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新年,是标志着年度周期新旧交替的节日。在我国,早在三代时期,已有了年度时间周期的概念,并形成了后世新年习俗的雏形。但明确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并长期传承下来,始于汉武帝时期。
春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春节指岁首,即“正月初一”。用春节指代正月初一,始于民国时期。广义的春节是围绕年度转换而形成的一系列节日的总和,俗称过大年。过年以除夕夜为分界线,包括年终岁初两个阶段。年终活动以忙年辞旧为主题,岁初以迎新纳福为主题。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春节的习俗活动
春节也是北京地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受燕蓟风土与都城特性的影响,北京春节节期长,节俗活动丰富,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融汇、官方庆典与民间习俗共存、群体差别与城乡差别显著、节日消费和节日娱乐活动突出等鲜明特征。
在不同历史时期,北京春节的习俗发生一些变化,节期长度也有差别。但大致而言,人们从腊月初八就进入过年阶段,一直到来年的正月十九日的耍燕九才告结束,其中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五、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是重要的时间节点。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僧俗共享的一个民俗节日,也是北京春节的序幕。喝腊八粥是“腊八”的主要习俗活动,这一做法自元代起在北京传承久远。除了煮食腊八粥,泡腊八蒜也是北京腊八节的重要习俗。
图片来源:北京石景山官方发布
早在先秦时期,灶已经成为祭祀的对象。明代北京人多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灶,清代则多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相当于一次年终总结,是宫廷和民间都流行的习俗活动。今天,伴随着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变迁,坚持祭灶的北京人已经不多。
“买办一切,谓之‘忙年’。”过年是为旧时间饯行、为新时间接风的重要仪式,在北京人的民俗观念中,它是各种神灵的大聚会,也是各种人群的大聚会,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遂形成了自己的活动日程表,所谓:“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包饺子,二十五蒸白薯,二十六炖年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米面全都有,三十晚上坐一宵,大年初一出去扭一扭。”
传统社会北京人忙年的内容既有节日饮食,还包括净化装饰空间、清洁身体、备办其他节日物品等。今天,这些习俗仍然得到较好的传承,比如春节临近,人们就购买具有吉祥寓意的花卉植物,张挂各种饰品,城市街道和公共场所也进行景观布置,既为萧索的冬天增添亮丽的色彩,也大大提振人们的精气神。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除夕”,又称“除日”“岁除”,俗称“大年三十”,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特殊日子。除日白天,居住在北京的人们为“过年”做最后的准备,除夕夜是春节最重要的时间节点,传统社会有辞岁、踩岁、煨岁、吃团年饭、祭祖、守岁、压岁、放爆竹等十分丰富的习俗活动。如今,一些习俗活动已经式微,但辞岁、吃团年饭、守岁、压岁等仍以新的形式传承。
正月初一是新年第一天,意义非常,仪式多,习俗充满开端、迎新、纳福的意蕴。其中拜年又叫贺岁、庆节等,是最重要的新年仪式。拜年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可以拜到元宵节,史载:“上至朝官,下至庶民,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
宫廷中举办的元正朝会,是官方的拜年仪式。在民间,拜年时先拜神,后祭祖,然后家庭成员互拜。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强、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和通信工具的变化,先后兴起贺卡拜年、电话拜年、微信拜年等方式,充分反映了春节与时俱进的特征。北京人正月初一的饮食也很讲究,这天必吃饺子,其中一种是验岁的饺子,包入各种寓意吉祥的东西,以卜新年顺利,这种习俗至今流行。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逛庙会是北京人过年的重要生活内容。北京地区“僧居佛寺,冠于北方”,至少从元代开始,围绕寺庙就出现了诸多庙会活动,过年期间庙会尤为盛行。觉生寺、五显财神庙、曹老公观儿、厂甸、白云观等处庙会廛肆林立,百货云集。春节庙会在20世纪中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萧条,但20世纪90年代之后迅速崛起,除了厂甸庙会等传统庙会复兴之外,还出现地坛庙会、龙潭庙会、大观园红楼庙会等诸多新庙会,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节日生活。此外,近年来逛公园、到博物馆参观也成为北京人新的过年方式。传统社会,观看节令戏也是北京过年期间的重要活动,今天仍有大量演出集中在春节期间举行,虽然演剧形式和曲目都有变化,但体现了节令戏的精髓。
图片来源:北京石景山官方发布
正月初五在北京称作“破五”。这天流行吃水饺,放鞭炮。破五之后,一些商家选择在初六日开市营业。元宵节,又叫正月十五、上元节、元夕,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北京一带的元宵节以唐代颇具规模。辽金之后更加盛行,直到今天,仍是北京居民重视的民俗大节。
张灯是北京元宵节的重要习俗。唐代已有“蓟门看火树,疑是烛龙燃”的描写。金元明清时期都很盛行。上元放灯促成了灯市的兴盛。灯市最初在东华门外,清代移至前门外一带。近年来,北京城市中张灯的地方更多,造型各异;乡间则有九曲黄河灯的设置,今天在密云区东田各庄村、延庆白河堡等地仍有流传,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民间社火十分活跃的延庆、平谷、门头沟等各区有民间花会,或走街,或在灯会上出演跑旱船、耍龙灯、跑竹马、踩高跷、舞狮等社火演出,深受人们的喜欢。门头沟千军台、庄户村的京西幡会颇具地方特色,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过去北京元宵节还有“走百病”“摸门钉”的习俗,参加者多是女性,前者意在祛疾,后者意在祈子。今天摸门钉的习俗已经罕见,但走百病仍在部分地方传承,比如怀柔杨树底下村有敛巧饭习俗,其中走百病是该习俗的构成部分。
元宵是北京元宵节最重要的节日食品,明代刘若愚《酌中志》已记载元宵的做法,清代马思远家做的“滴粉元宵”已成为当时品牌。如今,北京很多老字号的元宵都很受欢迎。
“耍燕九”,又称燕九节,是到白云观纪念长春真人邱处机而形成的节俗活动,也是北京人春节终结的标志。耍燕九兴起于元代,盛行于明清,主要有摸石猴、窝风桥“打金钱眼”、赛马、唱戏等多种习俗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白云观往往在正月十九举办民俗迎春会,摸石猴、窝风桥“打金钱眼”的习俗活动仍然流行。
图片来源:北京怀柔发布
北京春节的文化内涵
北京春节是一系列节日的组合,习俗多样,包括各种饮食活动、空间装饰活动、社会交往活动、信俗活动等。这些活动以辞旧迎新为主题,强调家庭团圆,表达人们在新旧年转换时的期待与祝福。希望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时,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更新、祈吉、迎春、团圆、和谐几个方面。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过春节就是新年对旧年的取代,是时间的更新。北京人强调顺天应时,随时而动,根据时间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当时间进行更新的时候,人事也要进行相应的更新,即“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更新了的环境里,穿着全新的衣服,说着“新年大吉”的吉祥语来迎接并确认着新时间的到来。
祈吉,实际上包含着驱除凶邪和祈求吉祥两个方面。过年时的装饰具有驱凶祈吉的含义。张贴大红的“福”字斗方或各种吉祥画儿、春联、门神以及明显带有吉祥意味的合体字,都具有明显的祈吉内涵。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是充满希望的季节。正月初一既是一年的第一天,也是春季的第一天,因此,春节具有迎春的内涵。春节期间张贴的对联有专门的名称叫作春联,很多春联确实春意饱满。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家,在过年期间几乎成为所有人的情感指向和归属。团圆内涵,不仅指生者之间的团圆,也指生者与逝去的亲人之间的团圆。祭祖仪式上,将最好的食品最先献给他们,用最庄重的礼节跪拜礼向他们致敬,这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感恩之心的重要体现。
和谐是宇宙万物各守其正而又彼此和睦共处的理想状态。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时,力争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的和谐,是人们春节期间的美好诉求。祭祖仪式,拜年仪式,走亲戚看朋友的社会交往,以及各种娱乐活动等,都有助于和谐。
丰富的习俗活动和文化内涵赋予北京春节不断传承发展的精神动力。今天传承发展春节,既要传承发展它的习俗活动,也要传承发展它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张勃.北京人的春节[J].北京观察,2024(0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