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乡土文化建设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造乡土文化安全是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和信仰追求延续和发展的保障,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基。当前,以党的创新理论改造乡土文化,把广大农民武装起来,形成一种磅礴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的有生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运用好农民自组织改造乡土生存文化。立足农民原子化特点,通过农民自组织依法改造主流乡土生存文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前,农村社区人群基本上分为大类:一是村庄政治、经济、文化精英分子。包括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小企业主、小学教师、卫生室工作人员。二是外出务工人员。三是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群体。村党支部可以通过多种载体和手段提升农村社区精英分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例如,村两委班子和村民党员可以通过“三会一课”制度,或者通过“学习强国”APP软件自我学习,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农村社区外出人员必须采用“两手”的办法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提升。“一手”是物质的手段,关心留守在家的媳妇、老人和孩子。“一手”是精神的手段,鼓励他们下载“学习强国”APP软件,鼓励他们向村民党员同志学习,自觉加入到“学习”大潮中来。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群体属于农村社区的困难群体。村党支部可以通过传统手段,例如,用高音喇叭每天早上播放中央电视台“新闻与报纸摘要”,晚七点播放《新闻联播》等节目,引入大学生暑期实践小分队宣传中央惠农政策,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平常百姓家”。
用好榜样力量改造乡土风俗文化。新时代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必须发挥榜样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村两委班子可通过敬老爱幼的优秀榜样、农村青年结婚新风尚的榜样、节俭办理老人后事的榜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是喊“干瘪”的口号,或者写“干瘪”的标语。例如,每年可以选出“孝敬公婆”的“好儿媳”若干名,选出“最美家庭”,向上推荐给县(市、区)、地区等,给与物质与精神奖励,用感人的事迹、生动形象的案例,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人物,增强农村社区居民的自豪感、荣誉感。切实做到以典型身上所体现的社会主义优良品德,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以有效占领农村社区阵地。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阵地改造乡土亲情文化。立足资本下乡与市场趋利的实际,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阵地,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方法,依法宣传主流乡土亲情文化。只有把党的创新理论转为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文艺形式,才能有效掌握广大群众,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然而,乡土文化较为保守,外部力量引入容易激起多重效果;共青团、妇女等群团组织在乡村地区的力量相较薄弱。基于此,必须引入青年大学生的力量。大中专院校在团中央、省委、市委的号召下,与村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结合,每年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有效占领乡村地区阵地。一方面,高校共青团主动与乡镇党委、农村社区党支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对接,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大学生党中央惠农政策进农村社区工作。同时,应注意宣传工作可以是自然宣讲,可以是文艺节目的形式或者其他。另一方面,农村社区中考取大学的子弟还可以主动把自己所在大学社团力量与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对接起来。例如,美术院系的学生可以用自己所学专长为农村社区制作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彩色墙绘,改变以往只是“干瘪”宣传口号的单一形式。
规制农民社交软件改造乡土网络文化。立足农村互联网络逐渐普及的实际,根据互联网即时性与互动性的特点依法规范引导主流乡土网络文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当前,首要的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乡村地区的指导地位。面对乡村地区的其他社会思潮,必须加强引领与整合农村社区网络文化建设。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上良莠不齐的文化在农村青年中占有一定的影响力。各级网络与信息化办公室必须加强管理,引导培养健康的、与农村社区相适应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系。一是利用村庄村民微信群、快手、抖音等社交软件开展一年一度的网络文化节、网络春节晚会等乡土文化娱乐活动,以新媒体矩阵把集体主义精神恢复起来,依法规范引导主流乡土网络文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二是组织村庄网络评论员,积极主动化解矛盾,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依法规范引导主流乡土网络文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张艳青 衡水学院 刘准 河北工业大学)