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再次强调“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了乡村文化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也为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激活乡村文化基因,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数千年的积淀孕育了丰富的乡村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种独特的文化基因植根于乡村的古老传统、民间风俗、建筑风格、地理环境等多种元素中,共同记录了乡村的历史变迁、信仰习俗和生活方式,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和集体认知,是乡村居民赖以生存的精神寄托。
激活乡村文化基因首先要深入开展乡村文化遗产的精准普查与分级保护工作,确保乡村的历史古建筑、传统工艺、民间艺术等资源都得到妥善保存和传承,从而有效激活乡村的“历史文化基因”。
其次,通过编纂村史、村谱等方式,深入搜集、整理乡村传统文化的优秀项目,用音像、文本等形式储存乡村文化资源,建设数字乡村文化馆、村志馆等,以方志文化激活乡村文化的“乡愁基因”。
再者,通过融入现代文化元素,丰富乡村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实现乡村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村晚”“村超”“村BA”等独具特色的乡村文体活动正是通过引入现代艺术和体育形式,结合网络直播等现代科技手段,让乡村文化与现代文化在碰撞与融合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激活了其内在的“创新基因”,推动了乡村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持续创新。
挖掘乡村特色优势,打造乡村文化品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这一政策导向为乡村文化的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
我国土地广袤,资源丰富,各地乡村因气候、地形、土壤条件各有不同,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农产品。这些独特的地域产品是乡村地域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农耕传统,是打造乡村文化品牌的宝贵资源。鉴于此,必须集中精力深度挖掘并准确定位乡村的特色文化资源,探寻乡村精神的“魂”——这个“魂”可能根植于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群,可能蕴含在充满故事的传统节日里,也可能隐藏于流传千古的动人传说中,是乡村文化的深层体现。以乡村文化为内核打造的品牌,赋予了产品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深厚的情感联结,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竞争力。同时,为了进一步凸显乡村特色,积极推进“一村一特”“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品牌发展布局,充分发掘并强化每个乡村、乡镇、县区的独特文化资源和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文化培育,从而打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
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助力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是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途径。2022年,文旅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中提出“文化引领、产业带动”的原则,强调了文化产业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关键在于精准把握市场定位,探索多元化的乡村产业发展路径。深入挖掘乡村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推进乡村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发乡村特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特色农产品以及健康养生服务等一系列新产业新业态,形成一个多元、共享的乡村文化产业链,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其次,实施“数商兴农”工程,全面提升乡村文化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对乡村文化产业的有效管理、推广和销售。发展普及农村电商、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模式,高效联结生产者与消费者,贯通线上和线下消费场景,拓展乡村文化产品销售渠道,增加乡村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助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培育乡村文化自信,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乡村文化自信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精神动力,它源自于乡村居民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同与坚定信心。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这种文化自信,正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因此,为了激发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必须大力培育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
第一,强化乡村居民的文化主体地位。坚持“共创、共享”的价值理念,充分尊重和满足广大居民的意愿和需求,深化乡村居民对乡村文化价值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激发其作为乡村振兴建设者和乡村文化传播者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有效地调动乡村居民在文化传播中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同时,乡村居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通过文化提升民生福祉,增强乡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文化育民、惠民、乐民、富民的目标。
第二,积极推进“新乡贤文化”的建设。新乡贤在乡村社区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良好的口碑,他们不仅具备出色的能力,还拥有高尚的精神品格和强大的模范力量,既是乡村发展的引领者,也是乡风文明风尚的有力传播者,在移风易俗、倡导文明乡风方面发挥着示范引领的作用。积极吸纳这些德才兼备、深扎乡土的新乡贤,并鼓励和引导在外成功人士、优秀学子回乡就业创业,有助于拓宽乡民的认知视野,增强乡民的文化自信心,对于提升乡村整体文明程度,营造积极向上的乡村社会风气具有深远影响。
培养乡村文化人才,加强乡村文化队伍建设。乡村文化人才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着重强调“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同时,国家文旅部也积极推行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扶持项目等多项关键措施。这些政策和项目的实施,为乡村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在人才培养策略上,应该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挖掘乡村内部的文化资源与本土人才潜力。通过组织多形式、多角度、多渠道的培训,如乡土文化人才素质培训、乡村文化骨干和工作人员培训等,并定期举办乡土文化实践活动,全面提升乡土文化人才的整体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积极鼓励农民参加职业教育和各类技能技术培训,掌握现代农业知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乡村农业发展和现代化转型提供坚实的后盾。
其次,完善乡村文化人才的引进、激励及保障机制。创新乡村人才引进策略,探索“文化特派员”制度,吸纳社会各界精英人才加入乡村建设的队伍。同时,畅通人才“回流”渠道,鼓励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就业。为确保人才资源的持续供给和高效管理,建立完善乡村文化人才储备库,以实现人才资源的全面优化和有效利用。
第三,创新乡村文化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地方院校和科研机构,在乡村地区设立文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针对性的对接与帮扶,并结合乡村文化发展实际需求,精准化、定制化培养人才,推动“校、企、村合作”和产教融合,实现乡村文化人才培育的良性生态。
乡村文化发展建设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深远意义。在此过程中,坚持以乡村文化为引领,以文化传承、文化特色和文化自信为动力源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引进和培养乡村文化人才,共同打造文化氛围浓厚、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
作者:王帅,菏泽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