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建设美丽乡村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事关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色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质量。因此,建设美丽乡村不仅仅是乡村振兴建设的核心任务,同时也是新时代国家与人民的责任和期盼。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关乎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更与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相连。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农村发展的美好蓝图。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关系,其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可谓“一脉相承”,无论是乡村振兴战略,还是美丽乡村建设,其解决的均是“三农”问题,即是解决策略,同时也是促进三农发展的基本架构。据了解,美丽乡村建设这一理念或者概念的起源应该是2003年浙江组织开展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该行动获得了显著实效,其更是在2013年得到了全国范围内的普及与推广。而乡村振兴战略主要聚焦于解决乡村发展问题以及薄弱环节,与广大农民群众的现实期望有着高度一致性。所以,从这一角度来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应属于平等位置,同根同源。第二,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均是在一定时期内推行的工作安排,二者的具体内容设定也均体现出时代特征,且二者着重贴合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与现实需要。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远任务,因为美丽本身是没有最终标准的,所以,美丽乡村的建设会长久开展下去。但需要注意的是,美丽虽没有尽头,可美丽的目标却可以被量化和定义,即根据不同发展阶段来进行调整,时代不同,美丽的目标都需要更新和优化。第三,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二者之间可互为补充或者搭配,从层面层级的角度来划分,乡村振兴可归属到战略层面,而美丽乡村建设则可归属到措施层面,即美丽乡村建设应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来制定具体的执行方案,逐步充实其内容,进而实现转型升级效果。但有一点,不管是乡村振兴战略还是美丽乡村建设,都需要建立在农业发展升级的基础之上,农业始终是乡村发展的核心基础。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关乎农村环境的改善,更是推动农村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全面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我们能够为农村地区注入新的活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美丽乡村,是梦开始的地方。乡村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摇篮,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深入挖掘和利用好乡村当地特色资源,以特色资源着手来完善乡村产业结构,壮大乡村产业经济,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让广大农民群众获得更充足的生活保障,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感与满足感。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具体可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是保护和传承农业文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农村。三是探索产村融合的新路子,实现农民安居乐业。其四,乡村与市域城郊互促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这几方面来看,建设美丽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会逐步推动多元要素的深度融合,进而逐步构建起多元要素和谐相融的新局面,将乡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幸福家园的美好愿望落地,进而绘就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探讨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对策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施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我们不仅能够优化农村环境,还能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让美丽乡村成为新时代的亮丽风景线。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供给。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要遵循本质,即要保留住乡村的特色和味道,秉承因地制宜原则来深入挖掘乡村可利用资源,切忌千篇一律,丢失掉原有的风貌。关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供给,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着手:第一,合理规划,立足于乡村原有规划布局,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要求,以科学建设理论为参考依据,对美丽乡村做出进一步规划和完善。第二,完善治理体系,由专项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深入到乡村一线,了解乡村日常治理模式,从中搜集、整理和分析一手资料信息,再集中进行研究和分析,对现行治理体系做出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第三,强化政策治理,美丽乡村建设是依据既定政策规定内容来逐步执行和落实的,在建设过程中要随时补充和更新政策内容,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再反馈到政策上面实现精准反哺。第四,提高宣传和培训力度,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工作,壮大美丽乡村建设队伍规模,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当中来,调动起农民群众的参与兴致,鼓励和肯定农民群众提想法和建议。第五,保证资金的充足性。资金是建设美丽乡村任务的基础条件,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意义深远而工程庞大,必须要保证充足的建设资金,那么在顶层设计中就要开辟出资金筹措的渠道和方式,为后续资金融入和应用提前做好规划。
改善农村环境,规划生态发展。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以其自然价值作为核心基础,所以,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环境的整治和优化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人居环境的改善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乡村振兴的成色与质量,不仅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举措,更是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与乡村生态肌理的构建相一致,注意观察村落周边建筑风貌和自然山水环境,避免出现村庄无序建设,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的现实问题。相关文件中曾提出明确要求,即村庄规划需立足现有基础,不可大拆大建,要尽可能保留住乡村原有风貌,相关责任主体在执行过程中也要坚定践行这一理念,杜绝村庄风貌千篇一律现象的发生,要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以苏州市陆巷村为例,该村的建设改造便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模范案例,其在迎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充分保留住了江南独有的特色和韵味,适用的是先开发、后保护的建设思路,现在的陆巷村依然是一个古香古色的传统村落模样,人们依然可以在陆巷村里感受到那浓浓的乡愁,但又会体会到陆巷村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除此之外,美丽乡村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后续的治理和维护十分重要,因此,相关主体在进行环境改善与生态治理的同时就需要制定出常态化治理和维护方案,要确保整治成效的可持续性和强实效性。
渗透全新理念,塑造文明乡风。一是以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且参与方便的形式来组织开展相关教育和引导工作,通过诸如法律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等主题活动来丰富农民群众的支持储备,在全村范围内营造出浓厚的教育和学习氛围。二是深入挖掘和合理开发利用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针对性保护好乡村中的古村落、古建筑等,同时同步开展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民间技艺的发现传承等工作,就农村文化进行打造、包装与升级。三是做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与引导活动,通过开展示范创建的形式来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学习和借鉴,诸如开展教育模范、孝爱模范、生育模范、创业模范等评比活动,为获奖家庭颁发相应奖励等等,逐步引导乡村农民建立起科学、健康、文明、生态的生活方式。四是科学推行村民自治,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当前农村自治规范标准越发清晰明确,村民会议、村务公开、村级财务管理、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等都已经相对健全和完善,相关主体需立足各村实际发展情况来针对性提升村民自治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进而营造出更加科学、和谐的农村环境。
尊重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民队伍。在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当中,农民群体是最不容忽视的核心角色,要想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就必须要做到尊重农民,认真倾听和了解农民的心声。其具体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全方位调动和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高质量完成好农民角色转型任务,将传统农民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相关主体可综合参考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方法,再立足中国乡村民情来开展相应工作,在尊重和体现民意的基础之上调动起农民的自主自立意识,改变农民的传统劳作理念和生活方式,同时给予更充分的政策和技术支持,赋予农民更多自主选择和决定的空间。另一方面,充分渗透和导入“新农民”概念,将“新农民”的独特作用发挥到实处。当前新农民主要包含两种类型,一种是返乡村民,他们已经在外面学习和掌握到了新的技术、资源、理念之后选择回乡支持家乡建设。之前贵州省“春晖行动”可作为参考,其它地区可以适当借鉴和应用该行动的思路和模式,但要保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盲目照搬照抄。另一类是有乡村情结、愿意到乡村生活、创业的市民,这一类人会是乡村新一代农民中的核心角色,是新乡贤的主要代表,如何引导他们走向农村,如何为他们提供针对性服务,相关主体需要全力营造出一个兼具完善性和系统性的良好环境。
乡村振兴战略中,美丽乡村建设可谓重中之重。建立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旧貌换新颜是一项兼具复杂性、高难度的任务,相关主体必须要树立起合作意识,主动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队伍当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和价值。
(吕婕,中共天津市静海区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