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入选时间:2006年,“泥人张”入选了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泥人张”(北京支)于2021年扩展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特点:“塑”与“绘”是“泥人张”彩塑的两大艺术特点,先塑造后绘色,有“五分塑五分彩”之说。
《丝绸之路》局部 张錩
(图片来源:新华社,李忠/摄)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冯骥才
说起“泥人张”,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
“泥人张”是一种深得百姓喜爱的民间美术品,自清代道光年间始创,至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以鲜明的特色、独有的艺术价值享誉海内外。泥人张彩塑在艺术上继承了我国古代泥塑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和创新。“泥人张”为中国泥塑作品从佛殿神堂步入寻常百姓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01
北京支发展由来
张明山生于清道光六年,是“泥人张”的创始人,名长林,字明山,后以字行。张明山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18岁即得艺名“泥人张”,他以高度的思辩和敏锐的洞察力将当代的风土人情艺术地再现出来,他的作品题材广泛,人物造型优美流畅,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色彩清丽素雅。
当时的天津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常有外台戏,多由名角演出,张明山常跻身其间观察人物、服饰。京剧名伶余三胜到天津演出时,18岁的张明山为他塑的戏装像《黄鹤楼》,抓住了他的神态特征,十分传神,被誉为“活余三胜”,名噪一时,从此“泥人张”的绰号不胫而走。后来他又为谭鑫培、杨小楼、汪桂芬、程长庚、田桂凤、刘赶三等京剧名伶塑过像,包括胸像、头像、单人像、全家像等。
《严仁波像》张明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泥人张”的作品是塑与绘的两大结合。在泥塑过程中塑大体为关键,先将人物大的形体动态塑出,才有大的感觉,然后刻画衣纹表现质感,又不伤其骨格;在绘色上多采取的是中国绘画中的工笔书法,使作品增添光感和色感。
徐悲鸿评张明山泥塑“比例之精确,骨骼之肯定与传神之微妙,据吾在北方所见美术品中,只有历代帝王像中宋太祖、太宗之像可以拟之”。
张明山之后,张家就以泥塑传家,代代有巧匠名作。1915年,张明山创作的《编织女工》彩塑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第二代传承人代表张玉亭的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誉奖,后经张玉亭、张景福、张景禧、张景祜、张铭等四代人的传承,成为中国北方泥塑艺术的代表。
1949年后,人民政府对泥人张彩塑采取了保护、扶持、发展的政策,安排张家几代艺人到文艺创作、教学等部门工作,从此,泥人张彩塑艺术从家庭作坊走向社会。郭沫若曾题词:“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
《算卦》 张华堂
(图片来源:中国美术馆)
张景祜是第三代传承人代表,为张玉亭之侄。其作品取材广泛,不仅有承继前辈的表现题材,还有融入时代,以反映生活实践中的真情实感方面的相关现实题材。这些作品追求的是以形悦人、以情动人、以神感人的艺术境界,使张家彩塑艺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50年,张景祜受周总理之邀,从天津调入北京,辗转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泥人张”的传承、创作、研究工作。第四代传人张錩老师生前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专业课程“中国彩塑艺术”已成为清华大学乃至北京市的精品课程,其专业教材《中国彩塑艺术》荣获“普通高校'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称号。
“泥人张”彩塑进入首都高等艺术院校,培养了一大批泥彩塑传人,形成了“泥人张”彩塑的北京一支,使“泥人张”的传承方式更具有社会性,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艺术流派。
02
形神兼备的彩塑艺术品
“塑”与“绘”是“泥人张”彩塑的两大艺术特点,先塑造后绘色,有“五分塑五分彩”之说。
含沙量低且无杂质的泥巴,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并反复砸揉成黏合性强的熟泥后,才可以制作泥人。
熟泥在手中捏、挤、拉、抻,配合工具搓、拍、压、滚等,泥人作品跃然而出,形似真人。
待完全干燥后将其放入窑内低温烧制,由此能不燥不裂、长期保存。
再经打磨、整理后用颜料上色,以达神形兼具、栩栩如生。
着色时随类赋彩,即依照不同的对象,敷上不同的色彩。
作品《读西厢》,颐和园藏
取材于《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传统“泥人张”制作所用的主要材料有纯净胶泥,辅助材料有木材、竹藤、铅丝、纸张、绢花等。随着时代更迭,材料的形式多样起来,不单纯是运用软质材料的粘土,更采用“泥人张”(北京支)的艺术技法与木材、石材、金属、不锈钢、铸铜、陶瓷、贵金属等各种艺术材料进行结合。
创作一件作品不仅要有新颖的艺术构思和形式表现,还要将这一立意通过工艺制作,在艺术实践中得以呈现。“泥人张”(北京支)有它创作的独特之处。
“泥人张”(北京支)的艺术空间更加拓展。传统“泥人张”创作的作品都是放在柜子或架子上的小型欣赏品,属于室内陈列性雕塑,也称架上雕塑。但是当代“泥人张”(北京支)的艺术作品扩大空间至公共空间,成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泥人张”(北京支)希望将架上的彩塑作品拓展进入城市雕塑的公共空间,使其进入百姓生活,走入社会各个角落,让得于民的“泥人张”(北京支)在多向空间中还于民。
在泥人张彩塑百年的发展历史上,北京支的繁荣与发展体现了传统艺术在当代文化背景下新的探索成果。形成了造型完整严谨、色彩鲜明淳朴、人物鲜明生动的艺术风格,并追求“以泥雕形、以手塑意、形意抵心”。
“泥人张”(北京支)扎根于古代泥彩塑艺术的传统土壤,几代传承人的砥砺前行,自有一番对泥土的热爱与求索,它更注重精神的创造和艺术语言的表现,既葆有初衷的同时,又增添时代特色,形成独具“泥人张”(北京支)的传承模式及创作模式,使得“泥人张”(北京支)保持鲜活的生命力,而关于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
内容来源:北京非遗中心、故宫以东(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文化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