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目标定位,农村青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农业强国建设的生力军,同时亦是进行文化传承、弘扬、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实践主体。文化是人类劳动生产实践进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存在样态、思维范式、观念形态、社会习惯与生活方式,是对于特定思想观点、价值理念、道德信条、精神气象与行为习惯的集中映射与理性表达,是人类“文明化”抑或“社会化”的典型表征,同时亦是人们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重要滋养元素与持久深沉力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广大农村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呈现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面貌,有效提升劳动素养与劳动能力,以扎扎实实的劳动奋斗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与此同时,着力提升广大农村青年劳动素养与劳动实践能力,离不开劳动文化教育的科学有效推进,离不开劳动文化所固有的潜隐性、鲜活性、灵动性、浸润性与涵育性特质的融入,离不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效的充分有效彰显。由此看来,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劳动文化教育效能的充分有效发挥,能够有效助力顺应社会发展步伐、符合乡村建设实际、契合农村青年成长发展需求的科学思想价值体系的生成与正确行为规范的养成,能够为农村青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有力的精神滋养与实践动能。
置身我国新时代文化体系之中来看,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积极性、进步性与实践性特质的劳动文化以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为指导,集中涵括了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过程中对于劳动意义、劳动地位、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价值、劳动功能等核心问题的文化解读,充分彰显着勤劳特质、敬业态度、创造意识、奉献情怀、奋斗追求、协作精神、义务践履与使命担当,具有传承基因、滋育心灵、形塑精神、涵养品行、化育气质、引领风尚、提升素养、催生动力、促进发展的重要功用,蕴含着厚重的教育资源、特有的教育价值、鲜明的教育指向与显著的教育功能。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新境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基于当前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平台建设不足、方法创新不足以及机制构建不足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使得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强化。基于此,如何进一步提升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效能便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问题研究论域。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效能,需要强化资源供给、着力平台建设、推进方法创新、注重机制优化,以文润心,以文促学,以文力行,着力打造符合时代特质、依循社会发展主线、契合农村青年成长发展规律的劳动文化教育范式,不断提升劳动文化教育引领效能、辐射效能、传播效能与保障效能,充分发掘新时代劳动文化所固有的浸润、感化、陶养、凝聚、涵育、启发、转化、引导与塑造功用,集中凸显先进思想引领、优秀精神感召和主流价值认同特质,聚力提升成风化人、启智润心的教育效果,实现劳动文化建设过程与农村青年生命成长发展过程的有机统合,进而不断提升教育科学性、针对性与实效性。
强化资源供给:提升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引领效能
劳动文化教育资源是开展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依托。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效能,需要聚焦资源供给的基本类型,强化优质资源开发与利用,进一步挖掘物质文化资源、制度文化资源与行为文化资源,为劳动文化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养分。
强化物质文化资源供给。以打造优美和谐的农村公共空间场域为抓手,以农村物理环境营造与劳动文化教育体系构建的有效统合作为主线,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规划过程中,要注重统筹组织、精心设计、整体考量与科学布局,善于将社会主义劳动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农村物质文化载体之中,充分发掘历史遗迹、文物古迹、生态景观、楼宇建筑、活动场所、生活社区、教育场馆、人文景观、乡村道路、文创产品、文学作品等物质文化样态所蕴含的劳动文化育人价值与育人功用,使广大农村青年置身农村物理环境之中充分体味承载着特定育人内涵、人文底蕴、价值意旨与精神气象的物质性劳动文化资源对于自身文化精神的涵育、文化记忆的唤醒、文化传统的承续、文化气质的化育、文化身份的认同与文化境界的升华,在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物质层面的劳动文化对于农村青年的感染、熏陶与涵育功用。
强化制度文化资源供给。就制度本身而言,其作为特定社会系统有序运行、社会成员成长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而存在,是基于社会进步与个体发展而需要社会成员自觉遵循并积极维护的规则、程序与规范等的总称,对什么可为和什么不可为加以科学有效规约。透过制度本身来加以探析,其亦折射出了特定的文化意涵与文化指向,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导向、价值引领与行为规范元素。要以劳动文化中蕴含的思想信条、道德规范、优良作风与价值要求作为核心抓手,依托农村党团建设、日常管理和基层服务等基本职能,着力于相关工作规程、行为准则等的建设与完善,在此基础上聚力多维度、宽领域、广覆盖的制度文化体系建设,以系统、科学、规范、高效的制度性劳动文化来助力农村青年科学信仰树立、思想品格建构、核心价值遵从与道德规范涵养,凸显制度文化的理性约束力与落实保障力,在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制度层面的劳动文化对于农村青年的规范、调节与整合功用。
强化行为文化资源供给。聚焦乡村系统中生产、生活、管理、服务等多维化领域,广大教育主体要在具体的行为实践中坚持正确的劳动文化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劳动文化引领自身思想认知、观念形塑与行为践履,集中展现积极的精神风貌与优秀的行为习惯,在乡村建设各领域积极构筑多层面、多样态且深蕴感召、带动、感化、引领特质的行为性劳动文化育人资源,在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行为层面的劳动文化对农村青年的激励、示范与引领功用。
着力平台建设:提升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辐射效能
劳动文化教育平台是开展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依托。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效能,需要厘清平台建设的基本样态,着力多维平台建设与巩固,进一步建好课程培训平台、日常教育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为劳动文化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提供坚实有力的实体支撑。
着力课程培训平台建设。立足课程培训主渠道,以多维化课程协同发力为主线,以思想理论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联动共进为纽带,以物理空间课堂和网络云课堂有机统合为依托,授课人员在进一步提升自身劳动文化素养与文化育人能力的基础上,在课程培训实践中要科学把握广大农村青年文化认知需求、文化接受特点与心理发展表征,要善于将清新跃动、厚重质朴的劳动文化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培训的组织设计、核心环节和基本过程之中,聚力劳动文化教育课程群建设,助力劳动文化教育“课程化”运行,着力发掘不同课程培训内容所内蕴的劳动文化育人元素与育人功能,着力洞悉理论体系与知识要点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意蕴,在传导劳动文化知识内核过程中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通过劳动知识文化的教育有效传导高尚品格与宝贵精神。要及时进行课程培训内容更新与方法优化,积极推动以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为主线的人才培育方案体系建设、培训设计体系建设、专题教材建设、教学素材库建设、参考读物资料库建设、示范课程库建设、培训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建设与培训一体化网络平台建设,积极打造劳动文化教育“金课”,进而在课程培训中积极聚力呈现材料新鲜、做法新颖、味道可口、营养丰富的“劳动文化大餐”,理性洞悉文化价值与文化意义的推理、思辨与判断逻辑,着力筑牢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的知识根基与理论根基,不断提升农村青年对于劳动文化的认知力与理解力。
着力日常教育平台建设。立足日常教育引导主阵地,以面向农村青年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主题、有目标的劳动精神塑造、劳动品格培育与劳动价值引领为主线,农村党团组织、村级活动组织中的育人主体要善于依托乡村文化社团、乡村节日活动、主题教育、文化艺术活动等多维化育人载体,通过劳动价值文化的教育有效匡正思想观念与价值理念。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深度对接广大农村青年的生产、学习、工作与生活实际,通过与其进行积极的思维碰撞、情感沟通、思想交流、精神传导进而实现视域融合,灵活运用多种载体与手段积极涵育其源自情感与意识层面的劳动文化感悟、共鸣、反思与内化,着力筑牢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的情感根基与需求根基,不断提升农村青年对于劳动文化的接纳力与认同力。
着力社会实践平台建设。立足生产生活实践主场域,面对历史烟云、时代风潮与社会万象,长期生活于乡村院落的劳动模范、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传统手艺人、技艺工匠等育人主体要以体现劳动文化价值导向,形态多样、内容丰富、鲜活跃动的乡村实践活动为载体,依托农耕劳作场所、生产园区、观光基地、基层社区、展览馆、纪念馆、博物馆等多样化劳动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教育场馆与社会组织,通过劳动行为文化的教育有效探明实践指向与外化路向。将特色鲜明的劳动文化元素引入多维化实践教育场域,实现劳动文化实践资源与农村青年教育工作跨界融合,积极探索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实践新理念、新范式、新主题、新内容、新手段与新路径,打通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的“经络”,延展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的“脉络”,教育引导农村青年在以直观生动性、情境浸润性与多维立体化为内核的诸如参观访问、专题学习、调研考察、访谈交流、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等劳动文化教育实践过程中强化自身的文化参与感、文化体验感、文化触动感与文化归属感,用脚步丈量乡村劳动文化成就,用眼睛观察乡村劳动文化变迁,用耳朵倾听乡村劳动文化脉搏,用心灵感知乡村劳动文化精神,着力增进现实生活体悟与实践外化动能,在劳动文化实践中坚持并发展劳动文化理论,在劳动文化实践中确证并创新劳动文化理论,着力筑牢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的实践根基与创新根基,不断提升农村青年对于劳动文化的传承力与践行力。
推进方法创新:提升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传播效能
劳动文化教育方法是开展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介体依托。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效能,需要面向方法创新的基本视域,推进科学技术创新与驱动,赋能农村宣传媒体整合重构、劳动文化内容有效呈现和劳动价值传播提质增效,为劳动文化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提供生生不息的创新动能。
科技赋能农村宣传媒体整合重构。在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实践中,村级报刊通讯、广播电台、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媒体的作用十分重要。要在积极进行网络信息化技术创新的基础上,通过新思维新技术新手段进行农村多样化信息媒介平台的整合、多维化信息内容平台的整合与多元化信息应用平台的整合,着力打造集劳动文化教育内容排布、载体构筑、技术加持等于一身的农村创新型宣传媒体系统,为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工作顺利有效推进构筑优质的信息传播媒介。
科技赋能劳动文化内容有效呈现。在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工作实践中,面对传统意义层面以单一、刻板、固化为内核的信息内容呈现范式,要善于灵活运用跨媒介样态整合、多维化虚拟信息传播与可视化呈现等新技术手段,积极着力多维化新技术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内容以场景体验式、沉浸体悟式、启发联动式、对话互动式、多维协同式等多种方式加以充分有效呈现,为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顺利有效推进提供优质的信息传播内容。
科技赋能劳动价值传播提质增效。在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实践中,要善于依托诸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等新技术积极助力劳动文化教育内容的采编、排布、传导、反馈等多维化环节创新,推动劳动文化传播全员跟进、全程覆盖、全息引领与全效聚焦,着力形成以创新性技术手段与应用作为驱动力的全媒体信息传播体系,着力打造以信息内容传播、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平台运行与信息监测管理等有机融合为典型特质的融媒体信息传播矩阵,进一步提升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传播精准化、具体化、分众化、即时化与可操作化水平。
注重机制优化:提升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保障效能
劳动文化教育机制是开展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依托。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效能,需要着眼机制优化的基本层面,注重实践机制构建与完善,进一步优化组织领导机制、主体联动机制、政策牵引机制与评价反馈机制,为劳动文化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提供扎实有力的基础保障。
优化组织领导机制。进一步强化党对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在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工作中的核心主体地位,有效开展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工作,始终坚守先进思想航向、正确政治方向和鲜明价值导向,站稳政治立场,永葆劳动文化教育的鲜亮底色。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统筹、设计、组织、协调与指导作用,着力完善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工作架构、组织实施、运行保障、评价反馈等多维化体系,实现对于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工作全过程、各环节、广覆盖、多要素的领导,凸显“主心骨”功用。
优化协同联动机制。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维主体协同助力完成,仅靠单维度的某一主体力量难以顺利有效推进。立足农村教育工作实际,依循劳动文化育人的工作机理与基本规律,需要在农村党组织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下,进一步明晰乡村党员干部、村民骨干等多维化主体的育人职责、使命与任务,同时有效聚合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专业研究机构、家庭单元、社会组织中的教育主体力量,建设具备过硬素养、深蕴育人情怀、拥有创新思维、深谙实践之道的高素质、专业化、协同化、常态化的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工作队伍,深度发掘不同教育主体的独特价值、能力与功用,充分发挥育人主体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全面激发主体自觉意识与育人活力,积极推动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理念、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载体创新,着力实现同向聚力、联动育人。要将积极推动不同教育主体间的团结协作、沟通交流作为主线,由原先意义上的“单打独斗”转向“协同联动”,以此助力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环节、要素、功能等方面的有序衔接与有效协调,使得不同主体在协同合作的理念下充分发掘其各自所特有的育人优势,积极推动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共同体建设,实现角色协同、功能互补、一体联动,充分凸显多维主体联动合力效应。
优化政策牵引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在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组织领导、机构设置、资源开发、队伍整合、研究应用、基础设施、运行管理、经费保障、环境营造、效果评价、反馈提升等层面形成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政策措施体系,以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为牵引积极带动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过程、环节的真正落地,有效提升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进一步凸显劳动文化育人所具有的知识建构、情感化育、价值引领与行为引导意旨。
优化评价反馈机制。确保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切实提升育人实效,离不开健全的评价反馈机制的助推。一方面,要以科学化、系统化、多元化为原则,进一步完善对于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效果的评价。在优化评价目标、评价理念、评价指标、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积极着力建构以教育主体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第三方评价等为主线依循的工作效果评价机制。另一方面,要以双向互通为主线,在切实提升效果评价科学性水平的基础上,聚焦农村青年劳动文化教育工作中的主要矛盾、现实梗阻与突出问题,积极优化反馈程序、方法与渠道,着力形成顺畅、科学的工作效果反馈机制。
(张翼 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