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讲述人:杨国栋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百强乡土人才 北京互联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每当乡亲们打电话来要我帮忙打药、施肥、除草,我总是感到很欣慰,觉得自己能帮乡亲们干点实事了。回乡12年的时间里,我欣赏到了大山深处的田园美景,也深知农业服务工作的艰难。我从农村里走出去,又回到农村,成为一名决心为乡村振兴而努力的新农人。
毅然返乡,接过种桃接力棒
我的祖辈、父辈都是农民,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却挣不到多少钱。因此,考上好大学,走出农村,这是我们很多本地人的朴素愿望。
2005年,我考上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后,我在大城市找到了一份稳定又体面的工作,成为了街坊邻居口中那位“别人家的孩子”。
2012年,一次与父亲的深谈,让我的职业之路发生了彻底转变。我的父亲杨永起是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深知如今农业发展的不易。他对我说:“咱平谷大桃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但你看看,现在种桃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再过几年,谁来种桃?桃产业发展该靠谁?”这样的担忧深深触动了我,我毅然选择辞职,回乡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开始专心和桃“打交道”。
逆流而上,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
经过几年的历练积累,我在2015年注册成立了北京互联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
农业服务的工作难度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刚开始的几年,我遇到了很多阻力。一些村干部认为农业家庭联产承包制搞了这么多年,农户自己种自家的地,不用管得太多。还有一些农户对服务工作的质量、服务收费也持怀疑态度。
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信念,下决心闯出一条被大家认可的社会化服务之路。
2017年起,我从推广农机作业服务入手,用订单引导组织农民进行标准化种植,用效益吸引农民尝试社会化服务。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渐渐琢磨出了平谷桃产业面临的几大问题:一是土地碎片化,农机派不上用场;二是人口老龄化,从业桃农平均65岁左右,体力差、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三是产业低效化。只有逐一突破这些难题,农业产业才能持续发展。
科技引领,桃产业焕发新生
我开始深入学习,专注提高农业服务水平。与国外种植情况的对比,让我发现本地农业的问题:农业机械化率较低,管理能力较差。我开始尝试用机械植保改善这一情况。
我开始流转和托管土地,将零星的桃园连成片,并引进了高效果林弥雾机,用以喷药防治病虫害。这一举措不但让效率提高了20倍,还省下了20%的药剂,十里八乡人人称奇,得到了村民和农户的认可。
通过服务工作实践,我自己也深刻认识到,农业服务必须以科技推广为突破口,坚持建组织、探模式、定规范、定标准,着力科普宣传与科技推广示范,实打实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学、带着农民干。
目前,公司年优质农资配送服务达到11000吨、菜单式托管服务共计13万亩次,为农降本增效达30%,而我自己也于2022年获得了“全国创新创业带头人”称号,这也让我有了新的目标。接下来,我将组织农户联户合作经营、建立家庭农场,带动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为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服务。
编辑:谢芸 徐尚(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