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随着2022年11月30日,微软的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ChatGPT的发布,其划时代的功能再一次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的一轮人工智能热潮。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就一直以来将人工智能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今面对这股热潮,我们正好可以从实践的视角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去探究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本质,并对其社会影响做出合理的推测和解析。特别是人工智能作为当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搞清楚它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影响,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影响,是有深刻意义和长远价值的。
一、人工智能极大地解放生产力
作为生产工具,人工智能强大的算力可以统合庞大的人类社会资源,使得人类社会资源的利用率第一次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来人类社会物质财富恐怖的增长率相匹配。面对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巨大的物资缺口,除了“开源”,不断地提升社会生产率以外,“节流”也同样重要。近现代以来,人类社会一直都面临着巨量增长的社会可利用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的问题,因为算力的不足,筛检并整合人类社会庞大且不断增加的各种资源一直是一项艰巨且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大量的可用资源被闲置,对少数“优质资源”的竞争往往是不合理的,白热化的。这些非常规的竞争手段,各种天然的或人为的技术的或意识形态的壁垒,不仅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同时还造成了社会撕裂、效率低下、浪费等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然而,作为新时代最伟大的生产工具之一的人工智能可以凭借自身强大的功能做到对社会新生资源的第一时间筛检和整合,最大限度地削减了资源传播及其他的分配成本。同时,人工智能可以带来人类有史以来对劳动力最大的解放,人类将有希望从重复、简单、低效但必要的生产工作中解放出来,告别痛苦的异化的劳动,再一次地拥抱自觉的、创造性的、幸福的、真正的劳动。这种前所未有的自由的劳动者必将带来人类社会生产力和创造力的新飞跃。不仅如此,人工智能还可以打破资本主义对社会资源的垄断。由于人工智能本质的反垄断属性(筛检和整合全部社会资源),当人工智能全面普及之时,它作为最先进、最核心的生产工具,能以最低成本,动用最全面的资源,最有力支持所有的劳动和创造活动。劳动者们将拥有前所未有的丰富的生产资料,这是人类史所未有的。
二、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劳动
人类劳动具备两个本质的属性,其一是创造性,《反杜林论》中指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只有劳动才赋予已发现的自然产物以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自然辩证法》中也同样有着明确的表述,“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但是劳动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它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劳动具有把一切自然界的资源转变为社会财富的伟大功能,无论它们之前是否存在,只要需要,一切都可通过劳动从自然界中创造出来,包括整个人类社会和人类本身。而人工智能的工作显然是不具备这种创造力的,人工智能所做的只是对现有的社会资源的综合,这种综合只能产生新的形式,一旦深入了解其本质就会发现,这种“新的综合”并不会创造新的内容。人工智能无法打破固有模式,其作品的范式是一定是借鉴的,而不会是“全新的”。例如人工智能撰写的“论文”其本质不过是一类复杂的综述,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其学术价值是有限的。总之,人工智能虽然可以让现在变好,但不具备构建未来的能力。
其二是自觉性,通过自觉的劳动能给人带来强烈的幸福感。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地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人正是通过“现实的劳动”来“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从而实现其真正的自由与解放。正因为劳动的本质是人的自觉自愿的自我满足的活动,所以劳动才能成为人类幸福的源泉。而人工智能的工作则完全地依照收到的指令来进行,不具备劳动的自觉性。同时工作的动因也是作为劳动工具的职能而并非自我满足,自然也谈不上幸福感的获取。人工智能在劳动中的角色只是劳动工具而已,并不具备劳动者的功能,所以无论从劳动的创造性还是自觉性来说,人工智能的工作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劳动,和人类的劳动具有本质的区别。在人类社会中,劳动创造人类历史的功能,以及自觉性为人类提供幸福的职能都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
三、人工智能将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最终刺激生产关系的变革
人工智能虽然不能取代人和人的劳动,但却是天然的“异化的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在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下,劳动退化成了现代人如同吃饭、睡觉、呼吸一样的生存必备的“自然本能”,不再具有自觉的创造性,人也由劳动的主导者异化成了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工具”。这种异化的人和退化的劳动则本质上成为资本主义一切其他矛盾的根源,即劳动的私有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人类因为在这种普遍的社会矛盾中失去了对劳动的主导权,从而逐渐失去了自我价值和本性,对商品拜物教顶礼膜拜。然而人工智能的工作却可以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人工智能工作先天地不具备自觉性,也就不存在私有性质,它由社会性指令驱动,通过调用社会资源完成,可以几近完美地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换一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就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化大生产而诞生的,它从事非劳动但却恰好是完美的“异化的劳动”,再对社会化大生产的适应度上超越所有“异化的人”。其次,人工智能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可以打破阶级壁垒,以绝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极低的成本提供高效的生产工具的服务,这使得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使用人工智能来进行劳动的人类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的具体差异性将被无限缩小,从而与真正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越来越近。最后,人工智能是一个绝对无私的生产者,是一个比“异化的人”更高效的商品生产者。由于没有人类劳动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所以人工智能的工作也不会以自我满足为目的,在生产过程中不存在任何个性化所造成的损耗和成本增加。综上所述,人工智能将可以通过完成“异化劳动”,取代“异化的人”,充分满足社会生产需求的方式将人类从商品拜物教中解放出来,重新回归劳动,迎来更加全面的自由发展。但这也正是造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人工智能危机”的根源所在。
人工智能发展和普及虽然不会破坏社会化的商品生产,但是却可以把无产阶级从资本的控制之下解放出来。货币只有在购买劳动力,完成了对人的控制之后才能称之为资本。而当人工智能的普遍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异化的人”被取代,那么资本主义就将面对不可调和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即更高的利润和控制更多的“自然人”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最终将直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对资本主义造成不可逆的冲击。剥削和被剥削者之间微妙的平衡会被打破,大量的中坚劳动力会因为生产效率低于人工智能而失去工作,而资本主义首先会像他们之前一样,提供有限的社会资源保障部分失业劳动者的基本生存,就像当初大机器生产代替人类手工时那样,不过随着人工智能推动生产力进一步的发展,这种保障将会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人工智能在“异化劳动”上的完美适配会使人类劳动力的市场价格普遍下降,使得资本被迫做出的补偿更加的“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普及使得剥削阶级不再能通过简单的认知垄断来按照自己的构想来划分和控制被剥削者,失业的劳动者会反过来利用人工智能完成觉醒和救赎。当人工智能以绝大多数劳动者可以接受的低成本为劳动提供支持的时候,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本能”将是无法阻挡的。
综上所述,从人工智能带来的生产力的进步,我们可以预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没落将被加速,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将凸显,公有制主体将在人工智能时代最大效率的解放劳动和生产力。人类的创造性将全面回归,人工智能作为有史以来最好的劳动工具,将带来一个生产力极速发展的、不可阻挡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资本主义将迎来末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将越发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到来。
作者:于书,讲师,武汉东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