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崔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这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数字技术正引发各领域的深度变革,重塑着城乡精神文明发展新形态。抓住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新机遇,有助于在推动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上走出新路径。
立足城乡文明互鉴,做好数字发展规划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相比于城市,乡村的数字基础设施依然是短板,5G网络信号覆盖站点距离村庄远,农村偏远地区的信号稳定性和传输速度仍需改善。受经济环境与文化程度制约,农村居民面临着数字素养“掉队”风险,农村数字人才不足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绊脚石”,影响农村在数字文明建设上发挥应有的独特作用。虽然政府推动城市数字文化资源向乡村流动,但受制于机制、平台的不完善,实践中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效果上发挥不够充分。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决定了在新质生产力为基础的高质量发展中,要统筹做好城乡数字发展规划,强调城市和乡村彼此不可替代的文明价值,搭建共进平台,完善互鉴机制,推动城市的经济技术优势与乡村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相结合。一要加强城乡数字基础设施与平台建设。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力度,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参与投资,稳步推进新一代通信网络硬件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数字接入质量,确保农村与城镇在数字通信标准上的有效衔接,打造农村信息高速公路,推动我国城乡数字化的均衡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平台数字化,整合各级各类公共文化云和智慧图书馆、VR全景博览馆资源,建立区域性开放式全民知识、文娱节目数字资源,以数字化手段推进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营建多媒体数字化党建网络展厅,筑牢农村意识形态领域阵地。二要创新城乡数字文化服务机制。一方面政府应基于“互联网+”模式把握城乡居民共性需求,通过政府购买、公益众筹、爱心捐赠、PPP模式等方式,向群众提供“对味”、多元的数字文化科技节目,另一方面要借助数字力量推动“文艺下乡”,文艺活动线上线下同步直播,向农村居民提供“订单式”普惠服务,满足农村居民的个性需求。三要提升县域居民尤其是农民的数字素养。通过县乡区域融媒体等宣传平台,全面加强数字乡村宣传力度,拓宽数字学习渠道,构建数字学习体系,关注对县城“两栖”型农村居民的数字教育,推进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要引导农民群众增强主体意识,鼓励他们成为数字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培育和评选县域“网红达人”,网络直播“村晚”“村赛”等新生文化活动,促进城乡文化互动交流互鉴,打造城乡数字文化生活共同体。
构建数字文旅格局,赓续乡村历史文化
当前,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突出,部分村庄废弃房屋增多、环境风貌不能保持,有些村庄不能理解古建筑的价值,甚至拆除了“破旧”的传统建筑。包括古村落遗址在内的传统建筑是历史有形的记录,在大拆大建中,附生在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也因此而流失。传统农村社会以土地耕作为基础,以家族关系为纽带,以传家为价值核心,形成了士人与农夫相通、文化同生产相融的耕读文明,为维系生产生活又衍生出了逛庙会、赶大集等社交风俗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业化降低了土地对于农民的谋生价值,青壮年长年在外务工减少了农村社会的乡土本色,农村传统历史文化出现断层危机。
如今,互联网已成为现代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用数字化来保护县域范围内的耕读文明古建筑和文化、助力乡村文旅发展,能让乡韵“活”起来,在县域居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心中根植乡土情怀、保留乡村风尚、追溯文化根脉。一要对城乡传统建筑进行数字化保护。在全景视野区域内为文化遗迹、古村落、古街区等作景观整体评估,用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采集城乡文化景观外部、内部信息,配合对音频、视频等文化基因进行梳理,重构传统村落中的生产生活场景,绘制数字知识图谱,在数字资源平台通过搭建虚拟场景、生成参与角色等,实现VR、AR沉浸式历史体验。二要打造乡村记忆数字工程。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线上档案平台体系,为线上村史馆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持,梳理县镇村地域文化特色,以多种展现方式存储国史、方志、族谱等内容,吸引退休干部、高校师生等群体开展红色历史、乡村名人、民谣故事、家风家训等研究,引导城乡居民传承“红色精神”,赓续“勤耕重读”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要以数字文旅创新传统风俗文化。精准结合区域性市场需求,结合乡村记忆数字工程等内容,在线多角度汇聚展示民俗表演、地方戏剧、节日欢庆等特色,用数智助力农民丰收节、庙会集市等活动,云端整合乡村文旅资源,应用推广乡村文旅线路、攻略推荐、农家院预定等服务,可有效降低时空成本,增强城市居民乡村游意愿。
培育数字创意产业,激活乡村经济动能
数字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兼具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新兴产业,具有较高的知识型、附加值、融合性等产业优势,能增加乡村的资源禀赋。我国城乡数字创意产业起步晚,发展涉及农业、文化、科技等多个行政部门,县域内数字创意产业规模较小,企业利用电商和自媒体平台的技术能力匮乏,缺少专业性中介对产品进行包装,品牌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不足。
基于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有必要以乡村文化资源为抓手,通过挖掘提炼县域文化特点,将文化资源价值转化为核心竞争力,赋予农产品文化内涵,用技术来增加传统文创产品知名度,用网络提升商业辐射能力,实现城乡实体经济与数字创意产业融合互动式发展。一要对县域内数字创意产业进行激励性保护。协调政府各部门资源调配,加大宣传支持、法律保护、模式推广,为城乡数字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消除政策迟滞,在人才、科技、金融财税等方面予以政策保障,在知识产权方面提供法律保护。二要通过差异性发展凸显数字创意产业品牌。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原则,充分发挥县域间的比较优势,避免网络销售产品创意近似、竞争内耗,应用区块链技术推动县域内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化、乡村的高度融合,挖掘地方文化价值,赋予产品、服务更多文化营销点。三要推动数字文创团队、基地建设。吸引城市人才下乡入乡,促进外出人才返乡回乡,打造县域数字文创研究开发团队,围绕“新农人”等社会喜闻乐见的主题,进行创新设计、内涵提升、包装营销、网络销售,打造线上线下产品IP,围绕乡村传统文化要素聚集的特点,打造部分县域数字文创产业样板高地。
提升数字治理效能,实现文明成果共享
目前“治理主体缺失”成为农村数字治理面临的困境之一,政府同外出务工农民进行政务沟通时存在联系不畅。村务工作方面,部分村干部受教育水平限制,不能熟练使用智能终端和平台,依然采用旧办法采集数据,有的村干部不愿意通过数字手段公开村务。县域内城乡居民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有效使用数字化工具。农村“熟人社会”逐渐消解,原有的道德约束下降,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城市“陌生人社会”愈发明显,传统社会的人情变得稀薄,人与人彼此冷漠。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提升数字治理效能必须围绕“三治结合”,推进城乡数字供给与基层社会治理双向提升,丰富社会数字治理的举措,推动城乡社会治理同步进展,实现文明成果共享。一要打破部门数字信息壁垒。汇集县域内生态环境、城管农管、交通等多部门数据,丰富城乡社会治理数据采集,织密片区网格,加强数字治理分析和巡查,在城乡治理中的各类数据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对网格内的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工作集成治理,及早发现和化解矛盾,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二要统筹城乡数字社会治理。统筹推进城乡“文明村庄(社区)”建设并进行评比,尝试以县域为单位整体推广“新时代文明实践数字积分制”,筹措各类资金进行奖补兑换,城乡居民可凭村(社区)务小程序中的积分码双向兑换产品或消费服务,积分部分同参与村(社区)务活动挂钩,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全域文明”工作导向,持续扎实推进“减县补乡”,充实基层数字治理力量,加强村干部群体的数字培训和考核力度。三要丰富城乡数字社会服务供给。围绕城乡居民生产生活中的共性需求,发挥政府财政倾斜及监管作用,完善和规范县域内婚庆服务、智慧养老、公益殡葬等社会事业数字服务效能,从供给的源头渠道破除高额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陋习,推动城乡移风易俗,互鉴互享城乡文明新风。
作者系许昌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