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讲述人:朱启沿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百强乡土人才 蘑菇部落创始人 北京柿都乡农研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
“这位是蘑菇大王!”
“蘑菇大王”是村民对我的称呼,自从有了这么个绰号,乡亲们慢慢地都“忘记”了我的本名。
北漂归乡,开启二十五载创业路
我叫朱启沿,1999年是我在北京工作的第12个年头。然而,长期的地下室生活让我的健康亮起红灯,胃病不断折磨着我,迫使我选择辞职返回家乡休养。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我逐渐恢复了健康。为了能在故土上安稳生活,我决心探索新的谋生之道。
通过走访调查,我注意到村中有几户农民都从事蘑菇种植,靠卖平菇为生。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这一行业的收益状况,我多次与他们交流,但得到的反馈却不尽相同,有的表示收益可观,有的则反映盈利困难。为了摸清市场销售和价格的真实情况,我连续7天每天早上4点就起床去周边农贸市场观察蘑菇的销售及价格情况。经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种植蘑菇相较于其他蔬菜而言,确实具有更高的利润空间,在与家人充分讨论后,我们毅然决定投身蘑菇种植事业。
确定了种植蘑菇的目标后,我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种植技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购买了大量关于食用菌种植的专业书籍,并主动前往科研院所向专家老师们请教。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逐渐掌握了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就这样,我满怀信心地踏上了食用菌栽培的创业之路,并且一坚持就是25年。
初尝挫折,两三载尝试终迎曙光
这25年的食用菌栽培创业路并不如想象中好走。第一年里,我建起了大棚,并买了一些设备和基础设施,一年下来核算后发现不赔不赚。
第二年里,我继续加大投入,但没想到买到了有问题的菌种,加之技术并不成熟,种出来的蘑菇奇形怪状且没有商品价值。结果可想而知,我不但没赚到钱,甚至还把本赔进去了。这时邻居开始挖苦我,家人也开始反对我,我自己也在反思失败的原因。
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从菌种培育这一源头环节入手,亲自负责从管母种到原种,再到栽培种的全过程,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关怀。通过精心挑选蘑菇品种,以及不断学习和提升栽培技术,我的食用菌栽培事业终于迎来了曙光。在成功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扩大了种植范围,先后增加了香菇、金针菇、猴头菇、木耳等多个品种,实现了种植多元化。
不断拓新,实现生态致富双丰收
一回生,二回熟。尽管我已经掌握了一些食用菌栽培的技巧,但我深知学无止境,我下定决心继续努力,去完善栽培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
在生产实践中,经历了反复实验与屡次失败后,我独创出层架式高密度栽培方法及配套技术,充分利用有效空间,提高了单位面积产值,不仅实现了节水、节电、节地,还利用废弃菌渣养蚯蚓喂鸡,实现了循环农业发展。
目前,此方法得到了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专家现场评判,并获得高度认可,还组织了全市食用菌技术人员和种植大户前来观摩学习。
2023年,我利用果树修剪下来的树枝进行加工,尝试种植木耳。首批一千袋木耳已成功产出,并且转化率极高。这一创新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农作物废弃物问题,还为农民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增收之路,同时也为垃圾处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为推动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实现与村民的共同富裕,我对本村及周边的村民进行了义务指导,分享了种植经验和技术,每年义务接待全国各地多达上千人次的观摩学习。
近年来,通过不断地探索求新,从当年的不识“菌”到现在的栽培专家,菌类种植成了我一生的追求事业。今后,我还会将蘑菇产业做成休闲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更多的乡亲们致富,实现共同富裕。
策划:武玥彤 徐尚(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