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农村农业的繁荣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等院校作为高、精、尖人才与科技的汇聚地,应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助力“三农”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着力培养能灵活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能紧跟国家新发展理念,能扎根基层做贡献、干事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新时代的高校社会实践既要顺应时代发展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又要组织、引领高校学生深入农村开展社会实践,切实做到知行合一。能进一步把理论体系学习与乡村振兴发展学习紧密结合,真正做到学深学透 “融汇贯通”。要顺应时代发展因地制宜的教育,立足“三农”发展统筹校内、校外课堂扩大乡村实践育人效果。通过实践育人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渗透、价值引领,使教育强国与人才强国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新时代加强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高校要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不忘初心与使命,做好乡村振兴中的实践育人工作。首先,高校必须紧跟新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创新开展劳动教育,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通过实践教育以及国家出台的各项措施培养好新时代农村发展这个“领路人”的角色。实践课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要与乡村发展、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仅要将社会实践讲在课堂,更要深入结合到田间地头,进一步通过厚植三农情怀实现乡村振兴发展。使“小实践”发挥“大育人”的作用。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后备军。深入基层把乡村振兴中的鲜活素材通过寓教于乐、深入浅出的方式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实践育人有利于为乡村振兴文化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将先进思想启发、渗透到乡村文明发展过程中来培育科学文化素养,提高农民思想认识。其次,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但缺乏社会历练尤其是农村的基层锻炼。在国内外物质文化多样化发展的今天,将思想与基层社会实践相结合,发扬革命斗争中艰苦奋斗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农村的广阔天地能够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使青年学生一方面通过社会历练在乡村振兴实践学知识、长本领 ,另一方面将“小我”与“大我”发展结合起来,担负起时代重任成为有理想、有担当、善学习的社会主义新青年,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源头活水”。培养学生善于创新、真抓实干的精神,善于思考解决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培养出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加强高校德育建设,着重培养专业强、有知识、有能力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在学思渐悟中勤磨练、长本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步增大,而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在于人才。结合国情国策、实践育人让高校学生深切体会乡村发展的现实情况,引导到基层就业助力乡村经济快速发展,在大学学习中提高专业知识、加强动手能力,为实现乡村振兴输送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青年人才,为乡村发展提供发展新动力。
新时代培育高校实践社会育人路径方法
创新实践内容形式 ,激活乡村振兴思想动力引擎。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根据学生特点联系实际情况不断的推陈出新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首先,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坚定大学生的思想信仰。全面挖掘农村红色育人基因融入课堂教学,涵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深层挖掘农村蕴含的育人文化。在实践育人中,引领学生学习乡村发展历史、革命斗争故事、乡俗文化等方面,使他们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汲取文化养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结合国内外发展形势以及国内乡村振兴的重点、难点,利用数字媒体、新技术手段扩宽社会实践教育途径。利用课堂虚拟仿真技术加深学生对农村变化的认识理解,缩短理论教育课堂到乡村振兴实践育人的距离。首先,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内外连动浸润式社会实践教育。邀请学校专家学者与当地农村业务能手开展专题研讨,在实践课堂教育中穿插实例,做好课程规划设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大学生成长规律设置课程体系,由浅入深的对大学生理想信念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高校学生在乡村实践育人大讲堂中增知识、长才干、勤锻炼。开展常态化乡村社团建设,组织产、学研教学活动,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其次,利用好数字教学,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入到高校社会实践教育中。ChatGPT以及新生人工智能产品能够链接多种、多类的教学资源,根据算法可以迅速生成相关的分类资料以及图像,呈现的海量场景能够为学生展现更加立体展现效果、内容。引导学生置身于乡村振兴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场景中,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满足学生对乡村发展的好奇心与价值需求。连接虚拟与现实的场景应用、打破传统二元社会结构的边界,借助智能技术以及流行网络语言润物无声的进行教育,扩大数字化社会实践育人影响。使理论课堂与实践育人课堂立体化呈现。最后,推动教学数字行动,构建时时学、处处学、全面学的模式。以守正创新的精神赋能教育发展创新模式,突破单一性的学习手段,利用先进算法开展精准社会实践教育,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模式。依托大数据突破以往教学经验以及模式,量化乡村振兴实践情感、行为以及活动数据,提供个性化社会实践教育。改变“满堂灌”的教育模式,培育学生自主学习习惯通过人机交互学习加深高校学生对社会实践教育的内容共情。善于将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引进到教育工作来。
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促进高校社会实践育人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以乡村振兴为目的的师资团队,做好“引进来”“走出去”的工作。第一,高校要统筹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的顶层教育,围绕立德树人做好教学教育队伍建设规划。学校要鼓励高校专业课教师积极参加乡村振兴实践项目,提高专业课程教学素养、定期更新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教育实践大赛、引进先进的教学经验、开展乡村振兴发展研讨会。高校领导要带头到基层开展调研工作,鼓励学校各部人参与到实践育人的教学活动中来,积极整合学校各类优势资源,打造出一批协同联作、具有创新优势的师资队伍。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育人模式,深层次、全方位的支持实践育人教师队伍建设。第二,形成具有“三农”情怀的“大先生”师资队伍。要高度重视学科理论联系实际,深挖乡土文化内在驱动力,打造“思政专业队伍+专业课教师+地方农业能手”的教师队伍。整合师资队伍资源,增加专业课教师占比,引进当地企业家以及相关领域人才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形成辐射范围广、时效性强的“大先生”队伍。第三,师资队伍要完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大先生”队伍,在实践育人中穿插乡村文化、红色文化。在如何留得住青年学生投身乡村振兴发展下足功夫,提前做好高校学生引进去、能适应、能留住的工作,积极发挥人才队伍教育引领的优势。完善好学生培训、组织社会实践的育人链条,选取实践学生优秀代表在热爱“三农”的同学中树先进榜样。鼓励在校大学生以自己的所见所学反哺乡村经济发展。
把握内涵规律,打造社会实践品牌。培育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实践育人一体化建设,形成既有学校品牌特色又能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的教学体系。首先,通过品牌建设扩大实践育人范围。将校园育人品牌建设与学生校园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内容全面、趣味性强的教育模式。坚持立足乡村发展,构建连续性、持续性强的实践育人模式。活学活用打通大学社会实践课边界壁垒,引入乡村多彩文化解决上课“抬头难”问题,立足不同阶段的问题,层层递进形成螺旋上升的育人模式。其次,充分挖掘校园地域优势以及人才、技术资源优势探索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模式。重点关注乡村特色文化背后蕴藏的价值追求、生活信念。将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引入到日常学生活动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浸润作用。比如将“村BA”引入到实践教学中,深入探索学习具有全民健身、积极生活态度的“液态思想”形成品味、学习、创造的学习态势。
乡村振兴是我国能否实现社会主义强国的关键一环,高校承担着为经济繁荣发展推送人才的重任。青年兴,则国家兴,新时代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应该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形成协同发展、多方发力的发展愿景。高校大学生开展实践育人学习,不应仅仅是寒假、暑假的两次社会实践活动,它应该贯穿于高校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引导高校学生通过乡村社会调研、基层志援服务、学习宣讲、基层兼职等方式开阔眼界将所思所学所悟转化为实际行动。将爱国情、报国志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去,成为有理想抱负的新青年,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作者:郭静佳,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王烁涵,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本文系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大先生”内涵与培养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