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目前,以人工智能、新能源、5G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正逐渐应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农业、农村、农民,对实现乡村振兴产生强大的牵引作用。大力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推动乡村生产力迭代升级,为乡村振兴突破传统范式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大数据时代的新兴技术代表,人工智能技术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和发展动力。
构建乡村产业资源核心数据库。乡村产业数字化是人工智能运用的基础,必须将乡村产业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和空间布局进行全方位统计整理,实现产业数据一张网管理。核心数据库既要登记乡村农业权属如耕地农田、设施农业、园艺果树及各类生态资源空间分布,也要对乡村属地水利、气象信息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对属地乡村的工业企业、服务业及其关联企业状态进行统计,为政府决策、交流会商、信息公开提供全方位的数据信息,为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乡村产业运用提供基础支撑。
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一方面快速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引进新工艺新技术,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段,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解决好核心种源、种植技术、农机装备等领域难点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一条龙”产业链,推动农业生产向精细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乡村各类产业链的整合与延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写好“土特产”文章,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尤其要善于挖掘乡土风情、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等资源优势,利用数字技术的可再生性、可复制性等特点活化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村规民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推进乡村民宿规范发展、提升品质,打造乡村文旅、休闲观光等特色品牌。
用人工智能技术改进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优化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研发应用日渐普及,如使用AI技术对土壤、病虫害、气候等进行精准识别预测,使用智能机器人开展耕作、播种、喷药、采摘等。在农产品加工、质量检测等环节运用智能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以移动互联网为依托,建设电商直播基地,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激活农村闲置资产,带动农村土特产网络销售,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质生产力动能,不断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
乡村是国家的基础,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202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现代信息技术为乡村治理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乡村及时获取信息、分析防范风险、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日趋便捷,人工智能技术为乡村治理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提供新机遇和新模式。
提高乡村治理智能化程度。投入智能安防设备提高乡村社会治安水平,可以在乡村公共区域安装摄像头,对乡村出入的车辆、出入的陌生人员等信息进行采集监控分析,既可以产生震慑作用,维护乡村社会治安稳定,又可以科学调控人流车流,提升乡村管理水平。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远程管理控制,通过垃圾分类检测器、水位检测器、公厕传感器等物联网硬件设备,实现乡村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应急响应等智能化管控。推动社会综合治理精细化,逐步完善“互联网+网格治理”服务管理模式,打造基层治理“一张网”,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成效。改革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探索建立智能化治理平台,实现乡村政务、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智能化管理,提高治理效率和质量。
提高乡村科学决策水平。在重塑乡村治理逻辑方面,AI科技赋能乡村“智”治,基于大数据形成的决策模型在事前防控、事中处理、事后总结等方面,大大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AI科技正弥合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乡村治理的供需双方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高效地搜寻、匹配、对接所需服务、信息和资源,而乡村政府与相关组织可以更精准地识别和定位需要特定服务的群体,减少了乡村治理所需的时间和资源消耗,提高了乡村治理的科学决策水平。在产业发展方面,人工智能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需求开展精准预测,对农产品的成本、需求、库存、进出口、市场行情等数据进行动态采集,基于大数据分析不断优化供应链管理,从而不断改善农业流通、农产品价格、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等。
提高村民参与治理深度广度。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乡村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各种治理资源,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和经营制度,完善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高涉农事项全程网上办理比例,推动乡村社会从“现场治理”转为“在线治理”,让数据多跑路、让人少跑路,实现“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当前广大乡村已经开通在线申请、电子支付和远程处理等服务,乡村居民享受相关服务的时间和费用大大节省,因此也乐于参与使用信息化服务。
乡村振兴,人才最为关键,乡村人才培育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为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制度保障。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明确提出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凸显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振兴,需要一大批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和现代农业技术及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做好规划保障、持续创新人才引育模式。
要引进一批“智能”人才。乡村是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信息化人才对农村来讲更为紧缺,必须筑巢引凤、引育结合。在政策创设方面,要积极搭建发展平台,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到人工智能与农业农村建设融合的技术创新研发中,引导信息科学技术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到乡村建功立业。人才引进类别中,既要注重引进乡村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也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密切对接,精准引进信息化、人工智能等紧缺人才,促进乡村信息化建设,加快乡村人工智能建设步伐,以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政府还要强化条件保障,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与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信息化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全方位改革,强化先进典型示范引领,推动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正向激励机制,为广大人才施展才华厚植肥沃土壤、解除后顾之忧。
要创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良好的人工智能应用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村人口相对分散的特点,给人工智能替代人工的应用场景提供更多机会,乡村振兴更需要人工智能。国家要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5G网络实现乡村全域覆盖,为人工智能技术推广提供硬件保障,让各类主体采集相关信息数据更加便捷高效。各级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引导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智能设备走入乡村农户,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和在线教育等,培养乡村人员的智能设备使用习惯,缩小地区发展差异。持续实施国家智慧农业建设项目,建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示范点,通过示范引领,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均衡应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适合农村地区实际需求的人工智能设备和服务,降低产品价格,提高普及率。经过多方持续努力,人工智能技术将逐步实现乡村个别地域场景的单点使用,到与乡村振兴的全面结合,为乡村振兴全面赋能。
要培育智能型劳动者。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提出要“提升农民数字技能”,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提升农民掌握数字技术意愿,持续推进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工作,推动数字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成为培育智能型劳动者的基础和关键。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要持续实施乡村大学生培养计划,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与高等院校和相关培训机构建立联系,“订单式”培养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社会服务组织带头人和智能化产业工人,打造一支留得下、待得住、带不走的智能型劳动者。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持续探索农学交替、弹性学制以及现代学徒制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造就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科技、既懂乡村产业又懂市场营销、对乡村有深厚感情的复合型人才。这批扎根乡村的智能型劳动者,能够让人工智能与乡村振兴发生更广泛、更深刻的化学反应,能够突破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持续赋能乡村振兴,重塑乡村振兴的新范式。(作者:王红英、王文山,湖北汽车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