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1月12日下午,第五届“北京印迹·文化探访路”系列活动第二站“探访‘京西小故宫’万寿寺”正式启程。此次活动由北京建筑大学陈未老师讲解,带领大家一起步入修缮一新后的万寿寺,见证古刹新生,领略百年记忆。
坐落在西直门外长河畔广源闸旁的万寿寺,始建于明代万历五年(1577年),距今已有445年的历史。在明清两代,这里始终是举行皇家庆典的重要场所。2006年,万寿寺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建筑本体、展示万寿寺的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万寿寺修缮工程于2018年正式启动,于2022年9月恢复开放。此次修缮是万寿寺历史上第五次大规模修缮,也是120余年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修缮。修缮完成的万寿寺焕然一新,坐落于其中的“北京艺术博物馆”,令其身份更加多元化。使文物古建融入城市生活圈,是万寿寺活化利用的先进经验。
万寿寺山门殿
本次“文化探访路”活动旨在带领大家深入探寻万寿寺背后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了解古建修缮方式与方法,体悟万寿寺活化利用的先进经验。
“北京印迹·文化探访路”探访地图
探访伊始,陈未老师借助手中的历史画作,为大家介绍了万寿寺独特而优越的地理位置。明清时期,万寿寺山门前的长河是沟通北京城到西部园林的重要交通枢纽,作为去三山五园的中途休息点,万寿寺也因其地理区位优势而受到皇家的青睐。
山门殿讲解现场
清乾隆二十六年 宫廷绘《香林千衲》中的万寿寺
万寿寺集寺院、行宫、皇家园林于一体,是长河沿岸古刹中建筑规制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始终与明清两代统治者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天王殿,陈未老师为参与者们细致地讲解了万寿寺的建寺缘起、格局变迁和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其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
天王殿讲解现场
之后,在陈未老师的带领下大家来到慧日长辉殿、万寿阁和大禅堂,探寻万寿寺的修缮手段,了解古建修缮方式方法。现在的慧日长辉殿顶部为六字真言的天花通铺,梁架柱网规整,没有使用减柱或者移柱法,室内无斗拱、无藻井。万寿阁原为明代万寿寺内的最高建筑,但在上世纪30年代失火,重建后的万寿阁现为北京艺术博物馆“寿文化”展厅,通过探索活化利用的新形式,发挥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如今作为展厅的大禅堂不再承担寺院的原有功能,却依然向来访者展示着中国传统建筑灵巧的柱网布局和独特的结构形式。
讲解现场陈老师向大家展示历史照片
为提高活动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文化探访路”还特别设计了有奖问答环节,“大家可以猜猜看这丹陛石上雕刻的都是什么宝物?”“有谁知道太湖石和房山石的区别是什么呢?”在探访现场,参与者们纷纷踊跃发言,与陈未老师积极互动,收获了精美的文创纪念品,在欢声笑语中加深了对文物古建历史文化的了解。
探访现场陈老师解答大家问题
本次探访活动的最后一个点位是万寿寺东路院落,这里曾经在20世纪成为民居,而此次的修缮也涉及了东路的腾退。经过腾退修缮,焕然一新的万寿寺建筑群,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地陪伴着长河水。万寿寺等一批文物古建融入城市生活圈被列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2年度十件大事”——北京市不断探索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新路径,让文物古建“活起来”,成为居民休闲休憩的文化空间。
万寿寺东路院落
在新时代,如何通过规划引领、保护修缮,在展示文物古建历史文化的同时使其“活起来”,万寿寺给出了一份优秀答卷,对其他文物的保护利用具有参考借鉴意义。本次“文化探访路”活动从历史价值、保护修缮、活化利用三个方面展开,深入剖析万寿寺优秀案例,让大家在古刹漫步的过程中了解更多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知识。
参与者给予的一系列积极反馈也正是对活动初心的最好印证:“ 活动很棒!陈老师讲解得很详细很认真,也很耐心负责,期待下一次的探访。”“ 感谢北京印迹提供这么精彩的活动,老师对造像和建筑知识的讲解填补了我的很多空白。”“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万寿寺的历史背景和修缮工艺,更好地感受到了中国古建筑的魅力与独特性,我也期待着更多类似的活动能够不断推出。”
树影婆娑,几经浮沉的万寿寺为来访者铺陈了一幅历史文化长卷;古迹撷英,我们共同探索让文物建筑“活起来”的生动实例。
感谢北京市文物局、北京艺术博物馆等单位对本次活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