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西单商圈,蒙藏学校旧址焕发新活力,再现百年红色“课堂”;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大气恢弘,赓续千年中华文脉;大运河畔,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承载无限美好未来……
守正创新,以文化城。近年来,北京高质量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深植文化根脉、厚培文化土壤,一系列重大文化设施先后落地,文化新空间、新场景不断涌现。2023年即将过去,让我们再次“打卡”这些文化新地标,在古今交融之间,感受北京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一、中国国家版本馆
落成一年
中华文明“金种子”传之后世
沿北京中轴线一路向北,燕山脚下,青山怀抱间,一组中式建筑群坐北朝南、依山而上,典雅瑰玮。这里是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落成一年有余,1600余万册(件)版本资源入藏这座国家级文化殿堂,依托现代科技力量,浩瀚中华文明基因得以保护、赓续。
文瀚阁是国家版本馆建筑群的制高点,借鉴敦煌莫高窟九层楼的神韵,让建筑如殿堂般典雅庄重,似礼器般谦逊仁和。(记者 潘之望 摄)
从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正门拾级而上,文兴楼、文华堂、文瀚阁由南向北依次展开。文瀚阁里,300余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和多语种多卷本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引领人们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文华堂内,明抄本《使琉球录》、宋刻本《棠湖诗稿》等古籍善本,让人们领略中华民族“斯文在兹”的文脉之盛;文兴楼中,“版本工艺”“中国邮票”“中国货币”3个专题展览,从不同角度展现丰富厚重的中华文明遗产。
文瀚阁是国家版本馆的标志性建筑和点睛之笔。
(记者 潘之望 摄)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重要的是让这些中华文明“金种子”得到更好的保护,传之后世。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兰台洞库内,昔日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文澜阁四阁的《四库全书》古籍真本和仿真影印版本首次同台合璧。天然山体开凿改造的洞库内,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更多沉睡千年的珍贵古籍得以保藏,重焕生机。
赓续
2500余万册版本入藏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类出版物版本全部入藏,还吸纳了中华古籍、革命文献、宗教文献、雕版拓片、碑帖家谱、钱币邮票等十大类版本的上万件展品。这些只是所有馆藏的“冰山一角”。目前,中国国家版本馆“一总三分”,共入藏2500余万册(件)版本,其中总馆入藏版本总量1600余万册(件)。这是全国近900家收藏单位、580余家图书出版社、1万余家报刊社及无数民间藏家共襄盛举的成果。
二、蒙藏学校旧址
焕新开放
重温少数民族青年的觉醒年代
繁华的西单商业街,一座古朴静谧的院落藏身其间。百年前,李大钊等革命先驱曾在这里传播马克思主义,乌兰夫、李裕智、多松年等少数民族进步青年曾在这里学习,少数民族的革命火种在这里点燃,由他们播撒至全国各地。
位于西单北大街东侧的蒙藏学校旧址。
(记者 武亦彬 摄)
这里是蒙藏学校旧址。2006年,其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被列入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系列旧址。2021年9月起,本市与国家民委共同启动对蒙藏学校旧址的保护利用工作,经过旧址腾退、保护修缮、展陈布置、环境整治等,将旧址打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今年3月,经过保护修缮的蒙藏学校以新身份开放,“中华一脉 同心筑梦——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主题展”和“蒙藏学校旧址专题展”中,420余张照片,280余件实物、文献和档案,带领观众走进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诞生地,重温少数民族进步青年的“觉醒年代”,领略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开放至今,蒙藏学校旧址已累计接待观众超过25万人次,展厅成了最生动的课堂。
蒙藏学校旧址西院的主题展观众络绎不绝。
(记者 武亦彬 摄)
三、清华园车站旧址、颐和园益寿堂
北京红色家底不断丰富
蒙藏学校旧址只是一个缩影。从2020年3月起,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包括北大红楼、李大钊故居等31处旧址,目前已开放14处,累计接待观众超600万人次。
更多文化新地标相继开放,不断丰富着北京的红色家底。今年3月,随着清华园车站旧址、颐和园益寿堂面向公众开放,“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全线贯通,串联香山革命纪念馆、中共中央香山驻地旧址等重要点位,再现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进京“赶考”在北京地区的活动线路。
四、地坛书市
阔别十年
满园书香续写京城文化记忆
今年9月,历经11天的“我与地坛”北京书市吸引48.7万读者走进这场阅读文化盛会,书市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展场总面积1.5万平方米,208家参展商,350个展棚,共展示展销40余万种精品图书,开展阅读文化活动近百场。
阔别十年的地坛书市回归。
(记者 程功 摄)
北京书市创办于劳动人民文化宫、兴起于地坛公园、2014年迁址到朝阳公园,是由来已久的全民阅读项目,也是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盛会。2023年,阔别十年的地坛书市重磅回归,春(朝阳书市)、秋(地坛书市)两季北京书市全面升级,不仅实现了由特价书市向全民阅读盛会的功能拓展,更实现了由区域性图书市集向全国性图书展会的跃迁,共吸引读者90万人次,销售突破1.2亿元,北京书市品牌影响力、辐射力显著提升。
回归
一种文化复兴的标志
地坛书市不单是一个简单的书市的回归,而是一种文化复兴的标志。不少北京人都与地坛书市有着不解之缘。再次来到这里,很多人更愿意说这是“回地坛”。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来到这里除了淘书,也是为了重温当年逛书市的种种情景。时光流转中,地坛书市正续写着北京城的独特文化记忆。
五、亮马河24桥
航线“点睛”
18公里滨水绿道贯通
今年,亮马河6公里的航线上,24座形态各异的跨河桥修葺一新,并有了充满文化底蕴的新名字。乘船游览亮马河,是京城最时尚的文旅线路之一,沿途24座跨河桥是航线的点睛之笔。
亮马河24桥之一的友谊桥。
(记者 程功 摄)
亮马河上的24桥分别是:友谊桥、麦家桥、好运桥、蓝梦桥、琉璃桥、饮马桥、观澜桥、水碓桥、碧沙桥、和光桥、问渠桥、春谷桥、燕鸣桥、彩虹桥、午阳桥、银安西桥、银安桥、银安东桥、润泽桥、仓廪桥、活水桥、日升桥、连心桥、织锦桥,与整体景观设计主题呼应形成“国际风情、园林风彩、古都风貌、自然风光”四大主题段。桥名中也留下了城市记忆。织锦桥地处八里庄街道,曾是京城纺织重镇;水碓桥位于朝阳公园区域,原为水碓子公园。
更新
河道改造引领城市更新
24座桥梁的改建既要满足通船需求,安全又好看,还得起到畅通周边交通的作用。麦子店街、朝阳公园路附近的两座跨河桥进行了重建,采用上承式拱桥的结构,给游船留出充足空间。两座桥改建时将桥面跨度拓至25米和35米,起到一定的缓堵作用。
今年5月,亮马河实现18公里滨水绿道贯通,供市民开展垂钓、皮划艇、桨板等休闲体育运动。亮马河以河道复兴引领城市更新,从单一的水利工程,转型成为集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水景观、水经济于一体的国际风情水岸。
六、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
大运河畔绽放文化魅力
经过三年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开门迎客。
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亮相。
(记者 潘之望 摄)
“文化粮仓”里,大戏不落幕。北京艺术中心将成为国家大剧院“一院三址”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极,将充分融入运河元素、北京文化元素、京津冀区域文化元素,构建现代、多元、开放、创新的艺术生态,持续擦亮“大戏看北京”的城市文化名片。
“森林书苑”里,书香正芬芳。北京城市图书馆由首都图书馆运营,藏书能力达800万册,拥有国内最大的机械书库,配有自动分拣机、智能送书机器人等设备,这里还将提供24小时阅读服务。
“运河之舟”里,文脉永流传。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由首都博物馆运营,侧重展现北京城与运河之间的关系,设有“北京与大运河”基本陈列和北运河长卷的专题展厅。
作为城市副中心率先建成的地标性公共文化建筑群,三大文化建筑将尽情绽放北京的无限魅力。
内容来源:北京日报 内容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