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在实践探索中展现出蓬勃生机,一种基于农业经营主体间深度协作的新型农业组织和经营模式应运而生。这些模式如同春天的花朵般竞相绽放,为我国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尤其以“订单农业”最典型和具有代表性,“订单农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小农户实现农产品商品化和产业化的有效途径。
新型订单农业为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机
在新型订单农业模式下,以“农民+新农业经营主体+公司”为代表,中介团体代表农民与企业互动谈判,努力推进利益的公平性和重要性,成功弥补农民技术落后、规模小、风险高、回报低的弱点。新型订单农业主要特点是主体更加多元,形式多样,内容稳步扩大,风险更加集中。首先是运用更加完整、稳固的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农业新型订单农业模式,其运行方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现代、科学,更适应农村市场化需求;其次,新型订单农业运作模式各方面更加丰富,有效保护了农民利益,促进了农业的组织化和规模化发展;使更多的主体如家庭农场、合作社参与到新型订单农业中。与传统订单农业相比,新订单农业的经营模式不断进步,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参与者更加多元化,已经成为当代农业进步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扩展订单农业功能,注入现代生产要素
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为了促进农业发展,要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的行动,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统筹布局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落实一批利于企业经营的政策法规,完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
拓展新型订单农业服务功能。近几年来,我国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地方龙头企业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营销、品牌、金融保险等全方位、多领域的生产经营性服务。要向农民提供机械加工、技术指导、运输保鲜等生产性服务,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积极推广代耕代种、代管代收以及全程托管等社会化农业服务,同时激励构建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节约、高效、优质和市场化。
探索企业与农户多种联结模式。要激励龙头企业以“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集体经济组织+ 农户”等多种形式,与小农户形成利益联结体,并将期货期权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保证金制度等有关机制,尽可能地降低乃至消除市场波动,降低农户风险,保障农户利益。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民增收空间
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目前,农村农业资源的组合利用方式呈现出新的变化,这些新发展不仅改变了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村的生活方式,而且也成为促进农业结构现代化和转型的新力量,是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引导农户在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和改良的同时,发挥当地的优势,培养新的经济模式。发挥传统产业中的有利因素,创新、培育和发展新产业,优化整合人才、技术和土地资源,以“订单”为纽带,创建具有地域特点的品牌。
鼓励引导各种产业融合形态。近几年,“互联网+”“生态+”“旅游+”已经逐步融入农业农村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环节,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性。该文件提出了以产业振兴为基础,通过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绿色发展,加速构建一个综合性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具体来说,这一体系将实现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统筹规划,同时推动林业、畜牧业、渔业的协同发展。最终目标是打造一个集农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多元化乡村产业,为农村地区带来全面繁荣。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优化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龙头企业创新活力的激发,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龙头企业应积极担当创新主体责任,推动优质、特色农产品稳定供应,点燃乡村产业内生活力,为农民开辟持续稳定的增收之路。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科技、人文等要素融入农业,推动分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在农业领域推广应用,积极探索新的产业模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打造多元化融合载体,推动新产业新业态集群发展。小而分散的农产品,很难高效地达成购买订单。因此,鼓励当地政府、行业协会等对当地优秀的农产品进行大力推广,创造出一批拥有地域特点的农业品牌,最终实现生产标准、产品采购产业链的标准化、规模化。以股份化、合作化为出发点,建立一个利益共同体,使农户共享其增值效益。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构建多元化经营主体的格局
坚持小农户在生产环节的主体地位。坚持农户家庭经营,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地方政府携手职业院校,共同打造面向本地农民的专属培训班。在农闲时节,我们将组织集中培训课程,帮助农民提升种植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通过专业指导和实践操作,让农民们成为种植能手和经营高手,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将普通农户纳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体系中,加大对技术、资本等方面的投资,提升农业的集约化程度。
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进行农业技术类、农场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让农户在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的同时提高经营管理能力。还要进行实践技术培训,即送科技到农场,设置现场演示、实地考察等活动。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树立品牌意识、市场经营意识、规模经营意识,为新型订单农业的稳步发展奠定基础。
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立体式发展。近年来,农业产业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产业经营单位的机械化程度比农业产业经营户的机械化程度要显著得多。将农产品的品牌凸显出来,创造出一批具有独特特质和地方特色的品牌农特产品。
加快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在订单农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关键,要引导其通过溢价收购、订单带动、股份合作等方式来带动更多的农民主动参加到订单农业。将推动农业产业进步和维护农民权益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首要任务,致力于激发农民的收入增长和财富积累。通过引导龙头企业将利润回馈于农业生产一线,促进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共享,共同构建一个互利共赢的农业生态系统。
明确政府的职责,找准政府角色定位
强化信息服务。政府部门持续地将对农户来说有价值、实用的信息传递、发布给农户和企业,并对其决策和合同展开有效的引导和指导。首先,应在合作过程前后联系企业告知其合作的乡村名称、位置,合作协议下订单的产品类型、享受价格、参与订单的方式,同时也需告知村民合作的相关信息,针对订单内容,合理科学组织生产活动,有序调整村庄经营布局形态。其次,政府部门要针对乡村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技术问题,提供专有途径予以支持,为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提前制定应对预案。
完善法律政策体系。发展订单农业具有多种功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是促进乡村振兴、村镇建设的有力抓手。因此,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对订单农业的政策扶持。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约束双方行为,保障各方利益,为新的订单农业提供一个统一的政策架构,同时还要设立与之对应的中介和法律服务机构,并对其进行规范。
指导监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政府应当利用政策引导、组织规划、协调沟通等方法,把分散的农户、合作社、专业协会、企业等组织整合成一条健全的农业产业链,让市场来驱动农业产业链的运行,让产业链系统的内部组织成员来确定产品和产量,从而全面提升组织的效率和决策效果。新型订单农业通过对产业链的优化,将农产品直销配送、电子商务交易、连锁经营等流通方式从单纯的外延式规模扩张,向追求质量、安全、环保、效益全面协调发展的方向发展。
加强政府监管职能。政府在订单农业的整个过程中,应当切实履行好市场监管职能。一方面,要保证合同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政府部门可以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合同进行科学论证,并在合同中,应明确规定标的物的性质、质量标准、数量要求、价格及计算方式。同时,还需明确约定履行期限、地点、方式,以及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机制。有效地规范合同双方的行为,保护好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对市场上的物价展开适时监控,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武少玲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副教授
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证检验研究(22D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