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互信互鉴,助力现代化进程
首页> Guangming Online> Special> 全球文明倡议与文明交流互鉴征文活动> 编辑精选 > 正文

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互信互鉴,助力现代化进程

来源:光明网2024-05-31 18:07

  世界政治正经历一个新阶段,专家界对此进行了各种不同的讨论。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意味着历史的终结,全球化的崛起,国家间传统竞争的回归,或因部落主义和民族主义而导致的国家衰落。每一种理论都反映了正在发展的现实的不同方面,为当前全球政治格局提供了全面的视角。

  在2023年举办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措。全球文明倡议是继中国继2021年提出“全球发展倡议”、2022年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之后,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中国的倡议支持一个基于集体行动而非强制力构建的世界秩序,全球文明倡议作为其中第三大支柱,强调了中国对全球合作和文化多样性的坚定承诺。

  文明冲突理论

  全球文明倡议与预测文明冲突或文明主导的理论形成鲜明对比。萨缪尔·P·亨廷顿是这一类理论的著名倡导者,他在1996年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宗教和文化身份将在冷战后时代引发冲突。然而,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了一种新的视角,认为世界并非注定要发生文化冲突,而是可以通过相互理解和合作走向共赢,这是对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根据亨廷顿的理论,文明的冲突在世界历史中是不可避免的。早期的世界历史主要与君主、国家和意识形态的斗争相关,但世界政治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他的理论中,非西方文明不再是被剥削的对象,而是成为遵循西方规范塑造世界历史的重要参与者。然而,这些假设现在显然是不成立的。例如,许多南方国家不愿加入以西方为中心的联盟,而是更愿意在金砖国家+或上海合作组织等框架内团结起来。

  全球文明倡议的本质

  与文明冲突理论不同,全球文明倡议的理念基于完全不同的原则,即文明之间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这些原则强调文化交流和求同存异的重要性,并使世界对全球文明倡议所倡导的文明和平共处、交流互鉴的前景充满好奇与希冀。

  全球文明倡议与各国休戚相关,这体现在全球范围内挑战和危机日益增多,冷战思维也以新的力度复苏。取代经济和人道主义合作的是具有侵略性的地缘政治口号和意识形态工具。世界各国会陷入对抗和冲突,还是共同努力实现发展繁荣?历史将会前进,还是倒退?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能否和平地应对文明之间的差异。

  全球文明倡议的理念是不同文明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实现进步。根据这一倡议的精神,应系统地开展工作,以解决全球秩序和人类未来相关的全球问题。科学、文化和人道主义的交流与互鉴应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理念是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和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交流互鉴的前提。世界上有超过七十亿人,分属不同的宗教,分布在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和2000多个民族。他们都有不同的历史遗产、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文明的多样性决定了包容、交流和互鉴的必要性。在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世界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全球人民的参与和不同文明的支持。文明优越论、制裁措施的引入、障碍和冲突的制造以及零和博弈与“赢家通吃”的理念破坏了人类发展的和谐。

  人类生活在一个全球村中,我们越来越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有共同的利益,产生了共同的价值观。人类共享的价值观,即和平、发展、平等、公正、民主和自由,是世界各地人民长期以来的理想追求。目前,一些国家试图将自己的价值观和发展模式强加给他国,建立起排他性的团体。

  文明合作史:伟大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有着令人着迷的历史,展示了中世纪不同文明之间互动的影响。公元800年至1200年间,这条古道带来了中亚地区的显著发展,使该地区在贸易和经济增长、城市规模和复杂性、艺术进步以及知识发展的诸多领域领先于世界。在此期间,许多学者在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和医学等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这些学者命名了代数,在计算地球直径方面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精确度,编写的书籍成为现代医学的基础,并创作了一些世界上最优秀的诗歌。

  这种繁荣得益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相互沟通,交流彼此的经验、知识、思想和理念。中亚的地理位置促进了与中国、印度、俄罗斯、欧洲和西亚的直接贸易和文化联系。正如弗雷德里克·斯塔尔所指出的:“历史上很少有这样一群杰出的科学家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出现。”

  几个世纪以来,丝绸之路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和科学交流渠道,连接了地中海、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以及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不同文明。它汇集了不同民族、种族和宗教的人们,包括希腊人、罗马人、中国人、巴比伦人和印度人,以及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等宗教的信徒。

  丝绸之路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加强了欧亚大陆文明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互鉴,推动了区域的发展和繁荣。它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丝绸之路精神,其特征是和平与合作、开放与包容、互学与互鉴。

  历史新篇章:“一带一路”倡议

  11年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该倡议旨在复兴丝绸之路的共享精神,让不同民族、宗教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共同实现和平与繁荣。此倡议为新丝绸之路提供了新的诠释,成为构建共同利益和未来共同体的平台,其特征是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包容性。

  预计“一带一路”倡议将像古丝绸之路一样促进伙伴国家的发展。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一带一路”倡议有望使贸易流量增加4.1%,并将全球贸易成本降低1.1%到2.2%。该倡议还预计将使东亚和太平洋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2.6%到3.9%。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一带一路”将有助于消除全球贸易障碍,从而带来广泛的利益。据估计,到2040年,该倡议每年可能使全球GDP增加7.1万亿美元。

  “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打造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全球文明倡议(GCI)的提出也将为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之间的合作增添新的维度,使经济和人道主义交流更加富有成效。通过举办文化和电影节、历史文物展览等活动,伙伴国家将加强构建人民之间的友谊桥梁,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丰富。

  全球文明倡议的当代价值

  全球文明倡议的理念源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在5000多年的连续历史中,中华文明从多样化的文化景观中统一形成。如今,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56个民族因多样性而团结。这种统一性决定了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核心利益的中心,一个稳定团结的国家是全体人民福祉的基础。

  中国文明的包容性体现在各种宗教信仰的和谐共存以及中国文化对其他文明的开放态度。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都呼吁共享繁荣和文化交流。中华民族的兴起是一个国家建设的故事,是在尊重多样性和差异的过程中将不同民族和文化团结起来的过程。

  中国有句古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只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积极交流才能建立信任,打破障碍,建立友谊,并最终改变世界。当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开始互动时,他们可以沉浸在新的文化中,学习新的语言,或交流思想。这些关系往往基于相互理解、尊重和共同利益,形成牢固的伙伴关系。

  例如,古代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早期人类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孔子的“大同世界”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之间的相似性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危险的变革和动荡时期。随着文明冲突理论的重新兴起,国际科学和文化交流与合作面临重大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全球文明对话和合作交流网络变得更加关键和紧迫。

  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他进而呼吁各国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尊重各国历史和传统的重要性,这些不应被视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障碍,而是现代化的驱动力。这种方法吸引了那些对自身身份感到自豪并关注在全球化世界中保持独特特征的国家。历史表明,在传统与创新、自我保护与现代化之间找到平衡是具有挑战性的。人类生活的不同地方的现代化进程是不可避免的和全球性的,但它们可以采取完全不同的形式。

  文明的现代化和多样化不应成为侵犯人权、虐待环境或忽视公认的负责任治理标准的借口。在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中,一个群体不应扮演全知全能的教师,而另一个群体则盲目跟随。相反,每个人都应该努力互相学习,并在现代化和发展中互相支持。全球文明倡议为如何进一步发展这种建立互信、互学和互助的过程提供了指导。

  结论

  全球文明倡议强调,文明之间的差异不应被视为劣势,而是使我们所有人更加强大、创造性和有韧性的财富。因此,我们必须珍惜和培育这种多样性。任何文明的同质化都会减少人类的多样性,这反过来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全球风险和不确定性。目前文化、民族、区域、国家和宗教身份的复兴是各国对全球化和世界秩序标准化趋势的自然反应。

  (作者卓奥玛尔特·奥托尔巴耶夫, 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前总理)

[ 责编:顾思域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