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5月18日,以“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第七届孙冶方经济学家发展论坛在浙江财经大学隆重举行,论坛由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担任学术指导,浙江财经大学主办。论坛践行“真”“情”“实”“意”总要求,创新发展新时代浙学。
会上,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范子英以“从索罗悖论到新质生产力”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范子英从索罗悖论的视角探讨新质生产力的学习体会和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他认真梳理了新质生产力政策提出的关键节点及其现实背景。
范子英指出,十九大提出的全要素生产率与新质生产力紧密相关。他介绍经典的索罗增长模型是将经济增长分解为技术、资本和劳动贡献。基于该模型,他提出国家发展短期靠劳动力、人力资本、资本的深化,长期增长靠技术进步的重要观点。
范子英进一步指出,现实中技术进步有时候没办法体现在全要素生产率上,称为索罗悖论。他通过索罗悖论重新审视了资本、产品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指出新质生产力超越了索罗悖论,可以实现从0到1,和从1到N的创新。而这暗含的逻辑就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将科技创新的成果应用到具体的产业和产业链上面,不能停留在实验室。
范子英强调,我们需要一个理论指导以超越索罗悖论,这个理论就是新质生产力。他表示,我国具有超大市场规模和人口规模,这对创新大有裨益,关键在于需要耐心资本持续投入创新产业。因此,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政府要勇于承担投资风险,政府的层级里面中央财政更有加杠杆的空间,一定要通过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寻找下一轮的增长点,持续投资助力科技创新。
“财政成为主要借款人对于中国长期的建设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通过财政寻找下一轮的增长点,而不仅仅是把钱花掉那么简单,我们花财政的钱是要做好创新的。”(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