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案例名称:草厂三条至十条环境整治提升工程
案例类型:实施项目类
参与单位:北京天街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北建大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五设计所、隈研吾设计事务所、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市政设计所、北京城建十六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市政三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实施时间:2014年至2018年
依古河道走势而建,
曾坐落上百家会馆,
当年“京漂”聚集地……
前门“草厂”,
是北京唯一一片南北走向的胡同群,
也是北京保存最好的老胡同片区之一,
穿梭其间,历史感扑面而来。
草厂地区的南北走向与三里河有关。据考证,形成于1437年的三里河最初只是一条泄洪渠。元朝时京城城墙是土墙,汛期要用芦席等覆盖,草厂地区就是当年堆放芦苇的地方。明朝时,这片区域曾是一片芦苇园,聚集了很多以织席为业的作坊和业主,因此得名“草厂”。清朝中晚期,不再作为泄洪通道使用的三里河河道被填埋,上面加盖起房屋。房屋大多沿河而建,于是逐渐形成了与河道南北走势一致的胡同群。
在历史演变中,草厂一带形成了很多同乡和商业会馆。明清时期,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汇聚了各地前来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和从事商贸活动的商人群体。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北京成为会馆建立最早、数量最多的城市。据清《京师坊巷志稿》记载,草厂三条有南陵、临江、太平会馆,五条有宝庆、仙溪、黄梅诸会馆等。
草厂七条惠州会馆
(图片来源:蓝灯心绒)
2009年,前门草厂地区成为北京首批公布的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草厂三条至十条位于前门东区,属于鲜鱼口历史文化街区。项目范围内用地约14公顷,院落总数为497个,共有17条胡同,胡同总长度约3500延米,胡同狭窄曲折,平均宽度为1.5米至4.5米。
长久以来,与老城中许多地区一样,草厂面临着街巷脏乱、雨污合流、民生设施缺乏等诸多老城胡同的共性问题。2006年,草厂地区的腾退整治、市政改造、建筑修缮与风貌提升工作启动,共有2000余户居民完成腾退,目前区域常住居民1000余户。2014年,前门东区项目重新启动,以提升市政设施为基础,保护整体风貌、改善街区环境、实现共融共生、改善民生为目标,对草厂地区开展整体保护提升工作,2018年取得了显著成果。
(图片来源:《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
草厂地区的改造坚持以总体规划为引领,以民生改善为根本,以街区复兴为目标,以精细管理为保障。先规划,后实施;先地下,后地上;先环境,后院落;先修缮,后利用。
兼顾保护与宜居
恢复胡同历史风貌
草厂三条至十条作为北京老城里没有经过大拆大建、保存比较完整的胡同区域,从整治提升的一开始,就敲定了保护和恢复胡同历史风貌的思路。为此,胡同墙面、地面修旧如旧,胡同内的门窗、椽子、望板也都按照过去的讲究修复和更换。
胡同里的路灯全是用老木头做的木质灯杆,既与胡同氛围相符,又最大限度地保护胡同风貌。同时,街道还为居民增设了棋盘等娱乐性的设施。在路面铺装材质的选择上,四、五、六条胡同使用的是花岗岩,七、八、九条胡同使用的是老石材,其中还点缀了一些枕木等,让路面更软、景观更灵动、更加适合老年人行走。
草厂五条胡同经过环境整治后恢复了清末、民国时期风貌,干净整洁,美观舒适(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整治提升
基础设施升级
草厂地区胡同多数狭窄曲折,给改电铺设电缆带来很大的难题。施工运输车辆无法进入,最终通过人拉肩扛运送设备的方式,完成了区域内17条胡同电力架空线入地(敷设电缆约9万米)、电信管道新建(4200米)、雨污分流(3440米)、道路铺装(6640平方米)等市政基础设施升级改造。
改造前(图片来源:《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
改造后(图片来源:《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
为方便居民生活,胡同里还配建了便民设施,如主食厨房、菜站、理发店等等。同时,在胡同外建停车设施,机动车、电动三轮车等都集中存放,胡同彻底实现不停车。
以往最被诟病的胡同厕所也华丽升级。雨污分流让胡同不再有异味了,同时,安装了新风系统、洗手池、隔断等,部分公厕还专门增加了残疾人专用厕位。更值得一提的是,最新的石墨烯材料也装进了公厕中,将在冬天导热、供暖,部分公厕中还配备了空调。
目前,草厂地区胡同全部实现雨污分流、居民用电增容扩容、路面整修、架空线入地、公厕提升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大大方便了居民生活。
增加绿植景观
胡同环境更整洁
针对草厂地区胡同狭窄、缺少绿化的现状,在整治过程中见缝插绿、立体播绿,增加了百余处绿化小景观,累计添绿2000平方米,并根据居民喜好种植了石榴、丁香、玉兰等植物,原先在胡同里野蛮生长的葡萄藤,也被架起的藤架归置整齐。
为了胡同墙体安全,胡同内的空调室外机全部落地,再统一罩起来、盖上台板,颜色、风格都与院墙融为一体。这外罩也成了绿化空间,各家各户的台子上摆满盆栽。前门街道鼓励居民认养,发放辣椒、茄子、西红柿、芹菜苗儿等绿植种子,教授种植方法,号召居民自己动手、美化家园。大到胡同院墙下,小到犄角旮旯,胡同里到处生机盎然。
(图片来源:《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
引入新兴业态
首批“共生院”亮相
在草厂三至十条整体修缮保护过程中,腾退出大批院落和房屋。这些院落和房屋如何利用?根据东城区的整体设计,草厂地区试点“共生院”。一方面对腾退院落风貌进行修缮保护,增加基本生活设施改善留下的居民的生活环境;一方面引入新居民,让腾退房屋得到利用,同时为胡同注入新的生机。
为实现“文化共生、居住共生、建筑共生”的老城复兴发展目标,草厂地区院落升级改造后,功能定位为“青年公寓”,引入年轻人群与老北京人做邻居,为区域注入文化与活力,与胡同老居民共融共生。目前,“共生院”已试点推出9个院子约16套房间。位于三里河边上的“春风习习杂志图书馆”的员工成为首批新居民,已经入住位于草厂四条的三套院落中,开始他们和胡同老居民的共融共生。
通过改造,草厂地区新腾退出12处文物。文物腾退后空出的空间,也将加以利用。其中,已经腾退完毕的颜料会馆,如今是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导的“会馆有戏”项目落地东城的主要场地,在这里,曲艺、杂技、歌舞、舞台剧、戏曲等众多演出形式轮番登场,吸引了大批忠实观众,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图片来源:文旅北京)
项目遵循“文化整体保护”的原则和“老胡同、现代生活”国际一流宜居社区的定位,保护原有街巷肌理、院落布局和建筑风貌,传承老北京传统文化,延续居民与传统空间形态相适应的传统生活方式,通过适当的改造为传承老城文化、增强老城活力提供了载体。
截至2018年底,草厂地区已完成整体保护提升工作。如今,胡同里的“春天”来了,违建杂物清了,取而代之的是苹果树、郁金香,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风貌保护、民生改善,通过改造,草厂地区重现古都神韵,焕发勃勃生机。
内容来源:《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新东城报、北京东城、北京日报
本内容由北京印迹平台整理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