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月5日晚,一场寓意万事诸顺的京剧“开台”,奏响“会馆有戏”之湖广会馆焕新华章。在京剧名家名角唱段中,历经一年半修缮的湖广会馆重张开放。
未来,这处凝聚厚重历史文化的会馆将依托北京戏曲博物馆定位,融入戏曲新业态,以全域戏曲展陈、沉浸式演出、文化餐饮等内容,打造京剧主题的中国戏曲艺术体验新空间,开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篇章。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方非/摄
集三大文脉于一身
位于西城区虎坊桥路口西南侧的湖广会馆始建于1807年,其戏楼建于1830年,是北京现存少数有戏楼的会馆之一。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广会馆集会馆文化、戏曲文化、士人文化三大文脉于一身。它见证了时代风云,保存了城市记忆,孙中山曾在这里举行国民党成立大会,梅兰芳、谭鑫培、陈德霖、田桂凤、时慧宝、王君直等京剧名家曾在此登台表演,可谓名家名流荟萃之地。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新中国成立后,多家单位曾占用此地,后又自1992年起陆续迁出。1994年湖广会馆开始全面修复,并于1996年4月起对外开放大戏楼,从此开始了它延续文脉、服务大众的职能。自清代晚期就开办的“赓扬集”老票房,也伴随北京湖广会馆1996年重张得以恢复。
延续建筑历史风貌
此次重张前,湖广会馆经历了一年半的闭馆修缮保护,并在修缮中保持文物建筑历史风貌的延续性,保证文物建筑历史真实性、完整性,做到最小干预,实现了“修旧如旧”。
步入戏楼,“霓裳同咏”匾额悬于正中。抬头可见四面板壁的博古彩画除尘后古朴依旧,低头可见恢复如初的传统细墁地面。院落中,各殿座地仗、油饰已重现光华,大木结构、柱子也都已经过防水、加固处理。为使其能充分发挥使用价值,整个院落的排水、电气、暖通等各配套设施也已完成更新改造。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湖广会馆历史上曾历经多次修缮,其中较大的几次分别在1830年、1849年和1892年。其中1892年的修缮历时四年,确定了留存至今的建筑规模和总体格局。如今,乡贤祠、文昌阁、楚畹堂、风雨怀人馆、戏楼、子午井等均大体保持原貌,并以此形成重张后的重要文化活动空间。
“三台两院”塑新空间
场灯渐暗,聚光灯亮,李宏图、裘识、路洁、朱虹、索明芳、崔馨月、王茜等京剧艺术家联袂登台,北京风雷京剧团也带来精彩表演。
除传统舞台表演之外,天桥盛世集团深挖湖广会馆的历史文脉,将国粹京剧艺术与200多年的湖广会馆生动结合,打造“三台两院”演艺新空间,将舞台延伸到后台、戏台、观众席和两处庭院,融戏于景,戏景相融,擦亮“会馆有戏”文化金名片。
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为湖广会馆量身定制的沉浸式驻场戏《湖光洄梦》此前已于元旦跨年夜邀请部分观众尝鲜体验。婉转唱腔中,民国京剧老戏班的动人故事于观众周身娓娓铺开。湖广会馆化身为一个开放式舞台,观众跟随戏中人脚步,游历古戏楼、后台、庭院,切身体会到传统戏曲当代表达的新意。这一类沉浸式演出未来还将时常出现在湖广会馆。
创造沉浸观展新体验
重张后的北京湖广会馆依托北京戏曲博物馆,精心策划推出两大特色展览。其中,“‘菊海鸿濛’京剧发祥地展”呈现珍贵的戏曲文献、文物、图片和音像资料,带领观众感受发祥于西城这片沃土的京剧文化。“‘巍然华构’北京湖广会馆历史文化展”多角度呈现历经风雨沧桑依然生生不息的湖广会馆历史。
未来,湖广会馆将通过展览、研学、美食、茶饮等多业态并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物活化利用新场景,打造“戏楼版京剧核心打卡地”。
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内容来源:北京日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