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和宣传先进思想的重要阵地,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高校不仅成为了传播乡村振兴理论的前沿阵地,更是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主力军。上好乡村振兴创新教育课程,既是对高校创新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重要举措。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支撑,那么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校创新教育的双向赋能,我们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加以分析。
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目标来看,人才毋庸置疑成为了其中关键所在。“要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为此,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校思政课的双向赋能我们可从人力资本理论中关于人才培养的视角加以归因分析,并从中探索出双向赋能的具体路径。
在最新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中,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能力、技能和健康等,其中尤以“能力”最为核心,它通常包括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两个方面。认知能力一般指人们对于事物本质、发展规律的认识能力,表现为人们的一种思维技能,如逻辑分析、记忆想象等,这些能力多通过相关教育和培训获得;而非认知能力一般指人社关系、人群情绪、社会组织制度、社会发展趋势等这些因素表现出的对人的综合影响,对于人的能力发展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校创新教育双向赋能核心在于对大学生进行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全面系统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和自我社会价值实现的天然联系,从而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思想创新的前沿阵地,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创新教育体系,对于提升大学生对“三农”发展的认知、激发其投身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振兴战略为学生了解新时代中国发展提供了多元视角。这一战略涉及经济、文化、生态、基层组织建设等多个方面,是新时代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乡村振兴战略,大学生能够拓展思考问题的视角,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丰富内涵和广阔前景。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激发他们探索“三农”领域发展潜力的热情。
乡村振兴战略帮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战略将“三农”发展提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重要一环。通过学习乡村振兴战略,大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内涵和制度优势,理解乡村振兴对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这有助于他们坚定道路自信,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乡村振兴战略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通过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教学内容引入思政课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农村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增强对“三农”问题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高校应积极探索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推动产学研合作等举措,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三农”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校创新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还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在广博农村大地的实践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和投身农村发展的广阔空间。
如前理论归因所述,高校创新教育课程之于乡村振兴发展,其主要只能是通过宣讲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培养更多大学生建立深厚“三农”情怀并投身乡村发展。具体表现为:第一,通过厚植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乡村调研等实践活动之中,发现国家实施乡村发展战略存在的巨大发展空间,进而激发他们投身乡村振兴的兴趣和热情,成长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第二,通过乡村振兴战略进课堂,可以帮助广大学生了解当前农村发展现状和现实挑战,全面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在未来一个时期对中国“三农”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带来的全方位促进作用,形成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强烈认同感和自我责任意识。第三,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对“三农”的认识,建立学生专业知识同乡村振兴发展的联系,找到专业切入口和兴趣点,强化对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的全面认知,为自我投身乡村振兴发展谋划出理想蓝图。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般情况下,高校思政教师的“三农”教育引导能力可以通过内培和外引两个办法来实现。在内培方面,思政教学部门要积极引导广大思政教师主动关注当前我国“三农”发展的最新形势,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意义。同时,围绕乡村振兴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目标,适时协调相关专业教师参与到乡村振兴思政教学设计中来,尤其有涉农专业的学校,更要邀请农学专业教师和研究人员兼任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导师”,通过参与教学设计、对口帮扶、专业导入讨论等形式,有效扩大思政课教师“三农”教学的视角和深度。另外,学校条件允许情况下,完全可以聘请涉农专业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担任思政课专职或兼职教师,他们对乡村振兴战略更全面、深刻的认识直接补充了普通思政课教师对农业农村理论研究的短板,通过向涉农专业的专职、兼职思政教师进行系统的思政教学培训,他们完全能够凭借精准的涉农政策解析和专业引导,高效引导广大学生投身乡村广阔天地就业创业,在推进乡村振兴事业中实现价值。
众所周知,大学阶段是学生们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在校园学习生活中的浸润,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将在这一时期逐渐成型,而我们在这一时期向广大学生传递乡村振兴战略恰是助力他们养成到基层发展价值观的最佳时机,切实增强大学生们的时代使命感和历史使命感。为此,在思政课教学中,广大教师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解读中,要注重传递“以人民为中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的价值引领,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投身乡村振兴在接力历史使命和自我价值实现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要善于结合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先进案例、农村创业致富典型、美丽乡村建设等优质案例,用事实为大学生们绘就投身乡村发展的美好蓝图,进而树立丰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激发更多大学生产生投身乡村振兴冲动和美好愿景。
理论上讲,课堂教学是传递经验的间接平台,是实践生成理论后进行传播主阵地,不足以让学生从感官上对事物形成全面的认知。为此,对于学生“三农”情怀的培养,只通过课堂很难让学生获得全面的直接经验和感官认知。因此,还要通过打造乡村教育实践基地、设置实践调研和劳动参与课程等教学方法的创新,来帮助学生建立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去全面认知。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关于“三农”的思政教学完全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各学校通过网络信息手段与各级各类农村实践教学基地展开线上教学合作,在丰富教学容量的同时,还能为学校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
作者:张居伟,石家庄学院团委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