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案例名称:北京老城微花园系列公众参与式社区治理创新实践
案例类型:实施项目类
参与单位: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十七工作室、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实施时间:2015年至2023年
北京老城微花园系列公众参与式社区治理创新实践可谓是“微更新”的一次成功实践经验。
在城市更新逐步进入了精细化治理阶段的现在,城市小微空间成为城市更新工作中的重要实施环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 2035 年)》提出开展城市存量空间的“城市修补”工作,通过“留白增绿、腾退还绿、见缝插绿”的途径,补齐功能短板,改善城市环境,提升空间品质。《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 年—2035 年)》要求推动老城更新,保护历史格局与文化,完善绿地系统,打造舒适的绿色胡同街巷及生活氛围浓厚的公共空间。
规划引导未来城市更新的工作方向要注重公共空间的景观品质和文化要素,要求基于对北京老城在地文化的充分理解的前提下,开展景观质量提升和参与式更新实践。小规模、渐进式的“微花园”作为城市绿色微更新的治理途径逐步得到实践印证。“微花园”经历了从社区到街区的系统性构建,能够有效塑造生活美学,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塑造具有人情味的公共空间。
图片来源:《北京老城微花园系列公众参与式社区治理创新实践》微更新探访地图
北京老城微花园系列 2015-2023 是在北京城市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更新的背景下,完善北京老城胡同社区公共空间功能和提高居民对社区治理参与性的一种探索,以公众参与式营造活动激发公众热情,带动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微花园建设,发起全新的北京老城微更新理念,对北京老城胡同内的公共、半公共空间进行了在地提升的微花园设计改造,以参与式营造开展自下而上、全程参与、造价低的社区营造活动,循序渐进孵化微花园实践落地,探索出北京老城胡同景观自发提升路径与模式。
图片来源:史家胡同微花园2.0系列项目活动
北京老城微花园系列 2015-2023 以生活方式和日常艺术为出发点的微花园,能够有效再造生活美学环境。微花园是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共同参与及设计营造的手段,使社区居民不仅在空间上,同时在心灵上也获得了升华。
微花园是北京老城社区中常见的自发绿色景观,绿色微更新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参与式工作坊的形式,实现共同设计、共同建设、认养维护,使居民实现从使用者到建设者身份的转化,在充分尊重场地现状和文化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实现“绿色微更新”。在当前北京城市更新的进程中,以微花园作为北京老城存量更新为切入点,搭建多元平台,将政府部门、居民、企业、社会组织和专业团队放在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上共同促进项目的实施,通过社区营造实现微花园共建、共治、共享的公众参与模式,通过微花园促成社区微更新,进而实现社区微治理,激发社区微循序的良性生态发展,推动了北京城市微更新进程,拓宽了城市更新的多样化实践。
图片来源:史家胡同微花园1.0系列项目照片
微花园不但能够改善空间环境、优化环境质量,还能够改善邻里关系,延续生活文化,促进社会治理。通过针灸式逐年带动的微花园系统,对整个社区环境乃至城市绿色公共空间系统进行持久且全面的提升。
图片来源:北京市朝阳门街道新鲜胡同71号微花园示范中心
北京老城微花园绿色微更新的相关探索经历了微花园观察和记录、互动展览和社区营造、公众参与式设计、共建和共治机制建设 4 个阶段的设计治理,逐步构建微花园的网络化格局,打造微花园绿色微更新的模式。
在以往多个点状针灸式研究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1+N+∞”的微花园网络化微更新工作路径。“1+N+∞”的工作路径,即以 1个微花园示范中心的打造为基点,相继辐射 N 个具备胡同生活代表性的高品质微花园样板间落地,通过多方参与设计建造激发公众热情,同时赋能热心居民,逐步形成自发的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带动源源不断的社会大众和多方力量参与微花园建设和生活美学营造,从而进一步提升居住品质及环境质量,探索微花园绿色微更新社区治理的提升路径与工作模式。从参与式设计、参与式建造再到参与式多方养护机制,探索出了一系列微花园绿色微更新的创新机制。
微花园的成功经验,是北京老城胡同居住社区渐进式更新方式的探索,也探讨了风景园林在高密度老城地区城市更新介入的可能性。
作者:侯晓蕾
本文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 年)》、《园林》期刊、《艺术市场》期刊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