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的体现。要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生态文明+乡村振兴”是中国在21世纪的重大战略调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有利于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有利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增进农民福祉,对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
增强乡村产业振兴,加大乡村产业规划引导,激活乡村发展活力。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关键,没有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建设无从谈起,增强乡村产业规划引导,激活乡村发展活力,有助于培育乡村产业新动能,形成自身造血功能,乡村发展才有可持续发展可能。要根据各地产业特点、土地资源条件、产业优势和区域条件等,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引导产业科学转型,提升产业优势,促进产业联动发展。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引导试验区乡村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提升优势产品推广力度,培育特色农副产品的品牌,促进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形成农业发展新业态,激发产业新活力。
推广乡村文化振兴,注重传统文化和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这几年是热点话题,也是政府工作重点之一。加强乡村振兴地域文化资源的保护,根据分级分类原则,依法保护乡村试验区的传统文化,包括文物和一些历史建筑。对有明显乡土文化风貌特色的历史建筑进行评估,如村庙、传统民居等,划定保留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近几年政府工作重点,也是国际热点话题,我国有丰富的非遗文化,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历史记忆、民间传说、风俗习惯等非物质要素,结合保护当地乡村世代传承,与村民生活具有密切相关的文化形式以及特色的文化空间。加强乡村文化复兴和社会治理相结合的人文乡村建设的试验,积极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努力使乡村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农民群众文明素质的提升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正能量。
加大乡村生态振兴,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坚持绿色发展,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基本保障,乡村生态环境优越,建设规划中不仅需要修复污染环境,还要挖掘乡村生态优势、田园风光优势,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实行退耕还林、退塘还林等工程,恢复受破坏防护林,加强水体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杜绝发展高污染产业等。在保护生态空间的基础上,遵循自然与开发相辅相成原则,挖掘乡村生态资源优势,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综合发展。应从整体上维护延续乡村试验区特有的“山、河、田、林”的自然山水格局,保育河流水系、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区、自然保护区、湿地等生态资源,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强加绿地建设;同时与周边城镇生态结构对接,促进生态区域协调发展。在区域生态空间结构上对区域生态廊道、生态保护区、组团隔离带的布局做进一步完善,形成生态绿地—生态廊道—山林绿地的生态空间结构网络,引导乡村试验区空间理性增长。科学协调乡村试验区内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乡村试验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民族、文化、风俗等信息,是本土特色文化遗产的体现,要尽可能在原有聚落形态上保留现有的村落、农田、湿地等景观风貌要素,遵循现有布局,保护建筑特色,禁止破坏、异化现有建筑景观,将规划痕迹自然化,最大限度保护乡村原生态景观环境、本地原有的生产生活传统和原真性的乡土文化。让乡村生态环境更优美、生态经济更蓬勃、生活环境更宜居。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加强乡村组织振兴,强调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推行共建结对统筹模式。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规划要强调规划建设管理的一体化思维,侧重可操作性,乡村规划的建设治理策略尤为重要,建设治理规划策略乡村需要村民的共建共治,不同层面参与乡村建设,更能满足乡村多样性需求。通过对乡村资源特点和规划定位综合分析,结合实地调研和访谈,乡村发展建设将主要涉及生态环境治理类、旅游开发类和基础设施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乡村规划引领,加强整体管控,制定乡村规划行动计划。积极调动乡贤、大学生、村民、村干部和企业等共同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类合作组织和乡村精英、能人、乡贤等主体的作用,建立起自下而上、多方参与的共建共治机制,为乡村的发展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了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原则。《意见》强调,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意见》明确目标任务:到2025年,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格局基本形成,乡村人才初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需要。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重要位置,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乡村振兴,需要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呼唤着乡村人才振兴,现代化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机器人摘黄瓜、猪脸远程识别、云端放养管理、大田测土配方施肥等“互联网 ”的农业应用层出不穷。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人才供求矛盾将更加凸显。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一整套系统完备的政策体系,强化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保障。
推动农村电子商务。2014年起,“农村电商”就被正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引擎、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重要手段的角色。截至2022年底,5G网络覆盖所有县城城区,实现“村村通宽带”“县县通5G”。2024年3月13日,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关于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14年以来,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支持以中西部地区为主的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等,建设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支持农村产品、乡村旅游、民俗产品等进行网销化改造,鼓励地方培育公共品牌,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创业青年等。 2016年5月,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共同印发了《“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出台支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具体扶持政策,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2017年,商务部联合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深化农商协作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通知》,开展农产品出村试点和农产品电子商务标准化试点,打造农产品电商供应链。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部门开展全国大型电商企业产业扶贫营销行动,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出村工程,直接服务贫困村、贫困户,优先在贫困县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基本覆盖农村。 支持农村地区产地预冷、初加工配送等农村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产销对接,帮助培育区域公共品牌,更好地释放电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不仅仅关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更关乎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关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乡村的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乡村全面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未来,要继续汇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特别是高校人才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让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作者:谭艳丽、陈艳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