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北京大学近现代教学楼历史建筑群主要包括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第一教学楼和20世纪80年代学校代表性建筑遥感楼。
20世纪50年代,北京大学从沙滩红楼迁到燕园,校园扩建,此时兴建的第一教学楼和文史楼、老地学楼、哲学楼、老化学楼和老生物楼等围绕着图书馆的中轴线对称布置,都采用了大屋顶,继承“古典复兴”风格的教学区,延续了燕京大学以来的一致风格。
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新建了一批现代化教学楼,其中遥感楼是当时全北大设施最好的教学楼之一,配备了很多当时非常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是燕园20世纪80年代末的代表性建筑。
平面位置示意图
01
北京大学第一教学楼
1952年,北京大学从沙滩红楼迁到燕园,老北大演变成新北大,校园扩建也随之展开,第一教学楼即建于此时期(20世纪50年代),与南侧的哲学楼构成中心对称的平面布局方式。目前仍作为教学楼使用。
博风板
建筑地上3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青砖墙体,仿古歇山顶大屋顶建筑。主入口向南,位于南立面中部,前出三开间雨搭,混凝土柱漆红,雨搭为二层露台,混凝土仿古栏杆栏板。水刷石台基,清水青砖墙体,柱间开大窗,一层顶部饰一圈水刷石腰线,三层窗下海棠芯水刷石饰面,檐部混凝土梁枋,柱间饰三朵一斗三升斗栱,并绘描金彩绘,檐部椽飞绘描金彩绘,布瓦筒瓦屋面,布瓦正脊,两端饰鸱吻,垂脊坐七小兽。
入口装饰
角梁等木构件
走廊
第一教学楼是20世纪50年代北京大学迁到燕园后的第一批校园扩建建筑。建筑采用了大屋顶、灰色清水砖和简单的檐部装饰风格,延续了燕京大学建筑古典复兴主义的风格,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有一定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02
北京大学遥感楼
北京大学遥感楼建成于1984年,是我国第一栋以遥感冠名的科研楼,也是燕园20世纪80年代初的代表性建筑之一。遥感楼自建成至今均为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前身是北京大学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所)的办公科研场所。
入口
遥感楼位于博雅塔的南侧,靠近北部的东侧门,建筑坐北朝南,地上4层,局部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现代建筑,南立面西侧及中部各有一个主入口,入口处有混凝土挑板雨搭,表面饰淡绿色水刷石。建筑西侧为5层,东侧为4层,立面分隔成两个方形体块,混凝土柱竖向分隔体块,富有韵律,柱间开窗。灰白色水刷石饰面,窗下饰淡绿色水刷石,外墙布满藤蔓植物。
连续窗
立面框架
北京大学遥感楼有着苏联式现代建筑的风格特征,体现了时代风潮。遥感楼见证了数十年间学者们的探索与奋斗,对于北大人而言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有一定的历史价值。遥感楼建筑是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有一定的艺术和科学价值。
内容来源:《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图则》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图则》,仅供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