理解它的现在,并展望它的将来……”从坊巷地名里,可以领略北京凝聚了870年都城历史文化的宝贵结晶,并理解其城市建设格局,也期待着未来有更多的杰出文化传统在新时代的保护工作中重放光芒。
本内容由北京印迹整理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仅代表专家本人观点,不代表“北京印迹”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