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与传播的重要基地,在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作用。不断创新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对于现代教育事业和农业产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待深入研究和探索。
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高校通过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知识传播目标,同时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强化文化理解与认知,通过提升学生基础文化素养,有助于学生在从事农业农村相关工作中融入文化理念,对于从人才基础方面提升乡村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二,高校通过与乡村建立文化合作项目可以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多机会,有助于乡村居民进一步接触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具体而言,通过文化支教活动和志愿服务项目可以将高校资源引入乡村,弥补乡村教育资源不足的同时,还可以帮助乡村挖掘和整合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第三,高校通过科研探索和创新,有助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和理念相结合,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使其在乡村振兴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通过创新实践,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文化生活,还有助于增强乡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一步凝聚了乡村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研究和探索,结合高校的职能定位,探索教育创新,对乡村振兴发展背景和趋势充分调研,形成深刻的认知,构建新型高校教育体系,为乡村振兴工作深入推进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在教育中充分融入和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提升高校农科、农学等相关专业人才的文化素养,充分动用高校资源开展系统文化传播活动,真正让高校成为在乡村领域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阵地,助力现代乡村振兴工作发展。
高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使命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推动乡村文化发展、培育专业人才以及实现现代思潮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重要使命,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代高校在教育实践当中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构建起一个全方位支持乡村文化发展的教育体系。高校学子通过深入乡村参与到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实际工作中,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通过优化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设置,高校能够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能够适应乡村工作的专业人才,逐步成长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乡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推动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一,高校在教育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整合和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这是推动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所在。当代高校通过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科研支持等多方面手段构建起一个全方位支持乡村文化发展的教育体系。高校通过对乡村文化的深入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了解乡村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结构,从而增强他们对乡村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高校还与乡村地区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实地考察、实习、志愿服务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乡村,参与到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实际工作中,为乡村带来新的文化活力。第二,高校需要培育更多适应农村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这是当前高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对于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高校可以探索通过专业课程设置、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训练、综合素质提升以及跨学科教育等多方面措施,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能够适应乡村工作的专业人才。具有专业素养与文化底蕴的高素质人才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广大学生深入农村土地,将自身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乡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推动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第三,作为高校教师和管理者需要认识到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构建现代平衡发展体系,实现现代思潮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对于提升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助力现代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新运用在线教育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等技术载体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不断提高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高校还要鼓励文化传承与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产品。此外,可以通过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需要注重的是,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过程中应强调平衡发展的理念,即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社会公正和文化多样性,提高高校人才综合素养。
由此可见,当代高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承担着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使命。高校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培育专业人才、构建现代平衡发展体系,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推动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有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出更多适应乡村工作的专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乡村振兴下优化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思考
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支持。为了进一步推动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应加大对乡村传统文化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教育管理部门可以探索设立专门文化教育基金用于改善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同时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乡村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设中。高校可以设立专项资金,进一步确保传统文化教育在乡村地区有充足的经费保障。此外,高校应积极争取各类科研和教育项目的资金支持,通过申请国家和地方的教育科研项目、文化传承项目等方式支持乡村传统文化教育。要加强与社会组织、企业建立合作,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推动乡村传统文化教育。具体而言,要注重与文化企业合作开发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探索开发相应的文创产品,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为乡村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持续的资金来源。最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吸引高校在乡村开展长期的文化教育项目,助力乡村传统文化教育发展,适应现代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需求。
加强人才培养,建立激励机制。高校应建立健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专业体系,培养更多具备传统文化知识和教学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可以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设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储备。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传统文化教育能力,进一步服务乡村教育。为了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任教,教育管理部门应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适当提高乡村教师薪资待遇,不断改善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作为管理部门也要注重发挥引导作用,可以定期评选和表彰在乡村传统文化教育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和职业荣誉感。通过激励措施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人才愿意扎根乡村,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高校要组织和推动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服务项目,作为固定教师的重要补充,鼓励学生在假期或毕业后前往乡村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与地方政府和乡村学校合作设立志愿服务基地,确保志愿者服务的持续性和效果,不仅有助于缓解乡村教师短缺的问题,还能让更多高校学生了解和参与乡村传统文化教育,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助力文化融合,构建兼容体系。在信息与思想多元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和理念相结合,构建兼容并蓄的文化教育体系。高校可以充分挖掘资源,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制作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教材和教学视频,方便乡村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要通过现代科技应用保护,进一步传承传统文化,不断提高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在实践中,高校在探索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课程和活动中,在音乐、艺术、设计等专业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现代知识的同时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加深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认知。结合创新创业发展趋势,可以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升级发展。在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动员多元力量积极参与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项目,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有机融合。高校在其中应发挥知识创新和传播的基地效应,应发挥引领和推动作用,通过传统文化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活力。
高校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有助于进一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需要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不断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更多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王晓燕,内蒙古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