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加强科技创新,多方面并举,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发动机,以增强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为主导,培养“有力主体”,以颠覆式技术创新来促进行业科技创新,进而解放思想和全面深化改革。
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加速乡村振兴符合现实、发展和理论逻辑的重大选择。从现实逻辑出发,历史上多次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都证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带来工具、效率和产业的巨大变革,并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可以持续地产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组织模式、新业态以及新市场,这些都是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的战略基础。从发展的逻辑上讲,党提出的“要坚持创新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心位置”,“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的第一要务”是一脉相承的。科技创新的革命性突破与生产力发展方式的飞跃使得其职能位置更为突出。从理论逻辑上讲,新质生产力是创新的先导,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要立足当地实际,以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科技创新需要围绕地方特色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通过技术攻关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的高效绿色防控,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发展。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数字化、绿色化的双重转变,但相对于美国等先进的技术水平,农村的生产率水平还有待提高。特别是面临着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急需对国家战略科技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增强科学协同攻关能力,支撑全方位创新的基本制度与政策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健全与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要加强科技创新,使其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导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牢牢抓住新一轮生产要素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生产要素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契机,抓住市场规模巨大、应用场景庞大、产业体系完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以技术创新为“核心要素”,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先导作用”,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创新,集成技术创新资源,完善技术创新系统,优化生产力配置,综合提高全国创新体系的综合效率。要加速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特征的实体经济体系,有效将各种创新要素汇聚起来,建立科技创新增长引擎,提升农村新产业的竞争力,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提高我国制造业高水平发展是抵御外来风险的一个重要保证。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将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进行有效地融合,使其生产过程更加智能、更加精细,从而提升科技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建立以通讯网络、算力、智慧交通、新型能源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系统,为不断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推动我国的经济结构向新的方向发展。
为此,要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进而有效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是要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二是要对现有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进行优化和升级。其中,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建立起现代化、系统化的流通网络;二是要建立起现代化、高效化的流通方式。
发挥农业企业在产业中的主导作用,为产业发展培养“有力主体”
农业企业的核心能力、动态能力、先导能力的培养,是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根本,也是加速新质生产力的“有力主体”。要增强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构建企业领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与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推进我国战略性科技力量体系化协同。所以,我们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市场需求,发挥整合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推动农业企业自主创新、开放式创新、集成创新一体化发展。相关部门要强化对创新主体企业的梯度培养,推动创新型企业的集群发展,努力创建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充分利用高科技企业的骨干力量打造一批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所和技术中心。另外,要促进产、学、用的深度结合,围绕农村特色产业与高等院校开展战略合作,形成精准的对接体系,保证科技成果顺利落地转化。另外,要加强对企业园区的要素支持。以产业聚集优势资源,集聚优势产业为目标,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不同地区要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工业背景,逐渐发展出各种类型的专业园区,如农机设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陶瓷生产等。在核心区规划产业发展平台,为农村发展注入巨大动力。
加速突破性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力
强化科技创新关键是将核心技术搞好,让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在此背景下,要大力培育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农业产业。各地区要立足于农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要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支出持续向“三农”倾斜。另一方面,要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面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积极开展与国际先进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转化效率;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到农业科技创新领域。
在新材料领域,扩大加工产业链,强化产业链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合作,在节能和环境保护领域,推进资源循环、高效节能、清洁生产的运营方式,提升资源的循环使用程度,构建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加速推进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变。各地可以围绕“国家-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多部门协同攻关。形成以大、中型、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新型产业结构。大的龙头企业是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的领导企业,在关键行业和核心技术方面起到战略引导作用,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创新活力,提高其市场的活力,从而推动产业链的协调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农村新型生产关系
在深刻认识新质量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发展路径及发展方向的前提下,综合推进改革,正确把握自主创新、有为政府与高效市场、高质量发展与高安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农村新型生产关系。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要创新要素的分配方式和参与收入分配制度,形成尊重科学、鼓励创新、开放合作、敢于试错、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激发全社会、全要素全方位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开放创新、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一体布局。
在建立农村新型生产关系中,促进教育链、农业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结合。要突破专业屏障,建立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培训机制;突破现有专业设定的局限,突破文学经管类专业局限,鼓励跨专业、跨学科学习,建立更加宽松、更加灵活的课程设置和评估制度。从上层结构出发,对新型素质的人才体系进行知识和技能重构,要将人才引进和培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首先,要建立乡村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将一批具有先进技术理念、市场意识强、市场经验丰富的农业人才、企业家等引入到乡村振兴中。其次,要加强对农村青年的培训工作。
(作者:吴阳芬 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