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讲述人:许大全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百强乡土人才 盘州市大众创业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盘州市大众创业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负责人
“大学生,又来看茶宝宝啦!”每当我踏入茶园,总能听到热情的农户如此打招呼。
我叫许大全,九年前大学毕业后,在茶业公司工作了两年。但我始终觉得,要真正解决农业中的问题,必须深入农村,长期扎根其中,才能真正实现“跃农门”的愿景。于是,我辞职回到盘州市鸡场坪镇松河村,成为了当地茶园建设的发起人之一。
推动产业转型,“煤乡”飘“茶香”
盘州市鸡场坪镇松河村的支柱产业为煤炭产业。随着产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煤炭开发对劳动者知识水平、年龄等条件的要求变得越来越严格,加之当地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有必要再发展出一个体力要求低且周期长的产业。
在综合了解当地情况并对经济作物进行了适应性和效益分析后,我认为发展茶产业是不错的选择。
茶园建设的选址位于当地村集体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休耕的田地。但在筹备工作之初,由于茶叶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是新生事物,很多人对茶园建设保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甚至有反对的声音出现,这给茶园建设增加了不少难度。
为推进茶园建设,我和团队成员们不断与村集体、村民协商,采取了召开“火笼会”“代表会”“村级权威长者动员会”等会议来循序渐进地推进,动员村民们加入茶园的建设中。
经过了长达六个月的准备工作,我们终于和村集体在建设茶园的事宜上达成了一致。
引智引技谋发展,茶乡走上“致富”路
建设地的问题解决了,茶叶也成功种植下去了。茶叶的种植地在海拔2250-2380米的地方,且处在乌蒙准静止锋附近,这样的生长环境温度较低,虽然有利于茶叶内含物的积累,但茶叶生长得极为缓慢。
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我反复查阅资料、咨询茶叶专家和当地有经验的农户,最后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增加土壤的肥力进而提高温度,让茶叶在当地经过两到三年的抗寒锻炼,习惯低温环境。
这个解决思路和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方式不谋而合,即通过使用大量农家肥增加土壤肥力,间接增加地温。
有了思路后,经过筛选,我们最终确定在茶园建设前几年重施经过充分发酵腐熟且肥力和保温性较好的羊粪,并在后期生长阶段重施牛粪或者农家肥。经过实践,茶叶的生长速度慢慢恢复正常。不仅如此,经过了抗寒锻炼后的茶叶如同锤炼后的铁一样更有韧性。
农业生产看似受气候、管理、市场等多重因素影响,实则规律性极强。我深知,每一步都需脚踏实地,不能急于求成。作为茶园建设的发起者之一,我不仅要把技术传授出去,还要不断引进新技术,将其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不懈努力,我和团队运用“合作社+公司+村集体”的经营模式,截至目前已经建设了1200亩茶园,2022年在当地丰收节荣获了“最美茶园荣誉”称号。
同时,我成立了贵州乌蒙峰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茶叶加工与销售工作,建成了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房及三条生产线,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打造出了“乌蒙峰”这一茶叶品牌,并申请成立了中共鸡场坪镇贵州乌蒙峰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委员会,用党建引领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
从当初荒草丛生的休耕地到现在绿油油的茶园,从被村民怀疑反对到得到大家的支持,茶园带动了当地务工80人,支付了劳务费100万元,村集体年分红约20万元。
从昔日的荒草地到如今的翠绿茶园,从村民的质疑反对到如今的全力支持,这片茶园不仅带动了当地80人就业,支付了100万元的劳务费,还为村集体带来了约20万元的年分红。我也从青涩的青年走到了沉稳的中年,时间见证了我的辛勤付出和丰硕成果。
茶园的建设让父老乡亲的欢笑变多了。未来,我和团队将把村集体现有闲置资源和茶园相结合,打造“茶旅乡村旅游”,为带动更多的农户就业和增加村集体积累资金贡献一份力量。
策划:李欣哲 徐尚(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