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为促进乡村振兴,应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同时,注重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让高校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并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工作。通过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
教科研资源丰富,有力支撑人才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而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可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通过创新专业及学科设置开展专业教育,培养高质量涉农人才,加强乡村振兴创新人才培养,为乡村产业发展与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除教育资源外,高校还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凝聚产、学、研、政、农等育人力量,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及地区经济特色,与农村共建创新创业实训及就业基地,推动高校、乡村联合育人,响应乡村人才振兴需求。
促进人才提质,夯实发展基础。通过培养专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如乡村志愿服务、大学生返乡创业、技术人才到乡村挂职、开展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等活动,打造高素质农村工作队伍,包括生产经营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解决实施乡村振兴人才不足的问题。
深化产学协作,助力产业升级。通过加强企业、高校、乡村、政府等之间的合作,建立合作培养机制,深化产教融合,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加强现代化技术在乡村产业中的应用,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加快农村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推动城乡合作,促进协调发展。以高校为媒介,通过资源多向互动,加强区域、城乡、校地之间的人员、知识、技术、资金、文化等资源的交流,助力农民发展、农村进步、农业升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缩小区域与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有助于实现全体人民富裕。
加强国际合作,贡献中国智慧。高校充分发挥国际交流合作职能,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提高国际合作能力,强化涉农领域的国际交流,探索国际农业技术交流及管理体制建设,提升前沿科技水平,为我国乡村工作引进人才与智慧,推广我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为国际反贫工作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优化专业布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结合校本特色,立足地方经济、文化资源,培养能够满足地方农业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打造特色专业、强化应用型专业建设,全方位为乡村振兴各领域培养本土专业人才,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
加强思政教育,培养师生家国情怀。将思政育人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构建“大思政”格局,培养师生的国家情怀与乡土情怀。通过耕读教育、劳动实践、下乡支教、电商培训等活动,加深师生对农村现状与农民需求的了解,强化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教育引导,鼓励师生运用自身专业与优势,定期服务乡村,提高师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同感与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感。
制定服务计划,建立长效服务机制。通过党建引领,动员师生党员构建乡村振新服务队伍,定期到农村开展主题党课、党员教育等党建活动,正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正确认识农村发展规律;加强校地资源流动,坚持长期、系统开展对口帮扶等活动,将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常态化,切实有效支持乡村振兴工作。
强化研究职能,构建乡村振兴共同体。发挥高校科学研究职能,开展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提升乡村振兴服务能力;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助力乡村产业升级,强化高质量发展;开展乡村振兴相关战略研究,总结有效经验,以高校智库力量服务政府决策,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政府工作任务,高校应勇担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持续担当作为,为助力乡村振兴、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自身力量。(作者: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何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