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深化村校合作,在厦门市首创“1+N+1”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探索跨村联建,让三村从“单打独斗”变为“抱团取暖”;流转千亩高标准农田,让农民增收……作为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之一,灌口镇以党建为引领,发挥辖区农业生态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创新探索乡村振兴的新模式,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获评福建省乡村振兴重点特色镇、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小镇”。
集美区灌口镇双岭村生态引“岭”美丽乡村。
村企合作,创新“1+N+1”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10块闲置、零散的农村集体预留发展用地被一次性“打包”开发,在不久的将来,将建起厂房、商场、办公楼、公寓等,为村民增加收入……这样的变化,得益于2022年10月的一次创新尝试。去年10月24日,集美区灌口镇村集体项目举行签约仪式,灌口镇的三社、坑内、深青等13个村携手企业共同开发10块占地面积约34.68万平方米的农村集体预留发展用地。
“如此大体量的集体用地一次性打包开发,不仅破除了集体用地碎片化的开发‘困局’,更开创了厦门市的先河,为其他地区存量预留发展用地的健康良性发展提供了可靠范本。”灌口镇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集美区通过深化村企合作、创新打造“1+N+1”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由政府携手国企,联动创新,通过产业带动、村企联动、合作开发等方式,以集体预留用地为依托,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出新空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跨村联建,三村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田头村的仙景槟榔芋远近闻名;双岭村的“禾祥西”生态农业、金玲珑葡萄观光果园等特色农业品牌,每年都吸引大量市民前往休闲采摘;东辉村既有海南无核荔枝、东魁杨梅等“土特产”,又拥有东辉大峡谷、金辉“九十九间”闽南大厝等旅游资源……集美区灌口镇的田头村、双岭村、东辉村3个行政村位置毗邻,资源禀赋相近,产业发展各有特色。
自2022年起,这三个原本各自“单打独斗”的村开始“抱团取暖”。集美区在厦门市首创试点“跨村联建”模式,在组织联建、产业联建、村财联建、文旅联建等方面探索创新发展路径,帮助解决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一步赋能乡村振兴、乡村治理。
“三个村的产业发展以第一产业为主,发展基础较为薄弱,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潜力小、收入低。”集美区委乡村振兴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灌口镇成立“三村联建”发展联盟,依托三个村靠山连片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开展联建共建,共同策划、实施一批产业、民生项目。
据了解,“三村联建”发展联盟以镇党委、田头村、双岭村、东辉村,三村挂钩帮扶的市直机关、区直机关、国企、高校,以及影响力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作为联盟主要组成单位,并吸纳镇级相关领导、驻村工作队队员、科技特派员、驻村选调生等力量,发挥资源统筹、联动协调的作用,解决了农产品品牌推广、“快递+农业”项目落地等乡村振兴中遇到的问题和堵点。
产业振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三村联建”发展联盟成立“产业顾问团”,吸纳高校团队、科技特派员等进入顾问团,为三村统一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和宣传销售;加强三村农业产业配套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基础环境持续改善;串联三村闭环观光动线,推动完成乡村振兴项目23项,实现各村及各经济实体间优势互通互补,有效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集美区灌口镇“三村联建”发展联盟党建做法,也入选全国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展示名单。2022年,田头村、双岭村分别获评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福建省休闲乡村。
“小田变大田”,流转土地助力精品村建设
今年6月,集美区灌口镇双岭村千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项目范围区共1039.26亩,建设内容包含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和美丽田园基础设施等。
“1039.26亩的高标准农田把原来零散的小田整合成为大田,方便现代机械设备统一作业和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双岭村第一书记许才旺介绍,预计两三年后,这一千多亩地可每年新增粮食产量5.45万公斤,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30余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引入了中农永盛、古樾山庄等市场资源,由村“两委”和企业联手,合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实现可持续稳产高产,并通过打造美丽田园,开展农耕研学教育实践活动,带动“以农促游,以农兴产。”
据了解,双岭村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村民获利”的工作思路,将已流转的土地包装成项目,创新“央企+私企”联合投建营的招商模式,打造“政府强化基础设施、企业投资建设运营、集体经济入股分红、村民参与增收致富”的合作共赢新样板。
推动千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土地流转见实见效,是双岭村打造精品村的举措之一。作为厦门市乡村振兴精品村,双岭村依托丰富的田园山林资源和知青文化资源,城区“后花园”、交通干道沿线等区位优势,推动休闲旅游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在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的同时,培育文旅研学新业态,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让乡村有文化、有风光、有吃有玩有体验。
如今,双岭村的村财收入从年均不足10万元到即将跨入百万行列,打通村集体经济“造血”路径,唤醒闲置的沉睡资源,打造村庄产业“聚宝盆”,大步迈向乡村振兴。
探索“旅游+”,形成多样化乡村旅游业态
来双龙潭生态运动景区体验滑草的乐趣,到鹰坑谷民俗文化园开展一次团建,在龙谷山庄开启丛林越野的冒险之旅……近年来,集美区灌口镇依托于独特自然环境和浓郁的农耕文化底蕴,打造出诸多人气颇高的互动体验式农家乐旅游产品。
集美区发展“研学+”旅游新模式,以农带旅同频共振,将农耕文化的点滴浸润进孩子心田。
如今,凭借“生态资源+合作社+农庄”的发展模式,灌口镇已经形成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业态。依托“汽车小镇”、双龙谭生态运动景区、正新轮胎博物馆等50多个乡村旅游点,灌口镇打造了数10条的旅游动线,发展出“旅游+”的融合模式,形成乡村旅游规模效应。
同时,灌口镇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吸引“新农人”加入,主动邀请科技特派员到村指导芋头种植,成立“集美仙景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发展起特色都市农业,打造“禾祥西”小番茄、“田头仙景芋”等一批特色农业品牌,培育特色农产品基地11个,乡村休闲旅游规模逐渐做大。
灌口镇积极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发展“研学+”旅游新模式,走访调研了解企业需求,协调解决职工就业、土地问题等问题,为景区对接教育资源,引流促发展。目前全镇有6家厦门市首批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2家福建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灌口研学”也已成为厦门市中小学校研学的热门目的地,每年都能接待数十万来自全市乃至全国的青少年学生前来开展工业科技研学、乡土乡情研学、生产劳动实践、传统工艺体验。(文:雷渺鑫 庄鹭欣 黄晶晶 图片来源:集美区委乡村振兴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