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两山”理念下处处书写“绿色答卷
首页> 专题频道> 经济专题>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 权威发布 > 正文

“两山”理念下处处书写“绿色答卷

来源: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2023-11-27 18:57

“两山”理念下处处书写“绿色答卷”

——感悟总书记关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思考与足迹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谋划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入认识更深、力度更大、举措更实、推进更快、成效更好的时期。

  长久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倾注了巨大心血。从黄土高坡到东南沿海,总书记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基层干部到国家领袖,总书记的经历覆盖城市乡村,但不论走到哪里,他都不忘深思细究当地生态环境情况,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深邃思考,更能真切体会这场绿色变革如何深刻改变中国。

  思想底色,源自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为何选定这个日期?要追溯到习近平18年前任浙江省委书记时的一次调研。

  2005年8月15日,余村人永远记在心头的日子。当天,习近平来到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调研,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这个面临转型发展的小山村“一锤定音”,敲响绿色发展的洪钟。一周后,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撰文写道,如果能够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访余村,亲眼见到余村如今已成为山清水秀、游人如织的美丽乡村,十分高兴地说:“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在余村敲响的那口绿色发展的洪钟,钟声回荡至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富含哲理的话如今已成为全社会的理念共识和行动遵循,在生动实践中惠及民生,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向前追溯,在美丽家园的参天大树成荫前,绿色发展思想之芽早在习近平的青少年时期便已萌发——“我曾在中国黄土高原的一个小村庄生活多年,当时那里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百姓生活也陷于贫困。我那时就认识到,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

  40多年前,在黄土高原度过的七年知青岁月,让习近平深刻地体悟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彼时,他带领梁家河村乡亲们打淤地坝、建沼气池,治理水土流失,利用农村生态经济千方百计增产增收。2021年9月,再次踏上黄土地,习近平总书记依然惦记着当地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

  正是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让习近平总书记过去40多年的从政生涯铺满绿的底色——“我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看得很重。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间,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跟随习近平在基层的脚步,棵棵绿树扎根大江南北,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源泉和实践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在担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同志主持制订了《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简称“规划”)。规划强调,保护环境,消除污染,治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人民生产、生活的迫切要求。规划特别指出,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习近平在其从政初始,就以如此鲜明的态度,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战略考量。

  1985年,习近平赴任厦门,此后17年半的时间里他都耕耘在八闽大地,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实践。

  1988年3月,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主持召开关于加强筼筜湖综合治理专题会议,开启了筼筜湖的“重生”之路。历经四期综合整治、历时30多年,筼筜湖从曾经的臭水湖,蝶变为“城市绿肺”。今天的厦门,“海上花园”的桂冠实至名归。

  在宁德,为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他提出了“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山海经”发展思路,指出要开发利用宜农、宜林、宜渔的新资源,鼓励地方开创“绿色工程”,依托荒山、荒坡、荒地、荒滩,发展立体种植业。他强调,资源开发不是单纯讲经济效益,而是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的协调。“从特殊的意义上理解,发展林业是闽东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在习近平眼中,青山有“价”,绿水含“金”。

  任福建省委副书记期间,习近平分管农业农村工作,他注意到福建省在农业上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的现象比较普遍,水土流失也很严重。同时,畜禽养殖业污染严重,给水体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针对这些问题,经过充分调研,在习近平的大力支持下,福建省对治理化肥农药过量使用造成污染作出规定,在全国率先发文对沿江河湖泊的一重山范围内划出畜禽养殖禁养区,并将这一制度延续至今。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习近平主抓和重点支持下,坚持不懈攻坚克难,长汀百万亩荒山重披绿衣,实现了“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今天,在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里,习近平23年前捐种的那棵香樟树,已壮实挺拔、枝繁叶茂。

  担任福建省省长期间,习近平亲自担任福建省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前瞻性地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开启了福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生态保护工程,为福建发展作出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抉择。2003年初,福建省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质量已名列全国第一。今日福建,更是有山皆绿,处处都有取之不尽的“绿色宝藏”,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交出了“生态优等生”的答卷。

  2002年10月到任浙江后,习近平立刻展开深入调研,历时10个月,深入11个市、69个县(市、区),一个村一个村仔细考察。走着走着,他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农村生态环境不尽如人意。充分调研后,一张蓝图在他心中日渐清晰。2003年6月,“千万工程”拉开帷幕:从全省近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20年来,“千万工程”创造了许多高光时刻。2018年,“千万工程”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其发展路径,不仅为我国生态富民提供了经验范例,也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生态环境的深刻变化不光在乡村。“千万工程”启动1个月后,2003年7月10日,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提出指引浙江改革发展和全面小康建设的总方略——“八八战略”。其中一条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

  “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下大力气解决一些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突出问题。”在上海工作的短短7个多月时间里,习近平坚定不移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总书记一如既往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我们一定要取舍,到底要什么?从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出发,生态环境非常重要;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看,也是这点最重要”……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话语振奋人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从村到县,从市到省,再到中央,习近平一路履职一路绘下美丽画卷。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总结并升华了习近平的生态发展观。从实践中萌发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强指引。

  战略谋划,着眼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问题,考验的是历史的眼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着眼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的未来”。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2013年5月24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重要论断,科学回答了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深刻揭示两者命运与共、兴衰相依的规律。

  这一重要论断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课题中来——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娓娓道来。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新境界。

  这一重要论断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课题中来——

  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高度浓缩的现代化,生态是一道关。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新时代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大江南北,常在考察途中留下关于保护生态的殷切嘱托:洱海湖畔,留下“立此存照”的约定;三江源头,叮嘱要保护好“中华水塔”;祁连山下,生态环境修复亲自“出题”亲自“验收”。殷殷嘱托,念兹在兹,山高路远,牵挂如初。

  要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是难以为继的,必须坚决摒弃落后的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彻底改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做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一重要论断从人民至上的民生发展课题中来——

  首提“国之大者”,是在群山巍峨的秦岭深处。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秦岭考察时强调,陕西要深刻吸取秦岭违建别墅问题的教训,“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

  平了山头、污了环境,乱了秩序、伤了民心……秦岭北麓违建别墅,如山间的块块疮疤让人触目惊心。就秦岭违建问题,从2014年5月到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推动问题整改解决。发现问题,亲自追问,一抓到底,解决之后还要“回头看”,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生态问题慎终如始的态度。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一言九鼎,一以贯之。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深意不只在山水。安吉之变,折射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站在更长的时间轴线上回看,更能发现发展理念的先导性与重要性:曾经在风起云涌的经济发展大潮中,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成为困扰人们的一道时代难题。

  全新的历史方位,全新的时代考题。何处落子?题眼,是观念之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从来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蕴含历史远见的战略判断,如灯塔般照亮了一艘经济巨轮的航向。中国没有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选择了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

  观念一变天地宽。内蒙古阿尔山林区、黑龙江黑瞎子岛、山西汾河岸边……一次次调研、一次次思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和保护关系的重要论述不断深化人们的认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内蒙古巴彦淖尔位于“天下黄河,唯富一套”的河套平原。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调研第一站来到乌梁素海,了解当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恢复等情况。展板前,当地负责同志向总书记报告了治理思路之变:最初“就水治水”,迟迟不见效。遵循总书记的系统治理观念,把山、水、林、田、湖、草、沙放在一起统筹考虑,格局和效果明显改观。

  系统治理理念,在实践与探索中逐步形成。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4年后,将“草”纳入这个体系。2021年全国两会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总书记强调一字之增:“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一字之增,系统治理的理念步步拓展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字一乾坤。“生态治理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这是对系统观念的深刻洞察与践行。

  看山——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下,祁连山历经“史上最严”整改,祛多年沉疴,还欠账旧账,迎来黑色到浅绿、深绿的底色之变。

  看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来到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实地考察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推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沿江省市的共识;曾一个月内连续考察黄河岸边的甘肃、河南两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在国家一系列高瞻远瞩战略谋划下,治水从“单打独斗”迈入“三水统筹”的新阶段。

  看林——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1次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在2023年的植树现场,总书记说,我国人工造林规模世界第一,而且还在继续造林。地球绿化,改善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功不可没,中国人民功不可没。

  看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深入田间地头,看长势、问收成、察民情。“对粮食生产,我一直都很关注,基层调研时也经常到田间地头看一看。”他在给种粮大户的回信中这样写道。

  看湖——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调研期间强调,“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统筹谋划,扎实推进”。6月,在内蒙古考察调研时强调,治理好乌梁素海流域,对于保障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看草——习近平总书记情系草原,在内蒙古大草原、青海三江源看草时,强调“林草兴则生态兴”。2019年8月,总书记在甘肃察看草场和马群放养情况时,叮嘱要保护好宝贵的草场资源,永远造福草原各族群众。

  看沙——2019年8月,在甘肃八步沙林场,看到漫地黄沙中显现出片片绿地,习近平总书记赞誉道,“要继续发扬‘六老汉’的当代愚公精神,弘扬他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进取精神,再接再厉,再立新功,久久为功,让绿色的长城坚不可摧。”2023年6月,在内蒙古巴彦淖尔,总书记发出“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时代号召。

  看冰——2021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调研,青海省主要负责同志在汇报工作时提到,青海正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总书记对此表示肯定:“我注意到你们加了个‘冰’字,体现了青海生态的特殊性。这个‘冰’字也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加的。”

  时代答卷,开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历史发展的巨大惯性,注定过往的发展方式、思维观念,会向前“滑行”一段路。破的是观念,立的也是观念。破与立之间,一次次选择,也是一道道考题。

  经济与生态双赢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提出振聋发聩的“生态三问”。“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在现有基础上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总量增加一倍,产能继续过剩,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态环境?”“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

  “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从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再到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指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这些年,绿色发展理念渐入人心,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坚实。

  挑战考验战略定力。面对新冠疫情冲击,始终保持绿色发展的定力。部署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察看各地生态保护进展:“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

  总书记叮嘱:“在全国大格局中的职责怎么样?我们说保持定力,就在这里。要有定盘星,坚定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不能笼统、简单、概念化喊口号。决不能再走老路,回到老做法、老模式上去。”

  时间见证绿色前行。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拉开帷幕。多项措施保障空气质量,蓝天白云重现北京,网民把这个时期的蓝天称为“APEC蓝”。第二年的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谈及此事:“当时我就在欢迎宴会上对大家说,这并不是一去不复返的短暂蓝天,未来北京将会有持久的蓝天。”

  8年后的北京,蓝天常在,一届“绿色冬奥”让世界瞩目。2022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感言:“北京冬奥会是很给力的,有很多方面是要载入史册的。双奥城,这是独一份。我看还有声音说,首钢大跳台是不是在核电站搞滑雪?他们恰恰不知道这是绿色转型,我们是钢铁产业转型变成了体育产业。”

  发展与改革同步

  走进新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未来的道路应该怎么走?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后首次出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改革开放先行地广东,深刻阐述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亟须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绘就一张宏伟蓝图。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

  开启一场历史探索。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2015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发布,生态文明探索迎来重大突破。

  织密改革制度体系。改革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并实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河湖长制、生态保护红线、排污许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制修订30多部生态环境领域法律和行政法规……百余个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方案陆续出台,覆盖资源、环境、生态、空间、产业等各个相关领域。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引导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转型,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我国逐渐走出一条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胸怀天下,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人类正站在可持续发展的十字路口。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让我们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世界目光投向负责任的大国,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发出倡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传播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理念和实践,携手国际社会共同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实践,为建设美丽地球家园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主张 引领全球

  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在这方面,中国责无旁贷,将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设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推动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承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列为全球发展倡议重点合作领域……桩桩件件表明,生态文明的中国主张正成为世界方案。

  中国行动 影响世界

  面对现代人类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气候变化问题,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展现出大国担当。习近平主席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是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也是对国内的动员令。

  言必信。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双碳”工作: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构建和实施“双碳”政策体系,启动全国碳市场交易……我国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行必果。全球新增绿化面积贡献最大的国家、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用久久为功的绿色行动,创造多个世界之最,为所有人创造更美好世界。

  中国经验 造福人类

  一种“神草”正给世界多国带去绿意和生机,它既能固碳,也可以绿化地面、改善水土流失,还可以代替树木栽培菌类,解决以往发展菌业的“菌林矛盾”难题。这就是中国传来的菌草。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亲自推动菌草技术援助项目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落地,开启菌草技术国际合作的序幕。2021年在“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说,“我当国家副主席以后,到南太,到非洲,到南美洲继续推广菌草。现在这个技术已经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

  习近平“代言”了20多年的这株菌草,成为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幸福草”“致富草”,更是中国帮助发展中国家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个缩影。我国与合作伙伴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通过增加投资、完善现有设施等方式,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技术支持非洲“绿色长城”建设;中国科技助力中亚国家“点荒变绿”;中东多国专家来中国学习“套牢”沙漠的固沙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的中国生态治理经验,在全球播撒下绿色发展的种子。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勇立潮头,更见大国担当。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正昭示着人类文明发展路径。

  以历史创造推动历史前进,思想领航,举旗定向。2018年5月,党中央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五年后,2023年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再次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的“四个重大转变”: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这“四个重大转变”,从新时代举世瞩目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中来,并进一步指引了前进方向。“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新征程上,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作者: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本文发表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2023年第8期)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共同签署联合声明

  •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共见记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1月12日至13日,浏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链长唐安石带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张葵红,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谢波等同志参加,赴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家居建材产业链招商考察活动。
2024-11-15 17:20
2024年11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内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乐享秋日美景
2024-11-13 15:29
2024年11月12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烂阳村,山林色彩斑斓,红叶似火,黄叶如金,松柏常青,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2024-11-13 15:28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小杰介绍,他们企业的苹果按个卖,一个可以卖到10元。
2024-10-25 18:49
堆积起来的生菌木材冒着热气儿,菌种生产厂房里机器轰鸣,滑子菇大棚里农民忙着收“金疙瘩”。
2024-10-25 18:43
你以为的农村是雨天泥泞,还是道路整洁?爬高上低,还是风景无限?高家原则将山体沟道治理作为城市有机更新和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抓手,让山体沟道,环境大改善。
2024-10-24 18:1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数字经济专业负责人王珊珊介绍,从卖苹果到卖服务,这是数字技术非常好的一个创新,和产业结合的非常有深度。通过消费者与大自然以及果树的亲密视觉接触,可以提升他们的体验感,增加对苹果这种产品的客户粘性和客户忠诚度。
2024-10-24 18:08
当陕北说书遇到延安美食,碰撞出延安独特的人文魅力。
2024-10-24 18:06
激昂的旋律回荡在空气中,豪迈的歌声飞扬于天地间。壮丽的情怀澎湃在心田里,不朽的精神传承于岁月中……
2024-10-24 17:59
小孩哥小孩姐把安塞腰鼓课间操跳得超燃!
2024-10-24 17:59
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是吴起南沟村给记者们留下的第一印象。谁能想到,这个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小村庄,曾经风沙肆虐、植被稀疏。经过二十多年艰辛努力,光秃秃的黄土高坡绿意盎然。
2024-10-24 17:50
在宝塔区河庄坪镇政府的扶持下,延安菌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带动400余人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农民带来稳定收入,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点赞延安菌舰,为农民增收,为乡村添彩!
2024-10-24 17:48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延安新材料产业园,亲身体验石墨烯发热背心,感受科技的温暖拥抱。
2024-10-24 11:18
近期,延安市薛张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成功!这不仅是一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更为延安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10-24 11:16
10月22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位于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的苹果基地,在这里记者们亲身体验苹果采摘,倾听果农的心声。同时,记者团还开展了一场特别的直播带货活动,助力果农销售苹果。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果农的辛勤付出,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延安苹果的魅力,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
2024-10-24 11:07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逐梦之路”媒体采访团走进延安宜川县,追寻“悬崖造林队”的故事。
2024-10-24 10:27
陕北说书最近火爆出圈,董宇辉在直播中表示向往陕北文化,想成为一个陕北说书人。这一段陕北说书,带你行走在延安的绿水青山间。
2024-10-24 10:2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数据(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高延宏介绍,延安的地域特点适宜建立算力中心,要把平台搭建好,把更多的企业引到延安,建立归属在延安的算力中心,更好的服务延安、服务陕西。
2024-10-24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