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高校毕业生作为当前就业市场的主力军,拥有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正是乡村所缺乏的人才;现代农业仍在不断发展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干事创业的平台。推动大学生返乡就业是双赢策略,不仅能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还能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提高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然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大学生返乡就业的规模和数量十分有限,大学生返乡就业仍面临诸多挑战,为更好实现在外游子与家乡的双向奔赴,不仅需要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高校的积极引导,还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助力大学生返乡就业。
辨证施治:推动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对策
深化乡村振兴人才战略,激发大学生投身乡村建设
加强政策支持,完善基层就业生态。明确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基层岗位的晋升路径,提高待遇与晋升机会,确保人才留得住、扎得稳。强化政企合作,加强乡镇、乡企人才供需对接,优化基层岗位结构,开发符合大学生专业背景和能力的乡村工作岗位。
打造基层就业平台,健全激励引导入口。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基层就业平台,整合岗位信息、提供就业指导,为大学生提供便捷的就业渠道。实施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政策支持,包括税收减免、社会保险补贴、住房补助、交通补贴等优惠政策,改善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就业环境,吸引高校毕业生进入乡企工作。
加强产业融合,创造多样化就业机遇。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乡村实际用人需求与高校专业设置相结合,创造多样化的就业机会。例如,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引入科技、信息、文化等元素,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和就业岗位。同时,促进乡村旅游、乡村电商、乡村创客等新型业态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创业就业机会。
完善服务体系,提升乡村吸引力。加大对乡村的资源投入,加强产业集群、生态文明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体系和人才发展环境,提升乡村吸引力。例如,建设乡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运动场等公共设施,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升乡村魅力。加强乡村医疗卫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乡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加强产学融合,提升大学生基层就业能力
增设乡村相关课程,夯实理论基础。根据基层对高校人才的培养需求,增设农村和乡村发展相关课程,涵盖乡村经济、社会学、管理学、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乡村发展规律和特点,掌握乡村建设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加强校政企合作,提供实习实践平台,联合开展乡村发展研究中心,共建实习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实践机会。通过参与乡村调研、项目规划、产业发展等实际工作,大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基层工作的能力。
开展基层就业能力提升班,增强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大学生对基层就业政策的了解、对基层岗位的熟悉程度,以及在基层工作中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专业培训和技能拓展,帮助大学生掌握基层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如沟通协调、人际交往、项目管理等。
强化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激发“三农”情怀。围绕基层就业政策解读开展基层就业岗位推介行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向就业心态,增强学生的“三农”情怀。通过宣讲、座谈、实践等形式,让大学生了解乡村振兴战略,认识到基层就业的意义和价值。教育学生以“小我”融入“大我”,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拓展校友资源,提供职业发展指导。充分建立校友与在校生之间的联系,定期举办“奋斗者说”、“学长学姐说”等基层就业榜样校友分享论坛,分享乡村工作经验,提供职业发展指导。通过优秀校友的榜样力量,激发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和信心。
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助力大学生返乡就业
加强社会正向宣传,提升家庭支持度。地方政府部门可通过开展乡村发展主题的讲座和研讨会增加家庭教育和社会宣传辐射度。树立基层岗位典型形象,将返乡就业的优秀榜样事迹进行案例化宣传,讲好大学生村官、扶贫干部等优秀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的故事,营造尊重人才、重视基层工作的社会风气。通过媒体报道、校友访谈、成果展示等多渠道对基层就业的先进典型事迹进行宣传,真实展示大学生在基层工作中的成长和成就,展示基层就业的广阔前景和发展空间,改变社会、家庭和学生对返乡就业的认知偏差,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家长对乡村发展潜力的认识,增强大学生投身乡村建设的信心和动力。
舆论正面引导,打破传统观念束缚。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应做好舆论氛围引导,加强基层就业政策的正向宣传,尤其要加强待遇保障、发展前景、落户等关注度较高的政策宣传,让大学生和家长了解到返乡就业的实际利好,消除顾虑,鼓励更多大学生走向乡村振兴大舞台施展才干。
大学生与乡村融合,促进相互理解。社会的融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强调融合过程的主观性。不仅要让大学生有归属感,也要让农村群体习惯和接受大学生群体的融入。通过开展“乡村振兴青年说”等活动,建立大学生与乡村居民的交流平台,让返乡大学生分享他们在乡村工作中的经验和感悟,促进相互理解和认同。
作者:李舒婷,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