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武少玲
乡村振兴战略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高等教育推动乡村振兴提出了迫切要求。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地方、融入“三农”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具有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特征,应主动承担乡村振兴这一伟大历史使命,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推进产教融合、城校共生,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服务地方产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湖北全域协同的差距在县域、潜力在县域、关键在县域。十堰经济发展要上一个大台阶,潜力也在县域经济。由于十堰属于国家限制开放功能区,又属于偏远山区,县域人才及劳动力外流比较严重,招商引资、引育人才难度也较大,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更加需要十堰的高校站出来,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出更大支撑作用。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因车而生、因车而建,与十堰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我校参与乡村振兴具有地缘、学缘和人缘优势,已经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了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近年来,学校提出服务十堰、服务东风计划和行动,就是要坚持在服务地方和产业中找到发展路径,从强化思想力、提升匹配度、激发活力源、打造共同体等方面优化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汇聚优质资源,优化整合高等教育体系内部各类别资源,建立目标导向、问题引领的资源互补机制,开辟“双线联动”服务模式,协同促进乡村振兴。
加强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激发服务地方驱动力。加强平台团队建设,调研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运行建设情况。2023年学校获批专利转化基地、汽车产业知识产权研究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等9个省级科研科普平台,十堰市重点实验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中心等37个市级平台智库,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与郧西县人民政府共建“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院”;与东风专用设备有限公司共建专家工作站。建成绿色低碳发展研究院等校级智库。组织申报省人文社科基地、省科技创新群体、“楚天英才计划”科技创新团队、十堰市双创战略团队等;推荐湖北省科协晨光计划、十堰市科技领军人才10人次。兰笛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李峰光、赵齐、童锐入选十堰市科技领军人才,“电动商用车智能底盘创新战略团队”入选十堰市双创战略团队。
加快成果转化和市场推介,构建生态培育孵化链条。2023年学校制定《高层次科技成果培育方案》,与高校院所、龙头企业联合培育高级别科技成果13项。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奖6项,省级科技奖26项,协会奖1项。获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教育厅人文社科成果奖1项。举办汽车材料与信息化领域企业技术需求对接会、郧西县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座谈会、湖北省“百县万企”知识产权运用转化沙龙、十堰市“企校双进”等活动,促进成果对接。通过汉江科联网、知慧桥、科惠网等平台,推介科技成果191项,开放许可专利17项。十堰市农科院到访我校并对我校机械创新作品进行指导,推动了双方在农业机械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学校相关专家应邀赴郧西涧池镇现场考察“智慧农机”项目,开展乡村人才振兴培训需求情况及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情况调研,主持制定“体育+促进郧西县观音镇天河口村乡村振兴五年规划”等,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汇聚科技资源与社会服务,提升乡村振兴贡献度。学校进一步优化社会服务工作机制。以人事制度改革和社会服务机制建设为突破点,引导和鼓励学校教师主动融入地方、服务企业,与地方企业开展合作,以项目为依托,以成果产出为导向,提升学校人才智力资源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2023年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与武汉井关、中电金信、龙芯中科、万润新能源、华兴空天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院士专家企业行、企校双进等活动,选派科技副总、科技副职、博士服务团服务基层,组织专家赴襄阳、随州、郧西、房县、竹山等地开展产学研对接。横向项目立项260余项,多篇咨询报告获省市主要领导批示及部门采纳。服务企业科技创新券兑付金额居汉外高校第一。科研到账经费达7300多万元,创历史新高。此外,学校与郧西县、中国人寿政校企三方合作,邀请学校师资以及农业院所专家,结合郧西“六大产业链”等重点领域,为县域乡村振兴培训乡村产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学校继续教育学院的“湖北省郧西县乡村振兴人才培训”案例荣获2023年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优秀案例。
构建科教与产教融合新样板,点亮乡村振兴新场景。学校不断做强汽车特色,持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地方高校不仅要做科研平台,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目的,集成产学研多方资源、服务产业,企业创新发展,还要做好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资政服务。近年来,校地共建促发展,共谱合作新篇章,已经在干部挂职、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等很多方面都保持了密切交流与合作,派出了多位教授都曾经或正在政府部门挂职科技副县长。要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与乡村振兴、县域经济、访企拓岗、招生宣传,大学生留堰返堰、继续教育、就业创业等工作结合起来,致力于打造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劲动力。与此同时,地方的一些科技专项、地方文化研究专项、社会经济调研专项也越来越考虑到学校资源,让学校科研团队、智库智囊能够更好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硕士研究生,副教授。
2022年度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22D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