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导语: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从规划图到实景图,“一带一路”的合作影响着无数青年人,也离不开青年群体的参与。在十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光明网推出“我与丝路有个约会”特别策划,从青年群体的视角,管窥“一带一路”倡议如何深刻地改变世界,记录他们的奋斗和贡献如何为“一带一路”合作写下生动注解。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谷勇哲。我国是栽培大豆的起源地,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资源。谷勇哲所在的大豆基因资源团队长期从事大豆种质资源研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更是为持续深入开展我国与乌拉圭的大豆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谷勇哲的故事,我们将更真切地感受到“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政策沟通、民心相通。
以下为对话实录:
问题1:在中乌农业科技合作中,“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了哪些作用?
回答:中乌大豆科技合作,正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下启动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在我们中乌大豆科技合作领域也是如此。我国大豆严重依赖进口;乌拉圭农牧业发达,大豆是其最大的农作物,乌拉圭生产的大豆主要出口至我国,且其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因此中乌大豆科技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两国在农业方面具有非常强的互补优势。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乌拉圭成为首个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南共市国家。期间我们联合申请的“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也获得科技部批准筹建。这对于提升乌拉圭大豆的产业竞争力具有很好的帮助,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我们国家的大豆进口需求。
问题2:在与乌拉圭的农业科技合作中,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回答:我们和乌拉圭相距较远,并且有11个小时的时差。但是在通过线上沟通或邮件推进合作的时候,我感觉我们响应都非常积极,中乌双方都非常努力地来推进我们的合作事项,让我感受到有一种跨越时空、战胜时差、并肩作战的兄弟情。今年8月底9月初,乌拉圭国家农牧业研究院大豆首席育种专家塞雷塔先生等一行4人到我们国家进行了访问,期间我们围绕大豆种质资源鉴定和联合育种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并且就后续合作事项达成了一致。虽然只有短短的10天,但是在我们的朝夕相处中,感觉彼此之间的距离更近了,我也真切感受到了“政策沟通”带来的“民心相通”。
问题3:如何通过后续的农业科技合作,为中乌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更优支撑?
回答:首先,我们想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延续中乌的大豆科技合作,新品种培育的合作周期比较长,因此双方对延续合作都有非常强的意愿;再者是深化合作,实现从现在的分工合作到紧密协作的转变,让中乌双方人员深入参与到合作的每一个环节当中,这样能够更高效地推进合作,推动我们的合作成果落地,比如说将联合培育的新品在乌拉圭进行展示、示范,切实为乌拉圭的豆农和我国的大豆进口做出贡献。三是要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带动马铃薯、水稻,还有小麦等领域的合作;四是希望通过更多的人员交流,促进中乌大豆科技合作,来更好地实现“民心相通”。
策划:张倩
采访 剪辑:袁艺铭
拍摄:张悦鑫
视觉统筹:李伯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